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事业单位如何加强财务内部控制

2023-08-23 05:07:40潘慧敏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24期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潘慧敏

摘要:新时期,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外环境也愈加复杂多变,对事业单位而言面临着新的挑战及机遇。在财政部最新发布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下,我国事业单位财政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市场经济保持稳定。然而,财务风险频频出现,贪污、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反映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薄弱与不足。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组织机构,其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肩负着维护社会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正常运转的职责。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降低财务风险,在当下的新时期事业单位理应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文章首先阐述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相关概念以及必要性,接着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内部控制

现阶段,经济形势复杂且多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约束单位管理工作人员的行动,这些在单位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积极地推进财务内控建设,依法、依规工作,可以为自身的稳定运营以及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升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适应新时期极具挑战的社会环境。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实施财务内控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存在单位人员缺乏财务内控意识、缺乏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理念及规章制度、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概念和必要性

(一)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指的是事业单位为了达到预期经营发展目标,保障单位正常运行,而制定新的一系列财务制度,通过实施管理制度、措施和方法,进一步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监督等活动,调整、约束和控制内部财务行为,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财务内控是单位规范权力、防范风险的必要手段,是保证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而言其即是为了防范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对市场内部运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控制,实现对内管理的监督。新颁布的会计政策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为了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进行统一财务资产管理,预防舞弊风险发生,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措施,规范单位的财务管理流程,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审及执行、财务收支、采购、资产、负债、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

(二)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政府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财政资金把控显得更为重要。新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强化各项制度的执行并加大监督力度,强调单位内部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内控的稳步实施。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国家分配,民众对于单位财政资金的流向尤为关注,如国家资金是否真正用在了保障民生上、是否维护了社会经济的稳定等。为了确保资金的透明公开,就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贯彻执行制度和规定,减少事业单位的腐败问题,统计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支出的合理性,从而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1. 加快财务管理变革,降低管理风险

财政部新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规划设计,对各单位实施财务内控有了新的要求。其中,改革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费用、预算等环节,强调加大财务内部控制的力度,应从这些环节入手,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加以不断完善和优化,规范开展各项内控活动,对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审查,防范权力的滥用和违法乱纪,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增强单位规避风险的能力。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将内部控制的权力进行分解,通过职责划分、轮岗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的发生,防止出现舞弊、贪污、资金滥用等现象,进一步加快财务管理的变革。

2. 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

会计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活动的流向进行管控,保障资金更加安全,若无法对资金予以严格管控,会引发资金预算不足、支出不明、资金滥用等问题,难以确保资金的透明度。事业单位通过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有效控制资金流向,使资金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使事业单位更加高效、健康、安全地运转。

3. 更有效地推行廉政建设

从政府角度来看,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可以保障政府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工作。加强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建设,有助于事业单位活动更加公开、透明,国家、政府、民众都可以对事业单位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对于出现的不合理预算、低效率办事模式、不明资金流向等等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加大惩处力度,使所有人都能夠更好地监督相关工作,进而推进廉政建设。

二、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突出问题

财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一个很重要部门,对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下的资金流向和制度把控进行管理,做好财务方面各项工作也是事业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缺乏较强的财务内控意识

目前,仍有部分单位的领导层并未充分认识财务内控,思想层面重视不足,没有正确定位财务内控对单位防范舞弊、预防腐败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财务内控对单位整体管理的意义。单位领导作为内控体系的管理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导致监管力度不强,尤其是对财务内控薄弱之处未能及时完善,对存在的问题未能有效处理。而财务人员没有足够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财务内控意识淡薄,并未将内控制度渗透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只停留在表面应付阶段,其他部门对财务内部控制认识更是严重不足,致使制度落实不彻底,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

除此以外,有的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人员甚至没有学习并理解财务内控,毫无目的地实施策略,对财务内控制度仅有片面的理解,缺乏财务专业性,在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时没有与国家政策同步,也缺少把控全局的思维。甚至一些财务负责人刻意弱化内控制度,只听从领导的意见,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贯彻落实。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的财务内控实行过程中,因工作人员对其不重视,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往往流于形式且缺乏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这种情况下,很多财务人员只是表面敷衍,并没有实际行动,也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财务内控管理中来。而且,在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中,各部门人员岗位职责模糊,许多工作人员并不清楚个人岗位的权力和职责,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再有,制度体系亟须完善,未能规范财务内控的流程及各个岗位的职责,导致流程杂乱无序,频频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部分人员权力过大、部分人员身兼多职,根本无法切实发挥财务内控的价值。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当前事业单位部分工作人员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甚至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態度来对待相关工作,导致工作落实不规范且易出现各种问题。如部分项目采用了先报账后补手续,没有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导致财务内控制度无法逐一落实,其制度执行力和权威性无法真正发挥。此外,部分单位存在重形式、轻过程的问题,往往前期要求财务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按照要求下发至各部门,却并没有重点关注执行过程,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部分人员“完成任务式”执行制度,敷衍了事、态度不积极,最终导致制度执行落实情况不佳。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目前,部分单位监督考核力度不足,监督模式不合理。很多事业单位在对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将利润或者收益、成效作为考核的主要目的,忽略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缺乏科学的考核和专业的审计,这使得部分工作人员为了提高业绩,而忽视资金的有效使用,并且使财务部门无法发挥真正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或者在监督之后没有相应的惩罚,惩戒不到位,致使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和能力无法达到审计的要求,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容易受到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发现问题。

同时,也缺乏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一般由国家机关负责实施,针对业务部门开展的审计工作,一般来说次数较少。另外,由于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不够了解,且没有专门针对财务的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监督职能,或者发现问题不够全面,无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三、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全员财务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具有财务内控意识,是确保相关内控政策能够有效落实的关键点,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树立正确财务内控意识,贯彻落实内控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实行更加高效的财务内控管理。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必须树立财务内控意识,学习正确的管理理念,不断地加强培训,提高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明白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正确发挥领导作用。从上层管理入手,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做好表率、示范和监督,建立完整的财务内控制度和监督体系。同时,单位还可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单位财务内控方面的培训,通过召开专题组织会议,不断强化全员的思想认知,也可通过邀请专家进行经验分享、搭建线上知识库等形式,拓宽员工对财务内部控制相关知识认知深度以及广度,强化其自主意识、责任意识,让其从各方面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财务内控各项工作中。

其次,特别是财务工作人员要持续学习专业知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内控管理意识,增强自我责任感,深刻认识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日常工作中提高警惕性,自觉完善财务内控体系,遵守单位规章制度,不断根据单位经营情况调整和完善管理制度,并且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改正。

最后,对于事业单位其他工作人员而言,也要定期强化个人内控意识,明确个人在财务内控中的职责,按上级提出的要求,积极地配合财务人员做好风险防范等工作,从根本上预防贪污舞弊,进而为财务内控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建立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单位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完善的规章制度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可依据的标准。事业单位应根据经营发展情况,按照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并逐渐加大力度,将制度实施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有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者要做好带头作用,站在国家会计政策改革和单位长远战略性发展的角度,认真仔细地梳理事业单位的定位理念以及战略发展,组织专业管理人员,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单位情况的规章制度,在财务内部控制和监管上把握重点,建立严格的监督体制和评价模型体系。

其次,事业单位管理者需以自身发展情况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从基本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审计制度、健全评价制度、强化纠错制度以及提高报告反馈制度的执行力度五大方面进行,促使各项财务工作的开展有章可依,约束工作人员行为,保障工作质量。此外,财务管理人员更加需要依据实际工作内容,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资产采购管理制度等,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得以规范化、系统化运作,梳理各项工作的具体流程,进一步保障执行效果。

再次,应当明确执行财务内控制度的核心人员和部门,明确单位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加强监督,让单位财务内控工作顺利推进。同时,应将完整的制度细化分析、分解,掌握具体的条例措施,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使其能够明确个人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所在,这样在问题出现时,可以第一时间明确负责人,及时地调整工作内容、方式或方法,促进财务内控工作精准把控。简而言之,在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遵循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财务各岗位的权限以及应履行的职责,也要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例如授权岗位与执行岗位相分离、执行岗位以及监督岗位相分离,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员工间相互审查制约,实现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要构建健全的岗位轮岗制,部分关键性岗位需定期轮换,明确轮岗周期,激发员工上进心,提高其工作效率。

最后,定期进行学习,事业单位可以组织财务人员向相关机构、优秀单位学习其先进做法,吸取成功经验,并对照本单位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改正,促使单位自身的财务内控制度更为完善。同时,针对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总结反思,吸取教训。

(三)增加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

管理制度制定再完善,若无法有效地执行,财务内控管理效果依然无法达到预期。制度的贯彻执行,是事业单位完成预期目标的保证,因此必须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效用。

首先,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严格把控,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制度进行管控,严格审批业务流程。

其次,要随时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监督,并对于财务内控执行优秀的部门进行嘉奖,向其他部门介绍优秀部门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经验,对执行不力、出现问题的部门给予批评,并且要求其进行彻底的整改等等。

最后,可以利用新信息科学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智能化技术,建立财务信息系统,运用网络财务数据进行严格的把控,实现信息化操作,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贪污、舞弊等违规现象,提高管理执行力度。

除上述内容外,要想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事业单位还需要重视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完善准入制度,聘用兼备理论知识以及岗位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组织系统化培训,以集中授课、实践操作以及拓展活动等培训方式,提升员工专业水平,促使他们将所学付诸实践,全面保障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四)完善财务内部监督和考核

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明确地规范和约束了事业单位所有人员的活动,要保证会计内部控制的权威性,确保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在所有人权力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如何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运行,加强财务内控是一种有效手段,而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是确保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最重要的一点。

首先,在制定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时,为避免监督模式的不合理,可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工作人员和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招聘或者聘任优秀的审计人员作为部门负责人,并从财务人员中选拔优秀且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内控活动;事业单位领导可以给予审计部门独立监督审核的权利,保证内控工作时不受其他的干扰,确保监督工作的纯洁性。为了保障监督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管理者需通过多样化举措,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使其知晓监督审计工作内容,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熟练专业技能,确保能够在监督审计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改进指导建议。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也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考核的方式,知晓监督审计工作人员综合技能水平是否满足岗位需求,对考核不合格需采取针对性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对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强化其责任意识,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增加其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让其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次,建立健全、完整的考核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考核目标,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强化单位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合理配置资源,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防范内控过程中的风险的出现,避免财务内控中包庇、贪污、腐败等情况的出现。对于审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纠正、改进。与此同时,需健全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反馈渠道,留置合理的反馈时间,保障考核结果的公开透明,当被考核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时,有权通过反馈渠道提出疑问,考核管理人员需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结合员工行为以及自身价值等,提出有理有据的反馈意见,提高员工认同感,也要针对员工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意见,使其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最后,进一步完善财务内部的监督机制,增强监督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外部的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由政府部门进行审计,或者可以拓宽渠道,运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力量,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在事业单位建立举报渠道,进行内部或者外部举报监督,这样可以保证财务内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事业单位要随时保持警惕,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只有时刻防范危机的发生,才可以保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推动单位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稳定运行与发展。针对实施财务内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应把握全局思维,强化全体员工的财务内控意识,从建立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增强财务内控执行力、完善财务内部监督考核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

参考文献:

[1]韩丽萍.新时期完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当代会计,2021(22):49-51.

[2]栾玲.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21):81-82.

[3]张秋颖.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J].中国市场,2021(33):148-149.

[4]付晓兰,陈继林.基于大智移云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考[J].北京印刷学报,2020,28(12):60-63.

[5]杨晓彦.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6):14-15.

[6]文丽君.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0(02):140-141.

[7]赵巨长.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研究——以A事业单位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4):55-56.

[8]谢红敏.试论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例[J].中国商论,2020(09):122-123.

(作者单位: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

猜你喜欢
财务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9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综述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11:20:41
医院财务电算化与财务内部控制策略探究
经济师(2016年10期)2016-12-03 08:49:02
浅谈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