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修 刘胜
在面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例如“今晚吃什么”——且又没有什么思路时,“随便”是许多人的回答。军事谋略中,也有个类似的词——随机应变。战争中的“随机应变”是如何运用的?有哪些经典战例呢?
韩信背水破敌场景图(绘图/骆玫)
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4年10月,汉将韩信率军越过太行山,兵锋直指依附楚国的赵国。当时,汉军主力主要在河南荥(xíng)阳与项羽的楚军对峙,韩信统兵不超过3万人。而赵国为对抗韩信,集结了20万大军,仅在井陉(xíng)口(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驻扎的兵力就不少于10万人,而且井陉口地势狭窄,赵军坚壁不战,正面进攻难以拿下。
对此,韩信派出大量密探搜集赵军情报。得知赵军主将陈余自视甚高、急于表现,韩信决定将计就计。当夜,他组织2000名精兵,每人携带一面汉军旗帜,沿小路攀爬到山上埋伏起来,待赵军主力离关后,择机抢下井陉关。
凌晨时分,韩信命令汉军背靠绵蔓水(今河北省井陉县内冶河)列阵。属下将领大惊:兵书上讲,列阵要进可攻退可守,背水一战岂不是自寻死路?韩信解释:赵军坚守井陉口坚垒,我军远道而来,拖延不起。如果我們在险要地势扎营,赵军会觉得不能轻易击败我们,不会全军出动。我们背水布好阵势,引诱赵军主力出动,然后才有机会一战破敌。于是,韩信背靠绵蔓水列阵,大张旗鼓引诱赵军。
赵军哨探发现汉军背水列阵,急报主将陈余。陈余以为韩信不知兵法,更加轻慢汉军。破晓时分,韩信下令升起主帅旗帜,指挥先锋部队向井陉关发动进攻。骄傲轻敌的赵军主将陈余下令开关迎战。然而,两军在地形狭窄的井陉关前交手后,赵军兵力优势不易发挥。陈余气急之下,把主要兵力基本都调了出来。在压倒性的兵力对比下,汉军终于败退。
韩信率军边打边撤,并故意让人把旗帜、战鼓随处乱扔,装出溃不成军之势,引诱赵军追击。等到退至绵蔓水边,背水一战的汉军退无可退,被激发出血性,与赵军殊死一搏,双方死伤惨重。但在陈余看来,汉军困兽犹斗,注定失败。为加速取胜,他连井陉关守卫部队都调了出来。
发现井陉关守备空虚后,潜伏在山上的2000名汉军精兵趁机出动,一举攻破几乎无人防守的井陉关,迅速把赵军旗帜换成汉军大旗。此时,赵军苦战多时,疲倦交加。陈余正想退兵稍事休息,却发现己方关墙上全是汉军旗帜。瞬时,赵军阵脚大乱,人心涣散。韩信趁机率军冒死冲杀,与袭占井陉关的汉军精兵前后夹击。赵军大溃,陈余也死于乱军之中。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防御战战例。
南北朝时期,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河东战略要地爆发了“玉壁之战”。玉壁城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是南北朝时期争夺河东的战略要地。这座城依险而建,“城周八里,四面并临深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西魏同东魏争夺河东的桥头堡,让东魏统帅高欢如鲠在喉。
546年8月,高欢胸怀统一西魏之志发动西征,玉璧城首当其冲。为尽快拿下玉璧城,高欢对玉壁城兴“举国之力”,发动高、中、低多层次相结合的立体化攻城战:先是出动重兵将玉璧城团团包围,在城南、城北、城东建造土山,企图居高临下攻破玉璧城;同时,制造攻城车,试图撞击破坏城门;此外,还派人挖掘地道,试图穿城墙而入。
然而,面对东魏军的多重攻势,玉璧城守将韦孝宽始终指挥若定、灵活应变,一一化解东魏的进攻战术。为消除东魏军在玉壁城四周所起土山的攻击威胁,韦孝宽命人在城池高楼上缚木连接,让城楼始终高于东魏军在城外建造的土山,并派人昼夜瞭望、准备弓箭等防御武器。这样,西魏守军始终能够居高临下地射杀东魏攻城部队。
为防备东魏军攻城车撞击玉壁城城墙,韦孝宽下令“缝布为缦”——根据敌军攻击方向而张设,以柔软的布缦化解攻城车的强大冲击力,消除了敌军对城墙的撞击破坏。当东魏军试图用燃火的竹竿来烧毁城楼和布缦时,韦孝宽又下令制作长柄利刃铁钩,敌军火竿一来就用钩子割断,巧妙破解了东魏军的火攻战术。
对于东魏军的地道攻势,韦孝宽则用“伏兵、火烧”对抗,下令守军在城内挖掘长堑(长的壕沟)并防守。这使东魏军刚一挖到堑壕(用于人员射击、观察、隐蔽和机动的壕沟式筑城工事),就被擒杀。此外,西魏守军还在堑外积柴贮火,发现东魏军进入地道,就对地道发动烟火攻击,烧得东魏军焦头烂额。
高欢率军围攻玉璧城近60天,士卒死伤者达7万余人。但玉璧城不仅没被攻破,韦孝宽还趁东魏军疲惫时夺占了城外的土山。高欢攻城不下,恼怒愤恨而病倒,只得退兵。
五代之初,910年,后梁开国皇帝朱温任命宁国节度使王景仁为主帅、潞州副招讨使韩勍(qíng)为副帅、相州刺史李思安为先锋,发精兵7万人至柏乡(今河北省邢台市),企图吞并地方势力赵王王镕的地盘,王镕派出使者向河东军统帅、晋王李存勖(xù)求救。李存勖认为,晋赵两军唇亡齿寒。为避免被梁军各个击破,他发倾国之兵出井隆关,进驻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与赵军联合抵御梁军。
当年12月底,李存勖率军进至柏乡附近,与梁军遥遥相对。两军初次交手后,河东军老将周德威发现梁军骑兵不多,但步兵众多;而己方骑兵占优势却兵力不足,如果正面进攻,一时难以取胜。他向李存勖建议:敌人兵势甚盛,敌我近在咫尺,只隔一条野水(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内槐河),敌人若架桥来攻,我军会尽被歼灭。不如退守高邑(yì,柏乡西北,今河北省高邑县),派遣骑兵诱敌出营,敌出我归,敌归我出。另遣奇兵断敌粮道,劫其粮草,用不了多久,即可破敌。
李存勖听取了周德威的建议,主动率军退至高邑。由于柏乡当地并没有储存草料,又正值冬季,梁军战马无食可吃,所以,梁兵只能将老百姓房顶上铺的茅草剁碎喂马。饥饿逼迫下,梁军战马大多病倒饿死,使其骑兵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
削弱了梁军骑兵力量后,周德威又率3000多名骑兵到梁军营前谩骂挑衅,“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反复疲敌。梁将王景仁等怒不可遏、率众而出,周德威率军且战且走,诱使梁军追击。盛怒之下,王景仁等率众追至野水。兵力众多的梁军横亘数里,一起夺桥渡河,与河东军在高邑展开激战。
高邑一带土地平旷,没有山地险阻,利于河东军骑兵驰骋,而不利于梁军步兵作战,无形中削弱了梁军兵力优势。双方在高邑战至午时,未分胜负。周德威对李存勖建议说:观梁兵之势,我军可以劳逸制敌,不必以力胜之。梁军离开营地,虽携带干粮,却没有时间进食。太阳偏西后,敌人饥渴内迫,士卒劳倦,必有退志。届时,我方以精骑乘之,必大捷。李存勖闻言,继续按兵不动。
两军激战一天,梁军未能击败河东军,只能列阵与之对峙。果然,太阳落山后,梁军士兵因一直未吃饭,斗志逐渐消减。王景仁率军稍稍后撤,想吃过饭后再行决战。不料,周德威见梁军阵脚移动、稍稍后撤,就大声道:“梁兵逃跑了!”河东军闻言,争先恐后地直冲敌阵,杀声震天,梁军惊饿交加,溃不成军。河东军与赵军奋力追杀,将近7万梁军精兵斩杀殆尽。梁将王景仁、韩勍、李思安仅率数十骑逃脱。
柏乡之战中,李存勖听取老将周德威的筹划,将以步兵為主的梁军引至开阔地带,再施疲敌战术,待梁兵又饥又累之时,出动骑兵大举反攻,以雷霆万钧之势将敌军击败,体现了指挥员随机应变的重要性。
随机应变,出自《旧唐书·郭孝恪传》,指随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形容临机决策,妥善变通处置。在中国古代兵书中,随机应变是衡量统帅、将领决策指挥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战争,是充满随机性的激烈斗争。在战场上,军事指挥员要经常处理意想不到的情况。“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几乎每一篇都强调变化,并专门通过《孙子兵法·九变篇》,强调将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机断处置。此外,《孙子兵法·虚实篇》中也提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意思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情势,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才称得上用兵如神。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善于用兵的名将面对战场变化,从不循规蹈矩,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从战场需要出发,不拘常法,做出灵活机动的处置。
这3场战例,均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帅活用兵法、因势而动、随机应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被后世称赞。
你还想了解哪些谋略?请扫描二维码告诉知力君,我们将邀请专家为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