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词中的“雨”意象的隐喻

2023-08-22 01:43李敏舒耘华
文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隐喻意象

李敏 舒耘华

内容摘要:“雨”意象在苏轼黄州词中有着重要意义,将近三分之一的苏轼黄州词中使用了“雨”意象。本文使用数据统计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意涵。“雨”意象在东坡黄州词中的使用可分为九类,其中以风雨类意象的使用最为频繁。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价值主要表现为暮雨类意象的时间生命意识之隐喻,烟雨类和风雨类意象的人生波折之隐喻,春雨类意象的心境舒展之隐喻以及三更雨类意象的生命哲思之隐喻。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 “雨”意象 隐喻

意象,即“意中之象”,指由主观之“意”投射下的客观之“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①。文学意义上的隐喻,则是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与文化行为,侧重于表现本身强调意象和喻意间的可比性与同一性②。

黄州时期,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达到了其一生词创作的顶峰。数量上,根据饶学刚先生的统计,东坡黄州词共有七十五首之多③;质量上,东坡黄州词中名篇倍出,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名作皆是创作于黄州时期。

在七十余首的东坡黄州词作中,使用到“雨”意象的有二十三首之多,占苏轼黄州词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可见,“雨”意象在东坡黄州词中有着重要价值。

下面采取量化研究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明晰东坡黄州词中“雨”意象的使用情况,并重点探究东坡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意义。

一.苏轼黄州词“雨”意象的使用概况

将二十三首含有“雨”意象的东坡黄州词进行“雨”的关键词提取。苏轼黄州词中的“雨”意象可大體分为疏雨、烟雨、细雨、春雨、晓雨、暮雨、三更雨、动态雨和风雨等九类。其中,细雨类的具体意象表征为“纤雨”和“细雨”,动态雨类的具体意象呈现为“雨脚半收”“雨晴”与“雨洗”,风雨类的具体意象则体现为“风雨”“微风细雨”“斜风细雨”和“蛮风瘴雨”。

经进一步整理归纳得之,苏轼黄州词对“雨”意象的使用以风雨类意象的使用频率最高,共有九首苏轼黄州词中使用了风雨类意象,分别是《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满庭芳》(蜗角虚名)、《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渔父》(渔父笑)、《调笑令》(渔父)、《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和《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与此同时,苏轼黄州词对其他八类“雨”意象的使用频率均在一首到三首之间,如运用三更雨类意象的东坡黄州词有《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一首,使用烟雨类意象的苏轼黄州词则有《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三首。此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两首词重复使用了“雨”意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句使用了烟雨类意象,“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使用了风雨类意象。《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中,“雨晴云梦”句运用了动态雨类意象,“蛮风瘴雨”句则运用了风雨类意象。

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使用,常常具有表层与深层的双重所指,此中,深层次的所指就是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意涵。下面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具体探析苏轼黄州词中“雨”意象的隐喻意义。

二.暮雨中时间生命意识的隐喻

苏轼黄州词有两首运用到了暮雨类意象,分别是作于元丰五年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与元丰六年的《玉楼春》(乌啼鹊噪昏乔木)。

暮雨是傍晚时分的雨水。傍晚时分,天色渐暗,一天也将尽了。天色的由明转暗,更容易引发词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慨叹、对时光飞逝的忧惧。同时,于词人本身,一方面,在元丰五年和六年时期,东坡已经四十余岁,韶华早已不复了,因此对时间很是敏感;另一方面,多年的宦海漂泊,使苏轼对时间与生命有着很深的体悟,早在徐州时期,他就作过《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一首词,阐发了自己对时间与人生的哲思;再者,苏轼此时正处于被贬时期,虽有着“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但奈何仕途失意,只能在黄州闲居,眼睁睁地看着岁月流逝却无可奈何,这亦加深了东坡对时间流逝的忧惧心理。如此,在“暮雨”的光阴流逝感和元丰五年、六年时期,苏轼本身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双重作用下,这两首词中的暮雨类意象或深刻或含蓄地流露了苏轼对时间流逝的慨叹。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是元丰五年苏轼与医者庞氏共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全词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游览清泉寺时,子规的啼声与萧萧的暮雨触发了词人对自己老迈的感伤,但是这种低沉的情绪只是在心头一荡而过,寺前兰溪的西流随即触动了词人的豪情,进而发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宕之语。此词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的豪情,并传达出了其旷达、豁达的襟怀。词中“萧萧暮雨子规啼”句,是以当下词人所见的暮雨潇潇、所闻的子规凄啼,描绘了一幅清泉寺夕阳西下之景,从而深沉地传达出了词人对时间流逝的隐隐忧惧。其中的“暮雨”意象,便蕴有词人时间生命意识的隐喻意味。

词《玉楼春》(乌啼鹊噪昏乔木),是元丰六年的寒食日,苏轼与友交游时,隐括白居易《寒食诗》之作。乌鸦的叫声往往给人不适与不祥的感受,何况是在乔木时隐时现的昏暗环境中听到“乌啼鹊躁”之声。起句“乌啼鹊噪昏乔木”,即营造了一个萧条、凄清的环境氛围。而后一句直点出时间是清明寒食时分。接着又以“纸钱”“古墓”等凄凉入骨的意象与“哭”“飞”“累累”等反应低沉、凄怆心情的动词与形容词,进一步深化了本词的悲伤情绪。下片 “尽是死生离别处”一句则进一步点明是由于清明寒食的祭祖之事触动了词人对生死离别的感触,词人情绪才会这般低沉,词中的情感基调才会如此凄怆。词人伫立在道中,直到人们祭祖的哭声都已听不见了,才缓步归去。结句“萧萧暮雨人归去”,以景作结,融情入景,言有尽而意无穷。清明寒食的祭祖习俗本已让词人郁结了对生死离别的深愁,这时黄昏暮雨又潇潇落下,暮雨与生死离别的感触相交织,不免更加深化了苏轼对时间的忧惧,对生命短促的慨叹。全词着重写景,但景中有情,以清明寒食的景致和人事为情感触发点,抒发了词人对人世无常、时间流逝的忧惧与惆怅。结句的“暮雨”意象,亦深化了词人的时间生命意识。

可见,苏轼黄州词中的暮雨类意象蕴含着东坡对时间流逝的感触,饱含着词人深刻的时间生命意识。

三.烟雨和风雨中人生波折的隐喻

使用烟雨类意象的东坡黄州词有三首,分别是元丰四年的《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元丰五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元丰六年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含风雨类意象的东坡黄州词则有九首之多,除了词中直接使用“风雨”外,还有的词篇会对“风雨”有所修饰,如元丰七年《调笑令》(渔父)中的“微风细雨”、元丰七年《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里的“斜风细雨”、元丰五年《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中的“蛮风瘴雨”等。

苏轼黄州词中的烟雨类与风雨类意象,往往不仅指当下环境的刮风下雨,而且包含着人生风雨波折的深层隐喻,并且对人生风雨的深层隐喻之把握通常是洞悉词篇主旨和苏轼心境、襟怀的核心。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记叙了东坡在沙湖道中与友人相伴随行突遇大雨时以及放晴后的所做所感。全词通过大雨中东坡处变不惊、任凭风吹雨打的姿态,以及放晴后平和的心境,展现了苏轼在历经人生风雨后悟得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遇而安之超旷心境。词中上片歇拍“一蓑烟雨任平生”,既展现了东坡在突降大雨中从容不迫、雨中漫步的自得景象,又曲折而深刻地表现了其任凭人生风雨波折均能随缘自适、保持平和超旷心境、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可见,其中的“烟雨”意象,有着人生风雨的隐喻意味,不仅实指当下的自然风雨,更是指代人生的波折坎坷与逆境。与此同时,下片结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仅道出了苏轼在经过这一番突降大雨和忽而放晴后心境的旷达舒畅,而且深刻地传达了其在人生中,不论面对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平和超旷的心境,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志意。这里的“风雨”意象,就不仅仅是指当下刚过去的疾风骤雨,更有了人生风雨的隐喻,更是指人生的风雨波折、坎坷逆境。

再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词中记叙了东坡初临好友张偓佺新建的快哉亭之所见所想与所感。上片由快哉亭外景致而忆及自己曾经登临欧阳修所建平山堂时的景色,将快哉亭与平山堂相类比,含蓄委婉托出了东坡对张偓佺的称赞,认为其德行堪比欧阳公。下片词人忽见亭外江中,一老翁驾着一叶扁舟在风浪里掀舞之景。此番景象,引发词人的翩翩思绪,由宋玉对雌风和雄风的区分,再到庄周的天籁之说,但东坡对这两种观点均持否定态度,最后,酣畅淋漓地托出了自己的思想。“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就是东坡在此情此景下的所感,东坡认为,只有保持住浩然之气,即只有保持住自身刚正不阿、安之若素的品质,方能于人生的风浪中,随缘自适、安然度过,收获人生的快哉风。整首词,既传达了东坡对好友张偓佺的称赞又抒发了自己保持正气并随遇而安的人生志意。其中“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两句,是东坡回忆昔日在平山堂的所见,自己当时在江南烟雨中,看着孤鸿时隐时现、飞向远方。孤鸿在东坡的笔下是飘荡不定,又傲岸、高洁的形象,东坡往往以孤鸿自比④。此处亦是东坡以“孤鸿”自况,比拟自己在人生风雨里羁旅飘零但始终正气傲岸的形象。因此,“攲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二句不仅是写在江南烟雨中孤鸿时隐时现、孤傲偏飞的意态,而且曲折含蓄地传达了自己在经年风雨中羁旅生活、飘荡不定,但始终保持高洁、傲岸不群的情操之形象。从而此处的“烟雨”不仅是写往昔平山堂前的江南烟雨实景,亦是有人生风雨的隐喻意涵,写人生之风雨。

又如《满庭芳》(蜗角虚名),全词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传达了功名利禄皆是浮云、人生短促的想法,传达了东坡不要为功名利禄而徒劳奔忙,人生短促应当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其中“忧愁风雨,一半相妨”之句,道出了东坡对自己在人生的风雨波折中已然度过半数的慨叹,并自然过渡到下文“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既然人生已然虚度过半,那剩下的时日所剩无几,又何须再徒劳奔忙呢?要抓住这短暂的人生光阴,及时行乐。这里的“风雨”意象,显然就有人生蹉跎风雨的隐喻含义。

此外,词《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上片描绘了渔父生活的自然环境之美好,下片则记叙了渔父生活的闲逸、安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词人对渔父生活的艳羡之意。而渔父在东坡的笔下常常有隐士的象征意義,此词亦是如此。《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一词,以渔父象征隐士形象,通过渔父生活静谧美好、没有太多风浪起伏之状,寄寓了隐逸生活的美好,进而流露出苏轼对归隐农居生活的向往与艳羡。词的结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之语,道出了渔父生活的平静祥和、没有太多风浪浮沉之态。渔父在捕鱼农居的生活里,平静安定,即便有些许斜风细雨、小风小浪也没有太大影响,依旧正常的捕鱼生计,依然能够自得其乐。如此,“斜风细雨”之语,不仅是自然界的纤风细雨,而且指人生的小风小浪、轻微的波折,并侧面展现了人生的平稳安定之态。这里的“斜风细雨”亦有人生风雨的隐喻。

如上,东坡黄州词中的烟雨类和风雨类意象均是既有实指自然界风雨的意义,更有指代人生风雨波折的深层隐喻意涵。

四.春雨中心境舒展的隐喻

苏轼黄州词中使用春雨类意象的词篇有两首,分别是元丰三年的《南乡子·春情》(晚景落琼杯)与元丰五年的《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春雨类意象的使用要么含有生机勃勃、喜悦、心情舒展的意味,要么则是伤春、惆怅、愁肠郁结的意义。而东坡黄州词中对春雨类意象的运用均是心情舒展的隐喻之意。

《南乡子·春情》(晚景落琼杯)一词描绘了东坡于黄昏时分在临皋亭头饮酒赏乐之景。词中上片以“晚景落琼杯”的妙思起句,第二句接起句,描绘了杯中倒映之景,酒杯中倒影的群山碧翠成堆。紧接着三句描绘了亭外江水之状,亭外的江水是从我的家乡岷峨发端而来的,并且这江水碧绿得就如同我杯中美酒一般,令人沉醉不已。上片以奇思妙想写尽了亭外山水之美。下片则从春雨开始写起。本来沉醉于饮酒赏景之中,不料一阵春雨袭来。东坡并不直接描写春雨的意态,而是以“乱洒高楼湿粉腮”来侧面描绘,通过春雨袭入亭头,将亭台上歌女的妆容都打湿了,来间接体现这春雨的凌乱。结尾三句“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这春雨来得急走得也快,一阵春风吹来,竟将这春雨也一并带走。黄昏时分,亭外江水连天。以如此辽阔的景象作结,体现了词人心境的开阔。全词描绘了夕阳时分词人在临皋亭饮酒赏景,忽逢春雨的情事,情感上舒畅平和,没有豪壮之语亦没有悲伤情愫。结合东坡的生平可知,元丰三年是东坡刚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内心的苦楚与悲凉不言而喻,可此词中苏轼却摆脱了内心的深悲而着力于记景,展现了此时东坡内心逐渐开阔、心境趋于舒展。如此,此词中的“春雨”意象,亦没有伤春的忧愁与惆怅,而是心情舒展之语。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则是元丰五年,雪堂初建成,苏轼刚准备躬耕于东坡时所作之词。词中,东坡以陶渊明自比,并将雪堂及其周围景致与当年陶渊明所游览的斜川景色进行类比。全词展现了苏轼意欲学习陶渊明,归隐田居的心迹,并表达了苏轼对自己躬耕于东坡、修身养性于雪堂的田园生活之向往与期冀。其中“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三句既是实写当下黄州春雨充沛,乌鹊鸣啼的景象;又通过“足”“喜”“新晴”等语词的使用,展现了东坡对春雨过后躬耕于东坡的期待,对未来田居生活的美好憧憬,字里行间透露着东坡此时心情的愉悦与心境的舒畅。故“春雨”意象在此处的运用也是心情舒畅、舒展的隐喻意味。

以上可见,春雨类意象在东坡黄州词中的使用,均是心境舒展的隐喻内涵。

五.三更雨中生命哲思的隐喻

使用三更雨类意象的东坡黄州词是作于元丰六年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一词。

三更是一天将尽、另一天又将要来临的临界点,故三更这个时间节点是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叉点,是告别过去、迈向未来的新起点,因此三更这一时间节点最适合进行人生的体悟与生命的思辨。三更雨类意象,在东坡黄州词中即有着生命哲思的隐喻意涵。

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描绘夏日雨过天晴后,东坡信步于黄州城郊外、进行一日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之景。上片四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三种感官全方位描摹了夏日晴天黄州城郊外的美景。下片则由景转入了人事的叙述,词人信步于黄州城郊外,直到夕阳西下,感谢昨夜的三更殷勤雨,若不是有这一场三更雨,词人也不会有这一日信步郊外、欣赏美景的雅兴与清凉了。结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有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在表层意义上,是东坡感谢昨夜的这一场雨,换来了他今日一天的交游雅趣和清爽之感。而更深一层,“三更雨”何不是人生的一次风雨波折呢?“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味着,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坎坷波折,可能在当时看来对自己而言是不幸的、沮丧的,可是待风波过后,终有一日,此时的风雨波折会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为自己造益。故而人生不论是顺境逆境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总会或即时、或延时的为自己带来益处。可见,“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之句,有着深层的哲理思辨。因此,“三更雨”的意象使用,就有了生命哲思的隐喻意味了。

苏轼黄州词中使用的“雨”意象可分为九类。其中,东坡黄州词对风雨类意象的使用频率最高,对其他八类“雨”意象的运用则均不超过三首。

苏轼黄州词中对“雨”意象的使用,往往不仅有简单的描绘现实风雨景色之意,而且具有深层次的隐喻意涵。

东坡黄州词中对暮雨类意象的使用表现了东坡对时间流逝的忧惧、對光阴的慨叹,有着时间生命意识的隐喻;对烟雨类和风雨类意象的使用,曲折含蓄地传达了挫折坎坷、人生风雨逆境的意味,有着人生波折的隐喻;对春雨类意象的使用,展现了苏轼心情的好转、心绪的舒畅,有着心境舒展的隐喻;对三更雨类意象的使用,触发了东坡对生命的理性思索,有着生命哲思的隐喻。

参考文献

[1]谭新红.苏轼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

[2]郭杏芳.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于玉蓉.苏轼黄州词论略[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8.

[4]赵佳.苏轼黄州词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6.

[5]梁丽丹.苏轼黄州词的美学风格及其艺术手法浅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6]刘少雄.苏轼词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7]韩小兵.苏轼黄州词中的意象及创作心境[J].青年文学家,2010(14).

注 释

①张琼文.硕士论文《中晚唐边塞诗意象研究》,正文第23页。

②冯萌萌.论文《文学隐喻模式探微》,《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第五期。

③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第161-165页。

④朱刚.《苏轼十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第1页。

猜你喜欢
隐喻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意象、形神
一滴水里的隐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