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普救寺塔

2023-08-23 02:32:45李川慧佳
文史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蒲州砖塔寺塔

李川慧佳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000米处的峨嵋塬头之上,创建年代不详。据《蒲州府志》及寺内石碑记载,普救寺于北朝晚期已有,隋唐时期曾予扩建、增修,唐名西永清院,宋至清历代屡有修葺,是元代杂剧《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

普救寺塔位于寺院西侧后部,最早建于隋唐时期。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永济县志》记载,寺塔原名舍利塔,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蒲州知州张佳胤、中条山老僧明晓监修重建。寺内现存明代再建普救寺浮圖诗碑的碑文记载:“蒲东旧有普救寺浮图,创自隋唐,工制壮丽,攀空插汉,嘉靖乙卯冬(1555年)地大震,摧折无遗。越八年,余来典郡……”可见现存之寺塔系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民国9年(1920年),普救寺毁于火灾,仅存砖塔、菩萨洞和数十通碑刻。

普救寺塔俗称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类似青蛙的叫声,人们称之为“普救蟾声”,为清代河东八景之一。普救寺同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同时,该塔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1965年5月24日,普救寺塔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普救寺塔因遭受雷击,塔刹破裂,掉落砸损多层塔檐。2016年,山西省文物局对普救寺塔的塔刹、塔檐进行了全面剔补、维修。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救寺塔,坐北朝南,平面呈四方形,底层每边长8.35米。该塔共13层,塔身高39.50米,为内方、外方的十三级密檐式风格砖塔。塔身逐层叠涩出檐,手法平直,未形成明显的内凹反曲线,形制古朴端庄,造型简洁清秀,外观高耸挺拔。据我国著名建筑专家罗哲文考证,该塔结构上保留了唐塔的特点,即四方形空筒式结构,其外观与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如出一辙。一至六层层距较大,收刹和缓,唐风犹存。七层以上层距骤然缩小,收分急促,与下部形成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塔外四角悬挂风铃,叮当作响。塔刹形似葫芦,高约2米。

一层塔身南侧辟门,门内辟方形塔室,八角形叠涩顶,顶部有洞通上层。塔内中空,二层至九层砌有盘旋甬道便于登塔,但六层不能直通七层,须下至五层方能再登七层。九层以上为实心,其余三面辟龛。塔身二层以上的各层均辟真假相间拱门,叠涩出檐,攒尖式塔顶。

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傅惜华曾在其研究文章中指出:“寺有堵坡(即佛塔),合砖成之,于地击石,有声若吠蛙。过其地,因观焉,寺甚古,而不宏阔……寺外偏西有浮屠(即佛塔),高十三层,当即《西厢记》所云日午当天塔影园也。塔前丈余地有微凹,塔后亦然,盖瓦石积久所致。试以石击凹外,有声出塔中如巨蛙,士人不知空谷之应响也,遂以为塔中有蛤蟆精矣。然击前地,则声在塔底,击后地则声在塔顶,前后上下,所应不同,理未可解。”

普救寺塔所处地形地貌特殊,塔座位置地势较高,四周平缓又无障碍物,因此可接收一定范围内传来的声波。塔身建筑构造特殊,每一层塔檐挑出成内凹弧形,把声音反射汇聚起来,“蛙声”就是13个塔檐反射的结果。塔内一层下面有个收缩的口子,能把塔内发出的声音来回反射,形成共振源。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砖叠砌而成,表面光滑,对声波有反射和谐振作用。

普救寺塔是明代密檐式中空砖塔的典型代表,形制、工艺等方面都保留了历史原貌,是晋南地区重要的古建筑遗存。

猜你喜欢
蒲州砖塔寺塔
科学导报(2023年82期)2023-12-02 12:08:36
北京胡同之根——砖塔胡同的前世今生
北京档案(2023年3期)2023-06-15 00:40:50
唐 敬客书王居士砖塔铭拓本
中国书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河南早期砖塔分布特点研究
温州市蒲州育英学校 用“三生”教育,培育新时代的从容少年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1:20
鲜桃红了 果农乐了
科学导报(2022年48期)2022-05-30 10:48:04
品读源影寺塔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6
北寺塔见证苏州发展七十载
苏州杂志(2020年1期)2020-03-16 07:34:58
游法门寺
沈阳地区辽代砖塔细部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