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耀,李莹莹,袁理锋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大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名牌效应”遮蔽下一直是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发展极度受限,高职旅游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更是举步维艰。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旅游类高职院校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1]。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同样也是世界旅游组织附属成员、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及中国旅游名校Top10 联盟成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与典型性。本文在剖析“三全育人”理论内涵与耦合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证案例,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载体五个维度,全面探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这对于旅游类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巩固就业指导教育能力,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新生适应阶段指大一入学阶段,该阶段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持正确价值观,需要把就业指导教育的重点放在对专业的解读与前景分析上,如学校酒店与烹饪学院针对大一新生会召开专业见面会,定期邀请旅游行业人士和优秀校友开展职业人生导航讲座,通过面对面与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让新生在入学之初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帮助新生确立专业方向,增强专业自信,投入专业学习;基于往届优秀毕业生就业案例介绍,分析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使学生增加专业性知识,了解成为一名符合市场需求的酒店人所需的职业素质与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尽早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表1 学校酒店与烹饪学院针对大一新生开展的职业导航工作(部分)
专业积累阶段主要指学生的大二就读阶段,该阶段亟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通过举办创业主题辩论赛,锻炼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心,亦为增进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相关认识打下基础。 如学校开展“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系列讲座之创业大讲堂,以最受学生关注的“就业、创业”为主题,邀请校园创业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创业经历讲述校园创业的艰难历程、创办公司的初衷及成功创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等,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园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找准定位,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创新竞赛,深入挖掘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创业的艰难与收获的喜悦,在学思践悟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以比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及专业认识[2]。如学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此类活动对学生的切实锻炼作用,二级学院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师生申报,校内项目,校团委、学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相关负责人对其进行评审答辩,并从选题的立意与可行性、课题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性、项目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提出对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指导,期间还辅以专题培训,以提高参赛作品质量并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2022 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内赛推荐结果(部分)
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技术进步及持续改变的旅游需求模式等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所需技能间仍有较大差距。相较于专业技术能力等硬指标,创新精神、决策及适应能力等软实力更重要。 就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顶岗实习被视作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是旅游教育教学最直接的体验式学习,能弥除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间的鸿沟[3]。 多数旅游高职院校会组织学生在大三前往酒店、旅行社、会展策划公司、航空公司等对口企业顶岗实习,深入一线加深行业认识,在实践中调整职业预期[4]。该阶段是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关键阶段,学校制定“一生一策”就业跟踪表,动态跟进每位学生的就业现状、问题及困扰,格外关注心理困难、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重点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特点学生分类开展教育,综合利用指导模式、咨询模式、服务模式等策略,借助谈心谈话、召开主题教育班会、协同专业教师指导及寻求家长支持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就业帮助,提升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1.加强学校党委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重视外部环境保障,完善学校顶层设计。 如由人事处牵头,围绕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水准、专业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能力”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团队; 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完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及智库共享资源上传,建设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等多主体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 加大激励措施,将课程思政能力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习培训,扩大知识储备,提高制定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目标、准确挖掘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想政治元素有效融合、运用正确教育方法与依托载体等能力,根据最新的社会发展与就业形势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清晰认识就业形势,提前做好就业规划。
2.加强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
建立多维度的就业指导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机制,坚持“学生评价+教学督导评价+领导听课评价+教师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多位一体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将学生的“获得感”与“满足感”放在评价首位,将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精神利益及其对该获得内容的积极主观体验作为重要依据[5];关注教师自育效果的考核,动态追踪授课教师本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立场、职业道德及教学水平;针对学生考核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重点考核学生课程学习中对其专业、职业表现出的忠诚度、价值认知及伦理操守,以及学习中展现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6]。
一方面,完善并创新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根据日新月异的就业形势,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手段,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多措并举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常规教育中加入专题化教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切实需要掌握的就业技能与就业理念进行专题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具阶段化与针对性的教育[7]。另一方面,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元素。 在专业课程育人的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找准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就业主线,如“酒水知识”课程通过对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历史追溯与现实发展的动态探究,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围绕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葡萄酒行业的从业信心与内心认可;“旅游学概论”作为高职旅游大类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可以通过旅游行业先辈的创业史讲述,培育引导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服务意识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
1.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引领
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基于校园学习与社会实践,不断对自我能力、角色及职业展开探索,历经职业试探期、过渡期及承诺期,完成职业偏好定型、职业选择确立与职业选择实践[8]。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及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计划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清醒自我认识,明确奋斗目标,计划性提升自我,实现人生的有效规划与发展。当下旅游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职业规划教育应当从早抓起,以理想信念教育指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9],从新生入校入手,通过学生对自我实际情况、职业环境的科学认识,尽早确定职业目标与职业决策,引导其树立正确择业观,并不断为职业目标付诸努力。
2.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
旅游职业精神是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为全社会倡导的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职业准则与职业风尚。 高职旅游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系统地强化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活动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认识。 打造职业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依托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课、旅游行业技能操作课等课程群,培育当代企业家精神,通过劳模榜样示范法、负面案例引导反思法、经验传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精神的理论积累与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自信与人生自信,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加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敬业、乐业、勤业、精业意识”,达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3.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体
当前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使许多学生存在道德困惑、道德标准混乱、道德素质下降等问题,亟须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开设职业道德课、开展职业实践活动、举办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等,围绕“热爱本职、优质服务、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真诚公道、不谋私利、不卑不亢、一视同仁”等旅游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职业道德警示与先进典型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干旅游、爱旅游、钻旅游”的职业意识、“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的核心意识与荣辱意识;丰富职业道德实践,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的劳动态度,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捆绑,培养“担当求是”的职业道德与“踏实肯干”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职业道德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及职业道德境界的升华。
4.以心理健康引导为载体
组织管理上,建立立体化的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体系,上至校领导及学生处、教务处、心理健康中心、各学院等主管部门,下至心理咨询师、思政辅导员、任课老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切入,展开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工作。活动管理上,增强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意识及能力,不断丰富校园活动载体与形式,依托团委、学生会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借助团体辅导、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主题沙龙等,让学生深入认识并把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与科学调适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自育,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更是关键,学校应当主动为学生走出校外开展社会实践与专业见习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投身实践,不断提高为人处世、交流沟通、问题解决、自我心理调适等能力。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课程育人作用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思政的引领作用,强化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隐性思政的浸润与深化作用[10],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老师注重考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增设小组讨论与案例研讨,将学生考核分为平时成绩、职业生涯规划书、实践活动等维度,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成绩、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分数评价依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调查研究、主题研讨等小组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贡献力及小组作业质量综合决定[11]。
2.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
旅游业是服务性的综合行业,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与旅游扶贫效益的凸显,从事旅游业不仅要求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与实践技能成熟,还要有良好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12]。 从业人员要在景区、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为旅客提供服务,需要技能技巧及沟通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也直接决定了旅游课程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贯彻旅游类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课堂内可依托职业兴趣测评、职场情景模拟及论坛讲座等开展,课堂外可借助人物访谈、实地考察及职业体验拓展实践育人形式,利用实践锻炼法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实践,促进其良好就业品德与行为习惯养成[13]。 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学校依托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入酒店、会展、餐饮、景区、航空等旅游企业实践,深入了解目标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亲身体验职场和岗位的真实情况,认识目标职业要求与人才聘用标准,发现个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目标职业要求的差距,主动提升个人能力,促进专业知识学习。
3.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逐渐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关键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基本手段的“第三课堂”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教室教学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相比,其具有打破时空局限性的优点,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新鲜资源[14]。 学校充分发挥网络载体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B 站、抖音、快手等直播自媒体,腾讯会议等交流端,充分开发专业发展与行业动态、就业形势与最新政策、就业先进案例等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演化并开发为网络文化产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碎片化学习提供支持。如针对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平日的校园实践实习,开辟社会实践板块,为学生间的交流分享、记录评价提供平台。 整体而言,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利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解决学生的“急难愁盼”,为学生提供最有时效性与感染力的实质性帮助与教育。
高校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体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中能否实现价值观目标[15]。 为保障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学校努力完善课程思政培育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与积极性,引导教师主动参加学习培训,扩大知识储备,提升制定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目标、准确挖掘就业指导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运用正确教育方法与依托载体等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以价值观目标为重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基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双向互动与对话,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符的人生理想并付诸实际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广,系统性和复杂性强,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辅导员承担了大量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学校打造了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心理教师、专业课教师、就业创业中心教师及校外专家等构成的育人共同体,师资队伍结构多元化,结合不同教师特点发挥不同角色作用。 辅导员方面,其作为长期从事服务和管理学生的一线工作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掌握较全面,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注重日常的思想引导与教育宣传。 专业课教师方面,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担负着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培养的重任,教学中除了书本知识讲解外,更应结合旅游专业背景、旅游行业前沿与发展动态、就业动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教育,加强学生入学后的职业养成认识,树立从旅游就业到旅游职业的转变。校外企业方面,及时从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聘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职业导师,将社会资源引进学校,采用一对一指导、主题交流讨论会、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切实指导,有效搭建“企业—学校—学生”三者间有效的沟通桥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方面,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充分指导,最大程度上规避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自卑、自负、悲观、懈怠等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16],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人生中的选择与挫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老师及党团组织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更要极力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17],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服务。 首先,亟须端正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及自我反思,对就业指导中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解与内化,以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信念与精神为主线,自觉培养政治素养,形成自觉认同、清醒认识,明确目标定位,提升有关就业的认知能力,以内因带动外因,积极面对并参与到求职就业当中去。其次,努力调节就业心理及情绪,通过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及时增强自身抗压能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情绪调节方法,努力培养自身坚强意志力作为重要的自我教育内容。 最后,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当在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就业观念与就业能力进行检验,修正错误观念,树立科学观念,结合实时的就业政策,最终形成符合社会认可的优秀品德、价值观念与行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