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学科假性学习的困境与突围

2023-08-22 05:46刘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有效学习

刘洋

内容摘要:假性学习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表现出一种隐匿状态,是学生本身无明显的认知障碍,但其学业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情况,其一般表现为思维定势、忽视基础知识及细节、重复无效学习等表象。假性学习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差异性的特点。寻找假性学习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在建立教学信任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识别、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个性化多样化评价等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假性学习向有效学习的转变,实现积极的学习样态与健康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假性学习 有效学习 语文学科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虽然认真听课,但当学生做题时还是会有很多不会的情况,这本质上是学生处于一种“假性学习”的状态。假性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表现出一种隐匿状态,即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本身无明显的认知障碍,但其学业成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情况。在学生出现“假性学习”的现象时,在很大程度上他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未达到深层理解,这时学生在应用知识时会较为僵化、不知变通,不能够很好的进行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但是却表现出已经掌握知识的假象,这种现象说明学生正处于“假性学习”状态。

一.特点:中学生假性学习基本概况

1.不关注解题思路的来源与过程

教学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在语文课堂中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就某个问题或某篇课文进行集中讲解,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与思考、自主探究,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检索与提取能力,对比教师的讲解,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但在这一阶段常常会出现学生看似在热闹的讨论,也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但他们并不关注得出答案的过程与质量,也不思考题目背后的意义,缺少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这是学生出现了“假性学习”的情况。若此时教师提问,便会发现他们并不能对自己书上圈点出的所谓的“答案”做出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边疆、秋日、猿啸、落木、危城、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长者、客子、老妪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等权贵势力这些在杜甫诗中比较常出现的意象,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斥责,对横行无忌的愤慨,对流浪漂泊的感伤,对民不聊生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情感的表达才使杜诗有了“沉郁顿挫”创作风格。正因杜甫的诗词大多数都是如此风格,教师在讲授时也着重强调其诗词风格的沉郁顿挫,学生在作答时常常顺应思维定势得出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等“固定”答案,却忽略了沉郁顿挫的诗词风格是如何分析得来的。但实际上杜甫的诗词并不都是沉郁顿挫的,其中不乏小巧精致、蕴含雅趣,甚至失律之作。当学生在试卷中遇到诸如《江南逢李龟年》这样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时,这种不假深度思考的习惯性作答就会有失偏颇。这样意蕴丰富,富含雅趣的作品只被理解成沉郁顿挫显然是不完全不完整的理解,造成学生的失分。

2.对基本概念、语词涵义理解不准确

中学课堂中教师所选的知识大多都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教给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也具有普适性。学生在日常练习时可能会遇到解题思路一致但具体细节不同的题目,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但具有“假性学习”现象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在课后练习中无法独立完成与教师所讲解的例题相似的题目。

如在文言文学习中,“既”这个实词通常是“尽;完;终了”的意思,如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中的“既”;亦有“已经,……以后”之意,如在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即可译为“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但在课后习题沈亚之的《梦游仙赋》中:“忽发寤以无睹,魂迷念兮情既”,将“既”译为“已经”或“终了”之意则不够准确,虽然句意是通顺的,但并不符合语境,没有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在“魂迷念兮情既”中“既”应是安定的意思,暨为其本意的引申,学生在学习字词时只要掌握“既”的词源、本意及流变,是很容易推测出“安定”之意的。

3.不注重题目的背景、特征等细节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无论是小说、散文、古诗词还是文言文,都有它特定的背景信息,而这些背景信息在解题时十分重要,但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这也限制了学生对题目的回答。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只停留在重点的思维方法上,忽视这些背景信息等细微之处。而学生在考试或平时的练习中所遇到的题目都与课堂上的教師所讲解的内容有不同之处。如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二)的文言文翻译中出现的“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一题得分率极低,其中“雁矢”,学生常翻译为“中了箭的大雁”或“大雁的羽毛”,但设问句前有“岁大饥,人相食”的前提,只要学生注意细节,联系上下文,是有能力得出“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陈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的正确答案的。

4.不注重听课后的总结与思考

做完题目后的总结学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解题方法、解题过程的内化过程。而假性学习的学生对解题后的总结过程往往不在意,因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对语文中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中的主观题缺少触类旁通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练习当中,假性学习的学生重复无效做题,不注重突破自身薄弱的知识点与题型。在课后做题巩固时,学生更倾向于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优先攻克不需要动脑的基础题型,对于更应当加强练习的自身未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意无意的回避。在文科专业中易出现的另一极端是过度学习,学生在未消化理解全部知识点时便开始大量背诵超出自身能力的知识。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效果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5.在语文学习中师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

中学语文学习内容多,压力大,知识点杂乱且琐碎,短期学习难以见得显著成效,需要日积月累的积累,这也使得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及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教师在教学时可能顾忌不到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的部分学生,在他们还未对新知识彻底理解时就开始下一部分内容的讲解,这也会使这部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能够彻底理解的知识点,处于“假性学习”的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呈现隐蔽性、广泛性、差异性的特点。正是因为“假性学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也使得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这也是影响中学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原因。所以正确把握假性学习的表现及特点,深入分析其成因,找寻改善方法,就可以有效降低假性学习对中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和效果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成因的探讨:学习力不足的心理学分析

1.学习材料间的相似性

比喻句和比拟句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字面上两个概念很相似,都是将两种事物作比。比喻在对食物进行描写或讲述某些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其他事物或道理来进行打比方。而比拟则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故意把物当作人,甲物当乙物来描写的修辞手法。这两个相似的知识之间会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先行学习的比喻句不明确的学生,就无法将比拟句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比喻句的知识通过因果关系联系起来,并在后续辨析比喻句和比拟句的问题上总是出现错误。

2.学习定势的影响

学习定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妨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且准确的解决问题,但当条件产生变化时,思维定势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学生分析杜甫诗词时,无论什么样的文本内容都会分析至沉郁顿挫的诗词风格,便是典型的定势思维。杜甫作为“诗圣”,他的诗词并不仅仅只沉郁顿挫一种风格,如《望岳》是杜甫最著名的诗歌之一,杜甫在写这首诗歌是正值年少,野心勃勃,所以才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而如果学生用沉郁顿挫来概括这首诗歌的风格就受到了思维定式的影响,这也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解读。

3.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包括情感和认知两种心理成分。如果学生把学习看作外界强加给他的任务时,学生在认知上可能会产生“学不学都无所谓”的错误观念。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普遍认为主观题抓不到采分点、作文写作困难,对这些产生畏难心理,不愿学习。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效率不高,处于假性学习的状态。此种不良的学习态度使学生采用了不良的学习方法,造成无效重复的练习。在文科过度背诵的假性学习当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认知负荷理论。

4.学习内容本身的影响

语文学习内容庞杂,包含古今中外,当学习内容“难繁偏旧”时,学生大概率会产生不愉悦的知识情感体验,这时学生会出现一种想要摆脱但碍于老师、同伴等因素而不得不隐藏自己不愉悦的情绪表现,继而表现出相应的假性学习行为。比如,学生会为了表现出自己处于“不断练习”的状态而在练习时反复练习已经牢固掌握的知识。

三.对策与突围:假性学习向有效学习的转变

1.教师学会识别学生的假性学习行为

很多时候,学生的假性学习性为都是隐藏在表面积极学习之下,很多时候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处于假性学习状态,而这种状态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的学习质量与效果。学生的这种状态也在考验着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假性学习状态的识别能力。对此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假性学习行为的表现和特点的了解和判断,多学习心理学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在很多时候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处于假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以往的学习状态、习惯、方法等微妙的变化与异常来做出应对。

2.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当学生处于假性学习状态时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意识到迫于外界压力而学习的行为是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要讓他们从自身找到学习的动力。当学习使学生产生不愉快的学习体验时,必然会使学生试图逃避学习,追求愉悦的情感体验,在外在表现出学习的状态。因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是转化学生假性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渴望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存在问题,导致学生产生了不愉悦的内心体验,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热情,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通过自身的作用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也要在知识文本的呈现途径和形式上进行多元化创新,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景化和实践性,以便激发出学生内在性的学习动机。

3.在评价过程中,应当采用生成性、个性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学生是否处于假性学习状态,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得出的。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采用生成性的评价方式,融合评价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也要提升自己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对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

4.建立教学信任

在观察、调整与评价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特别是教师要建立起学生的教学信任。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通过形成性的“测验”与“作业”等冰冷的文本材料而得出的,而缺乏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这会导致学生因为对教师的认识的片面以及碍于教师的威严而在面对一些学习任务时以假性学习行为来迎合教师。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假性学习行为就必须增进师生了解,在师生支架建立起稳固的教学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学习新知识的决心。

正因假性学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研究处于假性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够为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真实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学习状态的自我认知和监控提供帮助,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对学生假性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假性学习情况。通过对学生假性学习行为的成因分析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提出克服假性理解的科学有效的对策,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力,破除假性学习的困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岳慧兰.假性学习行为的课堂表征、归因及转化[J].教学与管理,2021(33):99-101.

[2]丁萍萍,李如密.课堂上的假性学习:表现、原因及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9(06):77-80.

[3]周琼.唤起学生对杜甫及其作品的新认知[J].参花(下),2013(09):94.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有效学习
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