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启茂
[摘 要] 文章以“4.3.1 角”的教学为例,阐述数学教学不该减去必要的环节,如新知缘起、数学探究、数形渗透等,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力图让学生学到有“深度”的数学.
[关键词] 双减;初中数学;深度教学
“双减”背景下,一线教师们往往会考虑,结合教学实践到底有哪些可减的呢?于是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教师们都在探索,怎样的教学才能既让学生减掉一些时间或环节(笔者称之为教师给学生的“温度”),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方法,不影响应试效果. 因为各地评价师生仍以成绩为主要因素.
日前,某市名师来我县“送教”,开设“4.3.1 角”公开课教学,听课者倍感教师的“温度”满满,学生也似乎学得很快,所以这节公开课受到不少教师的好评,甚至个别教师还风向标式地引领一线教师这般进行教学. 笔者细细思量,从数学教学的本真来看,认为其中有诸多问题值得商榷. 现采撷其中几个教学片段,供大家探讨.
教学片段的评析及改进
1. 教学片段1:角的引入
授课教师利用表格,先引导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线段的表示、线段的度量,然后话锋一转,“这节课我们学习角,类比线段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学习角的定义、角的表示、角的度量”.
教学评析 在此数学片段中,教师的“温度”体现在,尽快让学生从“线段”进入“角”的学习,直接点题,“减去”了新知识产生的自然性、合理性、必要性的引领. 授课教师的目的是节省时间,开门见山,提高课堂教学45分钟的效率. 殊不知,这一“减”,就减掉了数学味,把数学课变成了数学知识课,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数学体验,即经历数学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
(1)为什么学习了线段,接下来就要学习角?
(2)线与角之间有什么联系?
(3)为什么学习角要像学习线段一样,学习定义、表示和度量?
显然,授课教师采取的方法有硬塞之嫌:一,学习线段后,就学习角;二,学习角,就类比线段的学习方法. 有引导,没有过渡,没有解释.
教学改进 数学知识在教材编排中是螺旋式上升,逐步引申和发展的. 数学知识点分散在各课时的教学中,但教师应从数学教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出发,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放在数学学科整体背景之下进行,让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的学习,既見树木,又见森林.
因此,角的引入,教师应追根溯源:线是怎么形成的?线又怎样形成角?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元素是点,从点到线,从线到角,是这样依次递进的——“点动成线(射线)”“线(射线)转成角”,并配置相应的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角的动态生成. 此时,角的定义在学生的脑海里呼之欲出了,教师再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学生自然对答如流.
如果教师这样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线”后,再学习“角”,就变得自然顺畅了,点、线、角也有了一脉相承的动态联系.
从角的起源看,古希腊人是为了描述方向的改变,所以产生了角,而认识角是以对直线的认识为基础的. 生活中,我们说“一直走”,指的就是不改变方向地走,而拐弯,则意味着改变方向,这就会出现角.
所以,用“点动成线”“线转成角”的方式引入角,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都蕴含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2. 教学片段2:角的表示
授课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32页)关于角的表示法那个自然段,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角,让学生用从课本中学到的方法表示黑板上的各个角,教师再规范各种表示法.
教学评析 授课教师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尽快掌握角的表示法.但实际效果是,学生能照搬课本上角的四种表示方法,纯模仿. 学生心中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要学习角的表示法?角为什么有四种表示方法?就用一种不行吗?各种表示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更好?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探究心理需求,教师全然不顾,用“自学”的方式就“减去”了. 表面上看,减去了角的表示法的产生过程,节省了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训练角的表示法,展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温度”,能达到快速掌握的效果,然而,这种“温度”恰恰丧失了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磨炼的通性通法探究过程.
教学改进 当学生明了了怎样的图形叫作角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角的表示法学习的必要性. 因为平面上可以画无数个角,怎么区分不同的角呢?每个角要给它取一个名字,而为了便于描述不同的角,角的表示法的学习就应运而生. 那怎么表示角呢?考虑到角的构成要素,即公共顶点和两条射线,因此一般可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一个角(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但是,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不管写还是念都比较麻烦,因此,在不引起误会的情况下,可用表示角的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 然而,在复杂的图形中,为了让人直接、快速地感知某个角,可用数字表示这个角. 又因为几何起源于古希腊,当时的人们用希腊字母表示角,所以用希腊字母表示角沿用至今.
这样教学,学生便能充分领悟到角的表示法的必要性,并能深刻感受到各种表示法的来由及适用背景,学会逻辑地思考和恰当地运用角的各种表示法,而不是只把角的四种表示法当知识硬记,使用时生搬硬套,错误频出.
3. 教学片段3:度、分、秒的转化
授课教师直接对学生说,角的单位是“度、分、秒”. 那么,“度、分、秒”怎样转化呢?可类比时间的换算,即1时=60分,1分=60秒,而角的换算是:1度=60分,1分=60秒. 接着,教师给出关于角的“度、分、秒”换算的题目,学生先做,教师随后讲评.
教学评析 授课教师基于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会时间的度量及换算,就引导他们完全套用于角的度量和换算. 教师减去了从“度”到“分”,从“分”到“秒”是越来越精确地刻画角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温度”. 从应试角度看,学生果然能较快学会角的度量及换算,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被不少人追捧. 但仔细琢磨,学生在小学时学过角的度量用“度”表示,且会用量角器量出一个角的大小(仅限于度). 到了初中,怎么就变成角用“度、分、秒”度量了?而且“度、分、秒”的换算为什么与“时、分、秒”换算相同呢?可见,在学生的认知进程中,突然来了一个不明就里的“急转弯”. 实际上,是授课教师不自觉地用自己烂熟于心的知识错估了学生的认知背景,忽视了学生认知过程的“慢”动作.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角已用“度”表示了,为什么又冒出“分”“秒”来?二是为什么“度、分、秒”的换算与“时、分、秒”的换算一样?
授课教师跳过这两个问题,直接告诉学生结果,然后把重点放在“度、分、秒”的换算练习上,学生错失了一次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科学研究方法的历练,而且,学生在练习角度换算试题时,思维还只停留在数字游戏的层面,与角的图形意识脱钩了.
教学改进 “角”这个概念具有“数”“形”两重性,当展示一个角时,即表明一个图形,其中蕴含了这个角的大小. 小学生对角的度量仅限于“度”,初中要用更精确的“度、分、秒”去度量一个角了. 于是教学可从这里切入,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步骤一,让学生用量角器画一个“1度”的角.
教学说明:一个角的大小,仅限于用“度”表示时,其基本单位是1度,小学生往往只有1度的角的数量意识,缺乏1度的角的图形意识. 通过画1度的角,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1度角的图形(特别是两射线张口的大小). 当学生对角有这一基本认识后,再观察其他角,他们就知道它们只是1度的角的倍数而已,从而自觉地从数、形两方面对角进行考量.
步骤二,提出问题:有没有比1度更小的角?有的话又怎么度量呢?
教学说明:当学生对1度的角有深刻的认识时,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便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他们就会对这个问题高度关注. 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比1度小的角是存在的,这从形的角度更能直观感知. 那么,度量小于1度的角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步骤三,当学生对怎样度量小于1度的角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把1度的角分成60等份,其中1份为1分,再把1分的角分成60等份,其中1份为1秒. 因此,为了更精确地度量一个角,我们引入了单位“度、分、秒”. 这样能让学生对1分的角、1秒的角,除了有“数”感,更有“形”感;能让学生在做角的运算题时,不仅在做“数”的变化,还会联想到角的“形”的变化. 至于为什么采用60进制,教师可引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部分,这时再与时间换算联系.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度、分、秒的换算练习.
教学反思
1. 减了缘起,新知成为“浮萍”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与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数学教学应该模拟数学家发现(发明)新知识的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感悟新知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不是只教学现成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片段1中,授课教师复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后,突兀地冒出一句“这节课我们学习角”,此时学生感到一头雾水. 原因是授课教师减去了知识产生的原因,新知成了不知哪里飘来的“浮萍”. 因此,数学教学无论怎么减,都不该减了“源头活水”.
2. 减了探究,新知沦为技能
角的表示法达4种之多,自然有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并且每种表示法在何种背景下使用更优都有考量. 数学教学应该乘势而为,把角的表示法的学习设置成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每一种新方法的出现都是因需而生. 此外,数学本身也是伴随着不断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教师主观上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化,当作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即可. 数学教师应挖掘知识的数学教育功能,让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能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因为即使只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3. 减了数形,思维无法入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很多数学概念都具有“数”“形”两重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去揭示所学内容,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及此后灵活运用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形”的教学熏陶,学生能逐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从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学习角的“度、分、秒”换算时,授课教师没有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度、分、秒的度量与换算”,而是简单地说,角用“度、分、秒”表示,至于怎么换算,与时间的“时、分、秒”一样. 这种“一带而过”的教学,学生虽然学到了“度、分、秒”的度量与换算方法,却丢失了这部分内容能带给学生的数学价值与数学启迪.
结束语
“双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它的本真,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因此,“双减”是减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因为“双减”而让教学变得“短、平、快”. 追求“短、平、快”,即便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种数学技能,也只是学到了非常浅表的数学,没办法悟到数学的真谛. 因此,教师给予学生过多的“温度”,是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真正提升的.
真正的数学教学是“农业”,该“播种”时“播种”,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草”时“除草”,一样都不能少,教师只需静待花开. 唯有如此,学生学到的数学才是有“深度”的真正的数学,数学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功效才能真正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