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生长着两类神奇的真菌——鬼伞和鬼笔,它们往往上午还新鲜挺拔,傍晚就枯萎败落了,因而得名“朝生暮落花”。为什么会这样呢?
晶粒鬼伞,俗称狗尿苔。因其菌盖表面有一层白色颗粒状晶体而得名晶粒鬼伞,后期这些白色颗粒状晶体会慢慢消失。春至秋季常生于杨树等阔叶树根部(供图/李连芳)
毛頭鬼伞,又名鸡腿菇。初期,其菌盖呈圆柱形,整体形似鸡腿;后期,其菌盖呈钟形,布满鳞片,因而被称为毛头鬼伞。春至秋季常见于灌草丛附近(供图/李连芳)
鬼伞,单听名字你可能觉得它很陌生,但其实它们在城市社区中十分常见,例如晶粒鬼伞、毛头鬼伞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朝生暮落”——子实体开伞后,菌褶会逐渐自溶。
这一行为看似自我凋亡,但目的是为了吸引昆虫在其身上活动,并带走孢子。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朝菌不知晦朔。”意思是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用这句话来描写鬼伞类真菌再合适不过了。
鬼笔是一类分布广泛且常见的真菌,子实体初为菌蕾,近球形或卵形,被一层胶质层所包裹。成熟时,由于菌柄的伸长,产孢组织将伸出地面。因其液化后的产孢组织具有浓烈的臭味,故又被称为臭角菌。
你也许会问:“我为什么没见过呢?”这是因为和鬼伞一样,鬼笔在地面上存在的时间同样很短,常常是上午还新鲜挺拔,傍晚就衰败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菜五·土菌》引陈藏器曰:“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
但衰败并非是它真正死亡,只是产孢组织成熟后迅速液化,子实体败烂而已。城市社区绿地常见的鬼笔类真菌有两种:五棱散尾鬼笔和笼头菌。我们食用的竹荪也是鬼笔科的真菌,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十分漂亮,也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真菌之花”。
在夏季,比较常见的鬼笔科真菌还有笼头菌。因其子实体酷似灯笼而得名。其菌蕾为白色,孢托为橘黄色,由数个联合的伸展臂构成,呈笼头状。菌柄内部中空,呈网格状。孢子通常生在孢托表面内侧的产孢组织中,成熟的产孢组织会变得黏稠,并产生恶臭味。
这种恶臭的气体,其中的挥发性物质能够吸引菌食性昆虫访问,其孢子能够通过黏附昆虫身体,或被这些昆虫吞食借助其粪便得以有效传播。
鬼伞科和鬼笔科的“朝生暮落”,被称为自溶现象。自溶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是这些生物在自身水解酶类的作用下,细胞的消解过程。该过程既发生在细胞质中,也发生在细胞壁中。其中,细胞壁裂解是由自溶酶引起的,这些酶可能位于细胞壁上,也可能在生长的自溶阶段被分泌到基质中。
真菌自溶酶主要有蛋白酶、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多酚氧化酶和核酸酶等,其中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在自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多酚氧化酶也参与自溶过程中的褐变(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
自溶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细胞内部结构的解体阶段,主要表现为膨压(细胞内的水分对细胞壁的压力)消失,细胞器解体,细胞内含物均匀分散于细胞内,细胞壁相对增厚,但仍保持其完整性;其次是水解阶段,主要表现为细胞内生物大分子降解、细胞质膜解体、水解产物扩散到细胞外。
你还想知道哪些神奇的真菌?欢迎扫描二维码告诉我们!
蘑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我们平时看到的是蘑菇地上部分的子实体——用于传播孢子(生殖细胞),而菌丝体在地下形成庞大的网络用于吸收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