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汪晨曦
(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240)
鞣酸,又称单宁酸,是从植物五倍子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其含有的大量的酚羟基,可以与蛋白、多肽发生络合形成悬浮液或沉淀。因此在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如鞣酸软膏、鞣酸蛋白等鞣酸药物以及鞣酸小檗碱、鞣酸加压素等缓释药物。鞣酸含有大量的酚羟基,因此易氧化形成黑色的醌,致使纯度下降直接影响其与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药品质量[1]。在我司生产鞣酸加压素的过程中,需要鞣酸和多肽加压素进行络合,也出现过络合结果不佳的问题。结合鞣酸本身的特性,我们进一步判断是因为储存不当、时间过长等原因,鞣酸物料发生氧化、受潮等变质问题影响纯度,最终降低产品质量。
鞣酸纯度的检验较为困难,通常情况下,可直接观察其颜色、性状,但此方法只能简单判断鞣酸的品质,难以确定量化的标准,作用有限。也可采取液相色谱法,但鞣酸摩尔吸光系数过高,同时其含有的酚羟基会与色谱柱发生紧密的结合,从而污染、堵塞、损坏色谱柱,产生极高的成本。紫外标准曲线法可通过鞣酸最大吸收波长(213 nm,276 nm)进行分析,但鞣酸分子所具有的25 个酚羟基易发生氧化,部分氧化后摩尔吸光系数变化极小,紫外法难以区分,故分析结果会偏高而不准确,即鞣酸氧化所导致的纯度降低,无法通过紫外检测确定[2]。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精确的、易操作、低成本的方法来检测鞣酸纯度。
受到鞣酸加压素制备过程形成多肽-鞣酸络合物的启发,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蛋白-鞣酸形成络合物的鞣酸纯度检测方法。该络合物在水中形成均匀分散而不沉降的溶液,可以用浊度评价其整个络合体系[3]。在680 nm 波长测定紫外吸收值,建立吸光度-鞣酸浓度的标准曲线,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样品鞣酸的纯 度。
实验所用原料药品、试剂均购买于商业公司,未经说明使用前均不需要二次纯化。所有空气、湿度敏感型反应,都在氩气保护环境下,在烘干的玻璃容器中进行反应。所用的鞣酸标准品、待测样品购于ACROS,糜蛋白酶、胰蛋白酶、缩宫素由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制备。所有购买的试剂除另外说明的未经进一步纯化,购买后直接使用。
高效液相色谱(HPLC)数据由Agilent 1200 Series 型号仪器,通过ZORBAX SB-C18 色谱柱测试得到。紫外检测数据均为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所用仪器型号为MAPADA UV-3100。
配置浓度为0.1 M 的磷酸缓冲液,调节pH=7.0。配置梯度浓度范围为0~ 10 mg/mL 的标准鞣酸水溶液避光储存待用。将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冻干缩宫素粉末溶于磷酸缓冲液,配置浓度为1 mg/mL、5 mg/ mL,分别作为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蛋白溶液,用于在不同蛋白浓度下和鞣酸发生络合作用。
取上述配制的0.1、0.5、1、2、3、4、5、6、7、8、9、10 mg/mL 标准鞣酸溶液100 μL,分别滴加进2 900 μL 的高浓度蛋白溶液,25 ℃摇床孵育30 min,转速150 r/min。取样以上溶液分别测量680 nm 处紫外吸收,获取高浓度蛋白条件下吸光度-鞣酸浓度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组的高浓度更换为低浓度蛋白溶液,摇床孵育2 h,其他条件不变,获取低浓度蛋白条件下吸光度-鞣酸浓度变化曲线。
通过origin 对上述曲线进行线性拟合,方程如下:
式中A——待测样品吸光度;
x——待测样品鞣酸浓度;
k——参数。
将待测的鞣酸样品按照5 mg/mL 配制,按照实验方案滴加进不同浓度的蛋白溶液。形成稳定均匀的蛋白-鞣酸络合物后,测试其在680 nm 处紫外吸收。将吸光度带入对应蛋白拟合标准曲线,获得待测样品实际浓度,该浓度与配制浓度5 mg/mL 的比值即为待测样品鞣酸的纯度。
鞣酸纯度=(C/5)×100%
式中C——待测样品实际浓度;
5——待测样品配制浓度(mg/mL)。
取鞣酸标准品加纯化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4、6、8、10 μg/mL 的对照品储备溶液。将待测样品1-3号配制为5 μg/mL 的供试品溶液。以纯化水作为空白溶剂。色谱柱为 Zorbax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1% 磷酸(B),梯度 洗 脱(0~ 4 min,2%~ 5% A;4~ 5 min,5%~ 8%A;5~ 6 min,8% ~ 15% A;6~ 15 min,15% A;15~ 25 min,15%~ 23% A;25~ 30 min,23% A);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6 nm;柱温:25 ℃;进样量为10 μL。理论塔板数均不低于5 000。按积分面积-鞣酸浓度绘制标准曲线,将待测样品的积分面积带入标曲计算纯度。
鞣酸可以和蛋白络合形成一种乳白色的悬浊液,根据具体浓度条件,可以维持稳定、不沉降约6~ 12 h。该体系在640~ 680 nm 波长下具备紫外吸光度,紫外吸光度和浊度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用紫外吸光度来评价该系统的络合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吸光度的产生是由于络合产生的微颗粒对光具备散射效果,并非对光的吸收产生的降低[4]。
采取这种络合的方法制备鞣酸-蛋白络合物时,需要选取合适的蛋白体系以及合适的蛋白和鞣酸浓度。根据多次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了鞣酸络合蛋白的能力对蛋白的种类有很大差异。例如,常用的牛血清蛋白和鞣酸,在多种配比的浓度下均无法络合,观察不到悬浊液,也无法在680 nm 下测得紫外吸光度;而玻璃酸酶和鞣酸的络合非常强烈,在多种配比的浓度下形成的络合物能观察到明显的悬浮颗粒,紫外吸光度也会在读数期间发生变化,短时间内还会发生沉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氧化变质的鞣酸在紫外吸光度中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参与蛋白进行络合的过程差别明显,这使得该络合方法具备了区分鞣酸酚羟基氧化程度的能力。
我们选取了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作为实验组,此两种蛋白均可在实验条件内形成稳定的络合体系,可以类比鞣酸作为络合剂应用于药品生产的多种环境;选择了9 肽产品缩宫素,其分子量为1 007.2,可以类比鞣酸作为辅料、有效成分等在小分子的应用环境。基于以上方法,我们设计了鞣酸和蛋白的络合实验。以胰蛋白酶为例,选择1 mg/mL 和5 mg/mL两种蛋白浓度,可以对应不同的药品生产环境。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将鞣酸标准品制备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再将鞣酸溶液滴加进蛋白溶液中,立刻出现白色浑浊。在摇床中进行孵育获得稳定体系,然后测量其在680 nm 下的紫外吸光度。我们发现,不同浓度的鞣酸所需要的孵育时间不同,低浓度的鞣酸-蛋白络合物在络合30 min 后,紫外吸光度读数还会继续上升,因此提升到2 h 来维持稳定状态。随后测量络合体系的紫外吸光度,这时可以观察到体系均匀浑浊,没有微颗粒和沉降现象。做吸光度-鞣酸浓度点图,用线性拟合获得对应的鞣酸-蛋白体系标准曲线。如图1~ 3 所示,我们测试了三种蛋白、两种浓度共6 组鞣酸-蛋白络合体,经过拟合后,标准曲线R2均在0.98 以上。结合鞣酸和蛋白络合的原理,我们认为该拟合标准曲线可以适用于该络合体系,并用于进一步判断鞣酸纯度。
图1 糜蛋白酶和鞣酸络合标准曲线Fig.1 Standard curve of chymotrypsin-tannic acid complexation
图2 胰蛋白酶和鞣酸络合标准曲线Fig.2 Standard curve of trypsin-tannic acid complexation
图3 缩宫素和鞣酸络合标准曲线Fig.3 Standard curve of oxytocin-tannic acid complexation
我们选取了三种待测样品鞣酸,新购买的鞣酸(1)和使用1、2 年后的鞣酸(2,3),按照标曲法制备了鞣酸-蛋白络合物,测试了在680 nm 处的紫外吸光度并代入标准曲线计算了纯度数据。如表1~ 3所示,同一种鞣酸样品在不同的蛋白环境下计算出的纯度数据相近,RSD ≤2%。说明使用蛋白络合的方法测定鞣酸纯度,不受限于应用蛋白浓度和体系,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表1 待测鞣酸样品1 数据汇总Tab.1 Tannic acid 1 datas summary
表2 待测鞣酸样品2 数据汇总Tab.2 Tannic acid 2 datas summary
表3 待测鞣酸样品3 数据汇总Tab.3 Tannic acid 3 datas summary
为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准确性,我们使用低浓度的鞣酸样品进行了HPLC 测试。如图4 为10 μg/mL 鞣酸标准品色谱图和积分面积-浓度标准曲线。对于鞣酸纯度的鉴定,尽管现有技术中并未记载以HPLC 作为鞣酸纯度鉴定的标准方法,但经该方法检测鞣酸纯度所获得的结果仍具备可接受的准确度[5]。
图4 鞣酸标准品色谱图和积分面积-浓度标准曲线,HPLC 方法Fig.4 Standard Tannic acid UV spectrum and integrated area-concentration standard curve with HPLC method
以相同条件检测待测样品1~ 3 号,并将所得积分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方程,经计算所得对应数据。结合表4 与表1~ 3 中的数据分析可得,络合体系方法所测得的数据与HPLC 所测数据相近,说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
表4 HPLC 方法测试待测鞣酸Tab.4 Measurement of tannic acid with HPLC method
鞣酸和部分蛋白络合(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冻干缩宫素粉末)可以形成均匀浑浊不沉降的络合体系,该体系具备了一定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原理,我们设计了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体系浑浊度的方法,通过标准曲线法测定了不同应用体系下的鞣酸纯度。相比于直接采用紫外吸收法测定更能分辨是否发生了氧化。与常规的HPLC 方法测试结果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