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23-08-24 20:58包亚楠王才凤
关键词:语言文学人才语言

包亚楠,王才凤

(大连财经学院 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2)

国家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等拔尖人才提上改革日程,这无疑赋予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以新的任务和使命。不可否认的是,科技不断更新驱动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决定高校英语专业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储备的人才,而是要培养能够确切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包含的文化、交际等内涵知识,实现英语基本技能的实践目的,直接用英语开展科技工作等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1]。这直接说明了英语专业和课程大洗牌的必然性,能够预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在不久的未来需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可能还未凸显的问题,以更好地适应外部世界和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显然,高校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举措,对于中国教育和经济改革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当务之急,需要正面分析高校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中国高等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些许经验。

一、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国家经济发展与全球化发展大背景息息相关,高校以经济发展需求为新视角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对于地方社会发展、新型智库发展和外语学科改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解决地方经济文化融入国际发展体系的语言沟通问题,为国家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解决国内外发展矛盾,此外,英语语言文学人才还能够作为我国外语学科改革的重要人力资源,成为连通不同区域经济和教育的纽带。

1.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社会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英语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环境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建设“软设施”的定位同样适用于中国不同级别地区社会发展层面。不可否认,在中国较为发达和发达地方的公共服务系统中,英语基本已经处于与汉语同等的地位,能够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营。英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工具性也已经被不懂外语的人群所认可,无论是国家还是普通民众都达成共识:好的英语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先行发展具有极大优势,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同时,英语语言还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在地方经济接轨国际社会经济的进程中,英语语言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是高校人才和地方经济改革主体获取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的资本,这就需要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围绕英语教育改革“投资”内涵式发展进行[2]。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举措与该需求不谋而合,是国家立足于全球化时代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经途径。

2.新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专业支撑。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将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战略。面对国内外各类教育思潮纷繁芜杂、发展形势错综复杂的现状,更要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亟须高校建立智库,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专业支撑和精确信息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通过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和教育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提升国家话语体系和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而这一体系的建成有赖于专业化、高素质、国际化、研究型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撑,彰显国家对新型智库内涵式发展极为重视的态度。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是对高等英语学科教学的细化,是基于智库内涵建设和新的历史方位立足于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探索的新举措。这一举措能够直接收录前瞻性英语教育政策研究成果,将人才作为国家教育智库的“拳头”,提升英语人才的实践能力,进而畅通智库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进一步讲,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能够提升智库中学科文化的竞争力,体现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资源运用能力的提升结果。以新型智库内涵式发展为驱动还能够促进多种要素协调发展[3],证实人才培养和新型智库建设的正确性。

3.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外语学科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体,需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选择,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国家吸引招商引资的机会,促进经济水平提升。基于此,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增加,急需拔尖创新人才在为综合国力提升贡献力量的同时确保原创成果的产出。国外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研究中文探讨数字人文对英语学科的影响。国内教育学界也开始从大学学科制度、课程改革方面研究英语等外国语言文学,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层次等角度研究外语学科发展,明确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交流融合与开放合作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经济贸易、科技和教育等领域都需要高层次外语人才,致力于高层次、国际化学术交流和推介,致力于参与国际竞争、胜任国际事务和矛盾解决。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以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为新视角,基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以前沿性、创新性和国际化为原则,整体和具体规划外语学科发展的新举措,以满足外语学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4],逐步提升中国英语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在定位、基础知识培养、课程设置与实践性质等方面都面临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国家自上而下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的目标体系不够完整,对于人才的定位不够全面,削弱了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经济发展需求变化而调整的动态性。高校因此未能及时完善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和基础知识培养未能及时跟进,直接影响英语人才思维能力提升,进而影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质量。

1.定位偏差导致培养目标模糊。基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即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导致语言文学课程定位出现偏差,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究其原因,部分高校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为基础创设相应的专业,过分强调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将阅读任务作为课后作业,期望通过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理解力,暴露出培养目标单一、未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根本问题。久而久之,高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了解不足,影响其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产业经济发展联系的把握,进而影响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定位的审视,使得顶层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化和实用化体系指导。如此,部分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较为模糊,未能够形成统一的人才目标认知体系,使得培养目标内容单薄,人才培养定位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不足[5],直接影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有序安排,凸显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在整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困境。

2.知识缺失导致基础不扎实。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对于人才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既涉及英语语言层面的词法、句法、语法等知识,又涉及文学、经济学等知识。而部分高校未能够及时对此做出回应,未能够及时完善课程结构,依然沿用传统显性课程体系,仅仅是在传统英语听、说、读、写、译课程的基础上嵌入英美文学课程,课时不足。英美文学作品涵盖的知识点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教师未有足够的时间讲述英美文学知识和作品。同时,相当一部分英语语言文学教师未能够同时扎实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英语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更遑论游刃有余地将全面的知识传达给学生;未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创设文学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力度不足,最终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究其根本,高校还未及时重视复合型师资的培训,未能够制定针对专业教师语言文学知识的针对性考核计划,不仅使得教师自主储备专业知识的思想懈怠,而且影响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进而加剧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的流失,更面临着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础不扎实的现状。

3.能力缺失导致思维固化。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面临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学习主体思维单一和固化,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被削弱,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由此认为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实用性不足,形成思想懈怠,直接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信息反馈的速度缓慢,且信息量不足,使得教学模式陷于传统单向教学模式为主导的囹圄,更加使得教师和学生思维固化。究其根本,部分高校未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需求调整英语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沿用英语专业其他课程教学体系和方式,强调理论教学,强调学生对英语文学内容的掌握,忽视教师对文学承载文化和思维等深层次内容的掌握和研究,教学模式和方式创新度不足。部分教师思维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灵活思考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灵活性下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单一,缺乏针对性指引,不利于英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巩固。

4.社会参与不足导致实践性缺失。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忽视人才职业性的问题更加明显,这也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教学长期缺乏实践性的结果。综合体现在高校作为教育主体,缺乏与社会主体的合作,未能够带动用人单位参与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使得部分高校和英语教师对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不够清晰,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足,直接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对应指导。在此情况下,高校所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不足,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设定的实践环节缺失,企业所具备的先进设备、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力资源等优势未被融入教育中,直接导致人才实践能力缺失的不良后果[6]。究其原因,高校缺乏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还未能够成立专门与市场、相近水平企业对接的部门,未能够营造教师主动提升英语语言文学实践能力的氛围,更遑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互动,使得学校实践环境缺失。久而久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素养与市场、社会的具体要求之间的差距拉大,直接影响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前景。毫无疑问,该不良后果影响学生和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并且难以凭借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亟需企业、高校和教师共同探讨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方案。

三、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策略

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以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为基础,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重构基础知识培训设计、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践平台搭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及时转变思维,洞察国内外经济发展对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格局,并将此贯穿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中,从不同环节提升英语语言文学人才的综合素养,尤其应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确保人才所学知识能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储备力量。

1.明确人才培养新定位,提升自身格局。国家经济发展承担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需要从国家和国际角度明确经济实力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开创培养国家的和世界的外语人才的更高格局,发掘新形势对中国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调整之处和转型升级点,树立发展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全球胜任力的转型升级思想,明确该胜任力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语言交流能力,更多地应该是以敏锐的视角审视经济发展需求和问题,运用英语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始终明确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全球化语境中的既定事实,将此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前提,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扎实英语专业知识、跨文化研究素养、信息素养和国际知识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同时,高校应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明确外语类专业标准,引导外语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遵循复合型方向、形成复合型专业,培养具有文学、管理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7]。高校更应该结合文件精神,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本校特色设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其他方向和规划,一方面作为对国家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作为对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创新,直接表明自身格局和思想意识的进步。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明确将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格局定位为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和面向行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应具有稳定性和基础性,而且应该具备长久性、复合性和高端性,奠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根据经济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动态性基调,将人才培养目标归纳为培养具有外语专业特长、多元理论知识、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英语语言文学人才[8]。

2.全方位巩固基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需要掌握的语言能力依旧是基础,高校也需要重视经济相关术语和国际贸易等内容,将其作为英语语言文学基础教学知识,从经济、文化视角启发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单从语言能力视角看,高校需要丰富学生英语语言文学学习结果考核形式,在当前期中和期末纸质版试卷考核的基础上,运用线上信息化平台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弥补将以学生出勤为主的平时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欠缺之处,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师指明方向,督促教师在教学中养成持续性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习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积累学习经验的计划,提升学习效果。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应该在不同的语言教学模块创设不同的真实情境,将英语语言词法、句法和语法置于特定语境中,将文学根据由易到难或者难易相间的顺序分为不同主题,让学生在不同文学主题中都能够了解不同难易程度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等,养成持续性积累英语语言的过程和良好习惯,自然而然提升英语语言阅读能力[9]。同时,学生的积极表现能够给教师与高校以正向反馈,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补充经济发展相关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扩大学生学习视野和格局,督促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的习惯,以及运用英语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其他领域知识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语言能力。

3.多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提升思维能力。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教师调整课程结构,培养英语人才“语言+”核心能力,尤其是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立足办学实际和新时代发展趋势,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吸收国内外部分高校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人才核心能力的经验,将课程划分为“语言+经济发展特色”“语言+文化交际”“语言+职业技能”三大模块,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每一模块重点提升相应的思维能力,形成对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启发模式,使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体系改头换面,从显性和隐性课程方面有序推进教学活动。具体而言,“语言+经济发展特色”课程应立足时代发展趋势,发掘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通识课程,让学生站在时代潮流中了解英美国家和我国经济发展及往来历史;“语言+文化交际”课程应聚焦英美国家和中国文化碰撞与融合,让学生了解跨国跨文化融合和交流规则,运用英语语言准确表达规则内容,甚至是合同表达内容;“语言+职业技能”课程应聚焦高质量就业,为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培养所需的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显然,不同模块的课程与基础知识课程具有明显区别,能够被视为基础知识的升级,要求学生增加英语语言文学之外的多元化知识,将语言文学素养的提升用以提升经济交往、满足职业需求等[10],实质上是“软实力+硬实力”的结合,本质上是学生思维体系的重构,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更多的知识储备。同时,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应根据课程结构丰富自身储备,在教学过程中赋予英语文学以更加“接地气”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自觉努力掌握英语文学知识,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为步入职场做准备。

4.多方面搭建实践平台,增强市场竞争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本身具有实用性特点,在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应回归实用性,搭建高校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带动就业的新模式,形成以人才培养引领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模式。当然,高校在其中依旧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应转变思路、补足短板,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汉语言功底,在当前英语专业硕士入学考试中考查汉语写作的基础上,尝试在英语专业本科和硕士教育阶段开设汉语写作课程,形成英语汉语语言文学齐头并进的教学形势,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表达能力[11]。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针对较为枯燥或者有争议的英语文学议题,可以开展汉语写作比赛、演讲和辩论等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代表不同的立场,发表不同的观点;可以在期中或者期末邀请业界专家或者校外导师对比赛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联系就业岗位中对人才的要求给出可行性的改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市场需求设定新的评价考核标准,给予学生以一定的驱动力,无形中也带给了学生压力。高校可以适当开设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或者召集学生观摩企业中英语工作岗位的实际状况,给学生提供向企业工作人员提问、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为针对性提升学生计算机英语能力提供线索[12]。在此基础上,高校和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其他知识学以致用,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查,尝试允许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其他知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将这部分实践纳入考核范围,弱化功利性评判,放宽人才培养环境,给予学生竞争力提升以更多机会。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人才语言
人才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语言是刀
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