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知性解析

2023-08-22 19:40李玲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知性解析

李玲

摘 要 《老王》是杨绛以车夫老王为生活原型,情节以单线发展的回忆性散文。书中杨绛以平淡的笔调描摹人情,叙说老王的人生,思考人性。《老王》是一篇知性文章,在老王的故事背后,我们也会如作者一样不自觉看到自己的“劣根性”,感受社会良知。基于此,本文以知性的视角,从《老王》一文的“众生相”、对美好人性的建构和精神风采三个方面进行艺术解读。

关键词 “冷眼” 《老王》 知性 解析

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词,便承载了“社会良知”的积极意义。但何为“知识分子”?杨绛在回忆散文《老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老王》是杨绛创作的回忆性散文,完成于1984年,取材于“文革”时期的几个生活片段,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艺术探讨。从知性视角解读《老王》,可以探寻杨绛身为知识分子群体一员的身份认同与人性思考。

一、杨绛的知性书写与精神风采

《老王》选自《杨绛散文》,她在自序中说到,文学创作不过是她记录生活点滴的随遇之作,是她对人生的观察。杨绛的散文有着一种“冷眼”的调子,即擅长在平淡的情境中书写起伏的情感,在内敛的情感中彰显批判和反思,还有着作者一贯的温厚情怀。“冷眼”来源于鲁迅的创作风格,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深受其影响,杨绛对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也影响着其散文的知性书写及精神风采。“文革”生活对于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并始终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老王》一文,虽以“文革”为背景,但路向有别,她在文中回避了动乱带来的痛苦,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普通人身上,以琐细的画面,着重描写了冷酷现实背后的人性美好,并对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进行了批判思考。

《老王》通过“文革”前后的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杨绛与老王相交的经过。读者在第一部分叙事中能够感觉到平淡生活下老王与杨绛一家相处的融洽,而在第二部分叙事中,则能够清晰感受到“文革”背景下的严肃紧张,给杨绛一家与老王所带来的离别伤痛。而在这一片肃杀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更加值得珍惜。但在此环境下,作者却好似遗失了某些信任,导致了与老王最后一面时的“不美好”,这种反差显示了人性的弥足珍贵,也展示了作者的自我反省。一个真正的知识者便在与“不幸者”的相处之间,正视自己内心的弱点,正视自身的“劣根性”与人性的美好,这不仅展现了杨绛自尊淡然的个性气质,也体现了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宽厚载物的旷达精神。

二、《老王》中的“众生相”

“众生相”为佛教语,出自《金刚经》中“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全句释义为:若承认“我”存在,为我相;相信他人存在,为人相;认为有众生存在,为众生相;肯定自己真实生活,追求长寿,为寿者相。若执相者,则无法成为菩萨。联系文章文末,作者所说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隐约可见作者的用意,便不难发现作者也是一名执相者,非菩萨,同时也对“何为“知识分子”的问题进行了回应。再联系全文可以推测,杨绛虽然叙述了底层人民老王的故事,但也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进行了揭示,集中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关怀,下文主要通过杨绛与老王的相处展开解读。

文章中的老王与杨绛的身份是不对等的,无论是从生理、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是不对等的。老王是不幸者,他有眼疾,尚未成家也不合群是“单干户”,兄弟过世,侄儿没出息,是靠劳力换取生活的底层人民。而杨绛是幸运者,早早成家,物质生活富裕,富有学识,膝下有女,是靠智力换取财富的知识分子。老王与杨绛的相处模式也是不对等的,“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交流的场所发生在车上,一者享受便利,一者付出劳力。那么为什么在私下没有发生过交流,是因为杨绛不知道老王的住所吗?文中有提及过,杨绛夫妇散步时发现老王的住所在一个偏僻小胡同的破落大院里,但杨绛夫妇并没主动“串门”,而是选择在坐车时与老王闲聊得知,而在老王主动登门送礼后,杨绛的第一反应是强笑,然后是塞钱、愧疚和后怕。由此可知,杨绛夫妇实质上并未将老王当做真正的朋友,更多的是主顾关系,在相处时给予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而当老王想更亲近时,杨绛表现的更多的是抗拒而非熱情,撇除“文革”的背景不谈,依旧存在着身份的隔阂,也正是这份隔阂导致了两人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朋友。而老王对这份关系却是足够的郑重与渴望,一方面是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敬仰,另一方面是出于“失群落伍的惶恐”与心灵的慰藉。因此,老王将杨绛夫妇视作知己,送冰时愿意车费减半,钱先生患有腿疾送上医院时,拒绝拿钱,甚至于病重临走前还送了鸡蛋和香油,不过在这场不对等的关系,终究是难以善终。

三、对美好人性的建构

杨绛出生书香世界,深受儒家修身思想影响,讲求大学之道,她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过:“人活在世上,首先要做一个人,做一个好人。”杨绛对修身的追求也反映在散文里。如果说杨绛在回忆中自愿反省过失,试图超拔自己,那么老王就是美好人格的充分体现。友谊是世俗人常有的人生体验,不同的个体相遇诞生出深刻的情谊,这是大多数人对陌生人的期盼,也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人生有诸多无奈,缺憾与错位是人生常态。全国开展思想运动,干校由此成立,在动荡中大量知识分子下放到干校锻炼。杨绛虽是知识分子,但是实际上在此时期社会地位却是“低等”;而老王身家“清白”社会地位是“高等”,甚至在那个动乱的时期两者还存在隐性的“敌对”关系。但也因如此,人性的美好也更加熠熠生辉。

老王是“不幸者”,动荡开始前愿意为杨绛一家捎带送冰,车费还自愿减半,冰还比前任大,从不欺负杨绛一家善良老实,而杨绛一家也没有贪图便宜,以礼相待。动荡开始后,老王愿意免费送钱先生上医院,在杨绛坚持给钱后,还担心杨绛没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要知道,老王家境同样穷困,而在这场大动乱中,此时身为知识分子的杨绛一家正经受屈辱,文中也有提及杨绛“不敢乘三轮”,在被周围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避而远之时,老王没有落井下石、划清界限,反倒将心比心地帮忙,显示了其生命的崇高和清纯,达到了人性的美好。而到“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处境也变得更加困难,不过“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为他伸出援手,老王也为板车装上了边缘,人性的善良跃然而出。之后老王病了,过世前还携香油和鸡蛋来看望杨绛一家,惦记着他们的好。这种相互之间互帮互助的处世方式在散文中多次提及,虽然不与当时混乱的时代潮流共融,但绝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初心,是美好人性的展现,也是杨绛自身的精神期许。

在与老王相处中出现“求而不得,得而不珍”的结果,既是杨绛对身为知识分子鼓吹“自由、平等、人权”的强烈自我批判,也是对知识分子劣根性能够去除的一种反思,但杨绛也相信人性的美好。她这样说过:“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由此就不难理解她内心对老王的愧怍。

猜你喜欢
知性解析
三角函数解析式中ω的几种求法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电竞初解析
知性优雅
“Fe2+与Fe3+”相关解析
“知”情知性
相机解析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