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韵童年 童创美好

2023-08-22 07:10姚向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姚向芹

[摘 要]江苏徐州市桃园路小学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挖掘学校内外的环境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开发主场地,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以“创意泥塑”为载体,以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有文化自信的乐享生活者为目标,开展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建设。

[关键词]课程开发;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8-0093-03

泥塑是小学阶段劳育和美育的重要载体,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泥塑创作、泥工技能的任务要求。江苏徐州市桃园路小学通过创意泥塑特色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丰富学校的育人路径,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课程、环境、文化、资源的同步开发。本文将从学校特色文化课程的顶层设计谈起,详细介绍学校特色文化课程基地的资源建设、课程架构以及实施路径,以期打造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样板学校。

一、“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强调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等进行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要从“高位”规划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我校基于“以创启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泥塑技能的学习规律,从“泥塑·启智”“泥塑·审美”“泥塑·创意”三个维度设计了“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主要通过“主题学习”“场馆研学”和“社团活动”等路径实施。为进一步彰显创意泥塑特色,学校基于拓展性课程开发了“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该课程排入学校课表,全面铺开,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和“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相互依托,形成了“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体系,最终指向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有文化自信的乐享生活者的育人目标。

二、梳理凸显特色和需求的课程资源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是指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中华经典古籍、传统文化常识、传统技艺等,为传统文化类课程实施提供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包括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为传统文化类课程实施提供场地、环境等条件。泥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要创设“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就要对其资源和需求进行分析。

1.校内外资源

在校内,我校建有两间设备齐全的泥塑教室,一间学生作品收藏馆,一间名家作品展览馆;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开辟有创意泥塑小课堂、创意泥塑制作微课等资源;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泥塑教师,并定期邀请泥塑传承人进校园授课。

在校外,徐州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很多,和泥塑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百多家,主要涵盖综合性场馆、英雄人物故里、风俗民情以及泥塑艺术作品等领域,如徐州博物馆、项王故里、徐州汉画像石馆等,都可作为学校“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的校外实践基地。

2.学生需求分析

为进一步提升“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的实施质量,我们对1~6年级共计约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很喜欢学校的泥塑课程;90%以上的学生更喜欢通过正式课程进行学习;社团活动、社会研学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校“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以正式课程、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

三、建构突出创意和文化的课程结构

“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从“启智”“审美”“创意”三个维度入手,在语文、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中渗透泥塑元素,完成画泥塑、做泥塑、写泥塑、寻泥塑、创泥塑等课程任务。

“泥塑·启智”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泥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萌发兴趣,开发智力;泥塑·审美”着力让学生在欣赏泥塑作品、创作泥塑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泥塑·创意”使学生在掌握泥塑基本手法、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意泥塑”拓展性课程主要通过“主题学习”“场馆研学”和“社团活动”等路径实施。

为进一步彰显“创意泥塑”特色,学校基于拓展性课程开发了“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在1~6年级全面铺开,每周一节,纳入课程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特色品牌课程主要分为观创、思创和悟创三个课型。课程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国家教材为内容,整合渗透为路径,学科学习为主体,激发兴趣为目的”的原则,开展泥塑传统文化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探索。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泥塑技能的学习规律,学校将“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划分为观创、思创和悟创三个课型。其中包含近30种泥塑制作的技法,200多种拼接、造型、着色的内容,分年级走班教学,人人必修。同时,每种课型都安排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主题。每两周安排一节美术课,进行泥塑特色品牌课程教学,全校所有学生至少掌握一项泥塑制作技法,近一半的学生拥有自己亲手制作并烧制的泥塑作品。

社团活动以走班选修的形式开展,时间定在每周五下午。学校充分利用教师特长,开发社会优质资源,组建了30多个门类的校级社团,包括由学校附近的非遗传承人授课的刻瓷、香包、串珠等社团。“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管理,把课后延时服务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以“菜单式选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年级内进行走班学习;在每周的“无作业日”开展“个性化选课”,让学生在全校走班学习,长短课结合,丰富学生的学习形态。

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学校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后,重新进行课程设计,重在優化综合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课程。在课堂上完成国家课程的育人目标,并通过延时服务开展沉浸式体验学习、表现性作业评价,能够有效实现“双减”下的双育人、双提升。

四、“创意泥塑”特色品牌课程实施设计

1.规范化编制课程纲要

“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扎实开展活动、真正“创”出成效,就必须让师生对“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有更清晰的认识。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依据。开发突出特色和专业的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有利于教师筛选满足课程实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根据学校特色文化课程开展的需要,结合师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精心编制了31个课程纲要,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如针对中年级泥塑教学,从课程简介、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编制。依据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设置了五个单元,分别是:认识泥塑—走近泥塑—触摸泥塑—创意泥塑—感悟泥塑。在“认识泥塑”的单元学习中,通过对一些典型泥塑作品的欣赏和泥塑历史的简单了解,学生能有效增强对泥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走近泥塑”和“触摸泥塑”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能感受陶泥的特性,了解泥塑工艺的相关知识,学会合理使用泥塑工具,掌握基本技法。在“创意泥塑”单元学习中,学生进行初步设计和制作,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感悟泥塑”单元学习中,学生能在作品展示与鉴赏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欣赏别人的作品,感受泥塑创作的快乐,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课程结束后,教师会引导学生总结本学期课程学习的收获,谈论对泥塑艺术的理解和对传承泥塑文化的看法、创作泥塑作品的心得等。教师将本学期师生课程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视频,并发送给学生与家长,让家长共同感受学生的成长与收获。

2.最优化重组学习空间

学校将校园建设与泥塑课程开发有机结合,精心规划学校空间功能,形成“动静有界”的区间划分。学校对常规教室的功能进行切换,通过增加相关课程元素、增添设备,合理进行教室板块布局,构建出满足全体学生美术教育需要的体验区;以“淘陶园”为中心,东区形成“泥趣馆+艺术楼”的“一馆一楼”艺术区域,为学生的创作、交流、互动提供学习空间;西区和廊道规划为学生阅读、休闲的生态区角。为了满足全校所有社团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规划了别具特色的作品展示区域;蕴含泥塑特色的操场是全校学生的展示舞台。

3.系统化进行教师培训

借助课程基地平台资源,结合“双班研修”“文心书苑”等活动,学校坚持开展“课程,我们这么做”系列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全方位培训;通过教师发展规划平台引领教师绘制个人课程开发“小蓝图”,实施进阶制的双班教师研修活动;通过开展校园泥塑制作微培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活动。

学校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到校作指导培训和课程专题报告。在原有专家组指导的基础上,学校又聘请泥塑专家作为顾问,每周到校指导泥塑教学。同时,依托“金龙湖慧学在线”这一区级资源平台和学校微信公众号,共筑“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平台,为全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创意泥塑”校本课程资源。

4.活动化推进课程实施

学生的创作活动常态开展,每周优选作品烧制留存。学校结合生活和学科开展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用泥塑去记录假期生活。其中,代表学校学子形象的“桃小陶”就是通过学生创作、集体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第一个“桃”是我们学校名称桃园路小学的“桃”,第二个“陶”是“陶土”的陶。学生运用泥块、泥团、泥条等来塑造“桃小陶”的表情和动作,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每一个“桃小陶”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楚王陵、汉画像石馆、王杰部队、淮海烈士纪念塔等实践基地开展研学采风,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

5.链条化延展基地活力

学校以基地为载体,实现“课程—课堂—课题”三课互动。依托徐州市“城乡学校网上结伴”项目,开展泥塑教学同步双师学堂;通过教研同步、课堂联通、课题共研,借助“金龙湖慧学在线”等平台,推进“1+N”泥塑教学共同体建设,实现师资互通,教学互动,整合共享,均衡发展。

五、“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评价设计

学校依托原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秀”平台、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了“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评价平台,旨在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记录学生真实的成长经历。

一是综合素质评价“秀”平台。依托区级《综合素质评价“秀”平台》,开展“创意泥塑”特色文化课程评价工作,形成学校、班级报告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实现多元评价。评价体系摆脱了“表评人”“分评人”的传统评价机制,学生自主参与评价,从“被评价”变成“我要评”“我要秀”,现在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清晰的可视化数据画像。教师指导学生在“秀”平台上分享与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构思草图、创作想法、泥塑作品、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等。

二是微信创作明星推送。首先是学生自评。学生在小组选出在设计草图、技法(如拉坯、上色、泥条盘筑)等方面比较好的作品,小组进行评价后推选出两个最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价;然后是互评。这一阶段选出三个最有创意和动手能力最强的小组的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

三是课堂评价一展风采。针对泥塑课堂,学校专门设计了课堂学生评价表,自评、互评以及师评相结合,围绕创意与态度,针对泥塑知识掌握、泥塑作品生成、课程过程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

学校泥塑课程基于“泥韵童年 童创美好”的理念,以“创意泥塑”为核心,通过序列化、进阶性的课程开发教学活动,探索形成了创意泥塑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创意泥塑”课程是落实劳育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 朱静萍,王永强.落实新课程,促区域课程现代化[J].基础教育课程,2022(17):4-8.

[4] 高建華. 赢在顶层设计:决胜未来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与再 造之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基于Y世代学情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