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消费”视域下《独行月球》科幻图景的视觉符码建构

2023-08-23 17:38:25杨继平陈邕
电影评介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科幻月球

杨继平 陈邕

“想象力消费”①是受众对充满想象力的文艺作品有较大需求的直接体现,也是大众对超现实、科幻类艺术作品的消费期待。由开心麻花出品的轻科幻电影《独行月球》以“想象力消费”为创作导向,凭借独特的美学创作理念,成功获得2022年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收获票房31.03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②本文从“想象力消费”视域出发,结合电影《独行月球》的美术创作手法,探寻大众对轻科幻电影的消费需求。

一、美术创作的艺术化呈现

学者陈旭光认为,电影学领域的“想象力消费”是在新的電影工业美学语境下,电影观众通过消费行为来满足电影情节假定、虚构所产生的拟像环境的特定心理需求。③轻科幻喜剧题材电影《独行月球》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剧本主题、人物设计等的详细研究,用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塑造典型环境,实现了“想象力消费”视域下与艺术化呈现的一体融合。

(一)“想象力消费”统领整体创作流程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认为:“电影中的现实是现实的幻想取代了本真的现实,作为必然性幻想,最终在观众的脑海中,真实的现实与现实的电影表现形式合二为一。”④在“想象力消费”视域下,消费者对电影叙事内核、精神美学以及心理期待提出了更多要求,通过寻找影像与想象、现象的平衡点,将在丰富电影美学语言的同时,增加影片的表现力,从而以独特的想象来建构新的视觉画面。[1]电影《独行月球》由韩国漫画改编而成,由于韩国没有航天工业,所以观众难以获得强烈、深刻的代入感。而由中国擅长喜剧电影创作的“开心麻花”进行改编,也从侧面反映了本片遵循“想象力消费”的创作导向。影片通过合理留白,专门设置了“科幻顾问”这一科学支持机构,用多样化的特效镜头、极其认真的理念来创作科幻叙事场景,使观众通过感悟、想象缝合了现实认识与电影艺术的空隙。在电影美术创作过程中,通过将大众审美想象、科幻想象等消费需求融入美术设计的环境、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等元素应用,从而真正满足“想象力消费”需求。

(二)“想象力消费”提供美术创作想象

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认为,灵韵是艺术最为本质的审美特性,并提出“只有实现了技术上的革新,才可能有精神创新”⑤。数字媒介、高科技以逼真的手段、极强的可信度重新定义了电影艺术的生产逻辑,使电影图像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的复制。在“想象力消费”视域下,创作电影需要充分发挥智慧技术的表达力,创造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虚拟世界,并通过隐喻、转喻等多种影像修辞手法来折射社会现实。[2]电影《独行月球》以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全民电影”,通过将科幻电影与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相融合,寻找原著与观众接受的融合点。影片通过熟练使用数字技术,并融入受众群体的观影需求,在彰显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了大众的想象力消费。

(三)数字时代“想象力消费”的美学建构

导演李安认为,电影最终实现表达必须和技术产生很熟悉的依存关系。①为创作出更有视觉美感、新鲜感且充满想象力的电影作品,需要充分利用特技手段、使用充满想象力的叙事元素来推动电影作品实现从内容叙事到视觉景观的升级。随着新媒介、数字技术在电影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不断完善,其不仅成为塑造视觉奇观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戏剧性叙事的核心要素。[3]太空题材电影多为硬科幻电影,其创作内容、技术应用及表达形式等对电影技术有依赖性。电影《独行月球》是“轻科幻”电影,为实现由“虚”到“实”的成功转化,影片通过将场景预演、3D打印及月盾基地等科幻素材进行“真实化”处理,使观众获得了沉浸式体验,并实现了科幻叙事与喜剧表达的有机融合。该片以全新的感官美学形态对符号表征、视觉奇观等内容进行了想象力重构,通过构建虚拟化叙事场景、游戏化视觉奇观,在增强影片视觉效果可信性的基础上,成功建构影片与现实对话的新途径。

二、美术创作的风格特征

电影美术是依据剧情需要,综合利用多种视觉元素的创作过程,其通过技术手段和美术技巧来设计制作视觉场景,能够有效体现创作者意图。为更好地诠释“科幻+喜剧”的艺术风格,电影《独行月球》利用美术创作技巧,将远景、全景相结合,在超越常规现实的同时,将美术创作融入叙事表达,创造了观众认可且更易引发情感共鸣的视觉画面。

(一)色彩彰显叙事风格

美国电影理论家玛尔薇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艺术创作出现了从“叙事电影”向“景观电影”转变的新方向。②色彩的合理应用、搭配在渲染轻科幻电影场景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影片的创作理念与叙事主题。[4]科幻题材电影通常偏重于未来感、科技感的表达,作为以太空为主要叙事场景的轻科幻喜剧《独行月球》,为塑造符合主题、叙事内容的叙事场景,影片将冷色调的科幻风格与暖色调的喜剧风格有机融合,通过设计象征希望的黄色宇航服,并将其作为主色调占据影片重要的视觉位置,以良好的色彩搭配效果,淡化科幻电影的“冰冷感”。影片有地球、月亮两个主要场景空间,整体使用黄色、灰色两个色调,通过将暖色与黑白灰的冷色月面进行中和,既符合轻科幻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向观众传递了温暖、希望。面对月球的独特场景,为避免色彩过于单一,影片以银色渐变以及黑白灰的色彩变化为基础,以视觉想象的方式演绎了绝美的“月球图景”,通过将飞速而来的陨石与色彩搭配、光线明暗变化相结合,在打造复杂运动轨迹的基础上,增加视觉画面的生动性,打造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视觉画面,形成“抽象性”喜剧风格。

(二)视觉画面融入叙事

导演斯拉夫柯·沃尔卡皮奇认为,“电影的本质是运动,制作者要尽力探索电影技巧,以获得生动的视觉体验。”③空间意象是科幻电影最典型的视觉图谱,是基于科技应用的智慧想象。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现实与艺术的表达关系,也促使科幻电影中的“符号化”意象生成人类空间的更多隐喻。电影《独行月球》通过使用光线,构建了基于科幻世界观的视觉风格,塑造了极具电影感的视觉画面。影片通过合理把握光的层次感,以恰当的光源设计、光影变化,展现了良好的景深效果。月球场景干净、充满科技感,地球场景则布满灰尘,具有强烈的末世感,通过塑造具有鲜明对比、巨大反差的视觉画面,在渲染情绪的同时增强了观众的情绪代入感。在场景设计方面,为了消除科幻电影的“神秘感”,诠释“科幻+喜剧”的叙事特色,影片以轻科幻叙事为内核,将圆形要素融入场景设计、道具设计等全过程,以接近现代科技和未来的风格调性,发掘真实细节,尽可能使用圆润造型作为视觉语言,塑造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视觉画面,使观众获得更加温馨的情绪体验。比如以视觉预演的方式,勾勒出独孤月驾驶返回舱被击中的视听画面,在科幻叙事与幽默叙事的平衡表达中,凭借独特的创造力、想象力,使观众产生沉浸式视觉体验。

(三)场景参与叙事表达

学者黄鸣奋在《艺术交往论》一书中提出,“虚构性和憧憬性、创造性并举,是艺术的三大特征之一。”①场景是影片视觉表象的基础要素,也是表现美术风格的精华部分。[5]在太空题材科幻电影中,“荒岛”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精神孤寂的心理空间。电影《独行月球》通过增强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避免“夸张式”场景,用层次分明的景深设计、黯淡的色彩搭配,打造出梦幻般的科幻影像场景,在写意且极具冲突美感的光影处理中,通过全程把控场景风格,使观众获得了“诗意般”的视觉感受,最终实现了影片敘事、空间体验与观众想象的一体交融。当“月盾计划”失败,维修基地全员撤离,仅剩独孤月留在月球时,此时独孤月所处的空间彰显出强烈的“荒岛”意象。虽然独孤月所处的月盾计划基地有吃不完的给养,能够满足他余下的生活,但是由于没有同伴、远离地球,独孤月只能深陷孤独等死的困境,也感受不到存在的意义,诠释出“被遗忘”的孤独心理。独孤月深处隔绝的“荒岛”空间,“独行月球”是其在月球上的具体行为,而“独孤月”则是其个人在月球上孤独感的精神写照。影片通过设计独特的叙事场景,使观众将目光投向孤独、悲凉的月球空间,使其在关注独孤月内心世界的同时,也体会到独孤月个人的希望实为绝望。

三、美术创作的主题表达

学者袁一民认为:“在中国电影美学中,想象力被认为是一种由艺术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性经验。”②以“想象力消费”为导向创作科幻电影,将在呈现艺术鉴赏、美学理念的同时,有效满足受众的科幻视听审美消费需求。电影《独行月球》以小人物牺牲自己拯救地球成长为“大英雄”的轨迹为叙事主线,通过将喜剧内核、创意理念与科幻风格相融合,打造了符合大众审美和“想象力消费”的科幻喜剧。

(一)类型生产:“轻科幻+类型杂糅”的有机融合

科幻片视效大师道格拉斯·特朗布尔认为,冲击力意味着一种与动力运动有机关联的视觉密度,通过将视觉动力学融入传统叙事,将获得“冲击力”视觉效果。③在视觉元素处理方面,为充分彰显影片宏大、壮观等科幻特色,电影《独行月球》以现实的影像风格来描述月盾基地,并用特效技术营造充满想象力、冲击力的科幻视觉奇观。影片在彰显影片创新能力、强化影像造型的同时,营造了极具压迫感、冲击力的叙事场景,仿佛还原了人类灾难的现场实景。当“月盾计划”失败、基地人员紧急撤离时,陨石雨铺天盖地,以及影片最后独孤月驾驶飞行器急速旋转的飞行场景,实现了科幻叙事与运动想象的有机融合。电影《独行月球》以新的审美风向、类型杂糅的叙事方法,诠释了科幻、爱情、喜剧等多元风格,用喜剧形式讲述科幻题材,实现了审美表达与“想象力消费”的有机融合。

(二)视觉呈现:媒介技术与想象力美学的全面突破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一书中,用拉康的后弗洛伊德思想来解释电影,并将电影艺术理解为虚构的艺术①,而创意、情感是电影美术创作的核心,也是配合剧情叙事的关键。[6]电影美术大师霍廷霄提出了“大美术”的概念,认为随着5G、8K、大画幅时代的到来,对电影美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视效技术更需要美术师参与其中。②电影《独行月球》美术指导李淼作为霍廷霄的学生,在美术设计过程中以保持完整性为指引,对影片概念设计、后期修正等整体美学进行把控,通过将电影美术创作与数字特效相结合,实现电影视觉美学观念及创作框架的全面突破。面对大众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准,在电影美术创作过程中应坚持以“技术—文化”共生理念为基础,从媒介生态、文化价值等综合视角来理解影像作品,既要正确认识媒介技术的应用逻辑,也要对影像作品创作、传播及大众体验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展现影片蕴含的美学意蕴、思想理念,从而实现审美范式的转型、升级。

(三)人物塑造:数字角色与叙事张力的完整融合

德国美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认为,电影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的想象力同构,它遵循的是人类心灵的法则,而不是外部世界的法则。③人物是电影故事叙事与情感表达的核心,也是强化美术视觉效果、增强视觉感染力的关键。电影《独行月球》重视刻画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改善观众观影体验的同时,使观众获得独特的视觉认知。在人物角色方面,该片不仅简化了人物造型,也以拟人化的方式塑造了新的数字角色——袋鼠“刚子”。为使观众更好地接受叙事情境,通过让金刚鼠直接参与影片造型及叙事过程,以更加新颖、灵活的方式参与影片内容表现及叙事空间,使观众在见证独孤月与金刚鼠相处的关系变化中,既看到人物的背后故事,又能感受人物的复杂情绪,实现“人与物”的有机融合。作为推动、见证独孤月成长的重要角色,“金刚鼠”脾气暴躁、古灵精怪,不仅是强化影片喜剧特色的重要元素,也是制造意外、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原本独孤月内心处于绝望之中,而“金刚鼠”无意间用尾巴触碰通信通道,使月盾基地与地球联系的通讯平台发出噪音,使独孤月产生地球正在与他们联系的错觉,增添了影片的荒诞美学。通过描述独孤月与袋鼠刚子的相处场景,影片以探索的叙事方式丰富了“荒岛”空间的生活性,使原本封闭的空间具备新的冲突特色,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时空闭环。

(四)主题表达:审美理念与主流价值观的多元融合

主题是艺术作品表达的“眼”“灵魂”。在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通常借助叙事来诠释主题含义。[7]太空英雄的人物故事通常是封闭的叙事结构,其中包含了太空探索、遭遇危险与重返地球等多种元素,在整个叙事框架中,影片通过赋予太空英雄特定的“拯救者”身份,诠释出崇高美学。为使观众对其产生应有的心理认同,应针对特殊的叙事场景,塑造牺牲自我、拯救人类的太空英雄。电影《独行月球》为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契合科幻电影市场的消费需求,创作者通过洞悉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积极调整航天故事场景,在保持影片庄重感的同时,重点表现了航天员的担当精神。人类为有效抵御小行星撞击而部署“月盾计划”,不料陨石提前来袭,基地全员撤离,独孤月因为错过领队的撤离通知而被意外留在月球。随后“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全宇宙最后的人类”,随之开始了其在月球上的“摆烂”生活,直到同样遗落在月球上的金刚鼠打破了这种生活。通过描述前期刚子与独孤月的相爱相杀、后期的“人鼠告别”,使观众在感受动物灵性的基础上升华了个人情绪。最终为了消灭对地球的威胁,独孤月选择牺牲自己来拯救地球,从而实现从平凡小人物到超级英雄的成功蜕变。影片用独孤月成长的叙事手法表达了命运一体、人性勇气与牺牲精神等宏大叙事主题,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电影艺术的创作水准,也更好地适应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结语

在“想象力消费”视域下,创作电影需要以现实思考为基础,将想象力理论与科幻影视作品创作规律相结合。电影《独行月球》通过将轻科幻与美学想象相结合,以现代化、大众性的方式呈现出超现实的梦幻空间,以更具活力的空间场景、视觉奇观来诠释轻科幻电影美学的叙事特质,并用温暖的叙事手法来传递希望,进而迎合了受众的想象力消费诉求。在电影艺术消费升级背景下,为提升科幻电影的艺术品质,我们应正确认识大众对科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需求,通过智慧制作手段、科幻美学理念来扩大审美视野,从而创作出更多充满活力、彰显潜能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黄今.科幻放飞电影艺术之美——“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世元年与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学术讨论会”综述[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4):127-128.

[2]谢周浦.科幻电影作为后人类主体的生成系统——“拟人视觉”与“超人视觉”的遭遇引发的反思[ J ].电影评介,2020(22):68-73.

[3]黄鸣奋.审视真实: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中的时间定位[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4):81-85.

[4]薄一航.虚拟制作时代下人机协同技术在电影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与思考[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11):63-69.

[5]马潇潇.现实世界的未来延展性阐述——中国科幻电影的现实主义变形[ J ].电影评介,2021(12):39-42.

[6]许栋梁.想象的“后人类共同体”:科幻电影中的共同体景观生产及其消费批判[ J ].云南社会科学,2022(02):180-188.

[7]李坤.终结还是延续?——后电影时代对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再思考[ J ].艺术探索,2022(05):109-116.

①参见:李建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18-128.

②数据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https://piaofang.maoyan.com/mdb/search?key=%E7%8B%AC%E8%A1%8C%E6%9C%88%E7%90%83.

③参见:陈旭光.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J].民族艺术研究,2019(03):113-122.

④参见:[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96.

⑤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工业时代哀悼“灵光”消逝[M].李伟,郭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75.

①参见:李建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18-128.

②参见:袁琳.视觉文化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审美[EB/OL].(2018-11-15)[2023-03-15].https://www.fx361.com/page/2018/1115/10982841.shtml.

③参见:[美]斯拉夫柯·沃尔卡皮奇.走向真正的电影[EB/OL].周传基,译.(2007-09-17)[2023-03-15].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83663/?_i=48076113lM7NLB.

①参见:李建强.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的若干基本問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2):118-128.

②参见:袁琳.视觉文化视域下新主流电影审美[EB/OL].(2018-11-15)[2023-03-15].https://www.fx361.com/page/2018/1115/10982841.shtml.

③参见:[美]斯拉夫柯·沃尔卡皮奇.走向真正的电影[EB/OL].周传基,译.(2007-09-17)[2023-03-15].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983663/?_i=48076113lM7NLB.

①参见:[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33.

②参见:张成.电影美术设计的“大美术”理念[N].中国艺术报,2023-01-04.

③参见:任雪花.素材、方法与形式: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经典形式主义阐析[J].电影评介,2021(20).

【作者简介】  杨继平,女,内蒙古赤峰人,赤峰学院文学院讲师;

陈 邕,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版画、美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科幻月球
到月球上“飙车”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1:44
陪我去月球
飞碟探索(2022年1期)2022-03-12 14:11:20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54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科学大众(2021年8期)2021-07-20 07:38:52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电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7:07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快拉住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