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潞
首部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内蒙古民歌小组七首》的诞生,标志着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和钢琴艺术实现了有效结合,为后续同类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类钢琴曲皆具有鲜明的蒙古族音乐特征,深刻描绘了草原人民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与此同时,创作者在继承民族音乐风格的前提下,还借鉴了西方现代作曲手法,促使蒙古族风格钢琴音乐实现了全面发展。因此,重点分析蒙古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曲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推进民族音乐发展、落实民族音乐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蒙古族民歌主要包含了长调和短调。前者是在草原游牧生活中产生的,曲调悠长、音调高亢、结构宽广、节奏灵活,以颂赞草原美好生活为主,包含牧歌、颂歌、情歌等多种类型,发展历史较长[1]。例如,《哀思》移用了民歌《思乡》的旋律;《翔姿》中的低音旋律借鉴了民歌《雁》;《祖训》中的低音引入了潮林哆等。后者则是在农业或半农业区域产生的,旋律稳定、结构较小、节奏规范,题材涉及祝寿、婚礼、爱情、祝酒等多个方面。例如,《鹿背黄骠马》引入了《鹿花背的白马》;《天真的小云良》则引入了民歌《云亮》等。
在蒙古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在相关钢琴曲创作中都有所应用。一是舞蹈音乐。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典型舞蹈内容,如筷子舞、安代、纳日给勒格等,其伴奏音乐不仅曲调优美,还具有十分明快的节奏,成为不少钢琴艺术创作者的素材来源,典型代表作有《山祭》《舞曲》《蛊碗舞》《安代主题变奏曲》《篝火舞曲》等[2]。二是祭祀音乐。蒙古族崇拜祖先神灵,并经常利用各类祭祀活动祈祷,常见的有祭敖包、祭天等,祭祀过程通常会表演歌舞,音乐节奏基本重复,音调较为平直,吟诵性质十分显著。相关钢琴曲《博舞》《灯舞》等都对其元素进行了应用。此外,因为蒙古族将骏马视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民众也十分喜欢美妙的马蹄声,因此部分艺术家便将这种独特的声音应用在钢琴曲中,如《赛马》中就对马蹄疾驰的声音进行了模仿。
蒙古族说唱艺术包含“好来宝”以及“乌力格尔”,前者在表演时利用马头琴或四胡伴奏,所唱内容丰富,题材不限,长短不一,形式活泼,节奏也较为明快,有些是固定曲调,有些是即兴创编,有些是单口的、对口的,有些则是群口的[3]。后者分无乐器伴奏和有乐器伴奏两种,无乐器伴奏被称为雅巴干;有乐器伴奏如果是利用潮尔琴,则称为潮仁,如果是利用四胡,则称为胡仁。其中胡仁是应用最多的一类,往往自弹自唱,以塑造故事角色,并且整体篇幅长、内容众多,不仅有蒙古族文化的内容,还有一些汉族文化。
“乌力格尔”曲体模式化特点比较突出,一方面是特定场景的固定曲调,结构十分规范,如《终场曲》《开篇调》等 ;另一方面是进行人物刻画,体现人物情感,如《喜庆调》等。在相关钢琴曲中,《乌力格尔叙事》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五大部分除了有场面描绘外,还有情感渲染,整体故事内容十分完整。此外,《风趣的捷哲尔娜娜》也应用了乌力格尔,具有极强的场面感染力。
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包含马头琴、四胡、潮尔、雅托克等。其中马头琴为拉弦乐器,适合应用在说唱、歌舞、合奏、独奏等情形下,常见指法有滑音、拨弦、揉弦等[4]。在相关钢琴作品中,《羽书》就对马头琴效果进行了模仿。四胡为弓弦乐器,适合说唱伴奏,常见指法有滑音、抿音等。在相关钢琴作品中,《小姐赶路》就是对四胡中的指法进行了模仿。雅托克与古筝相似,主要为牧歌和民歌伴奏,分为十弦和十二弦,在相关钢琴曲中,《驯鹿情》便应用了连音对雅托克演奏效果进行了模仿。
自钢琴艺术传入国内之后,一些学者往往把自身演奏思想局限在发展层面,导致有些人认为钢琴是外国乐器,在作品创作时应该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基础。但一些学者却认为,钢琴在中国要想获得广泛应用,理应将其与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作品内涵。在此影响下,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开始持续融入钢琴作品中,这不仅使钢琴艺术传播形态得到了巨大转变,使更多人了解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还给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促使蒙古族音乐元素能够与其他音乐艺术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进而建立起民族文化意境。
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广泛性,始终以博采众长为核心。虽然一些钢琴艺术家比较认同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但作为民族艺术家,有必要通过钢琴表达民族情感,对钢琴在中国的艺术文化价值进行升级,以此为钢琴演奏带来新的艺术发展方向。因此,将民族文化正确融入钢琴艺术中,通过独特的蒙古族音乐艺术价值强化钢琴文化的传播价值,更有利于增添民族文化风采,促进蒙古族文化的宣扬和发展。
每一类音乐元素,都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必要引导作曲家将其应用到音乐创作中,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性艺术作品。在钢琴曲创作中引入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元素,基本都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音乐内涵、风俗习惯等方面取材,因此所形成的新作品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能成为反映蒙古族历史发展的代表作,形成独特的文化印记。
直接性的改编移用是将传统民族音元素移用到新的钢琴作品中,在保持原有音乐特色的同时,再以多声部创作手法完善作品,从整体上体现出原素材的内涵和音乐意蕴。
在一些蒙古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中,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是将原生曲调移植过来,再利用复调手法充实旋律[5]。其中典型作品有桑桐的《友情》和《孩子们的舞蹈》,都是单三部曲式,且都是由完整民歌旋律组成的。此外,还有《大雁的幼雏》《花乳牛的奶汁》等都是直接应用民歌元素。有些改编作品则是在保持原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变换了旋律声部,从而通过音区变化获得不同音色,典型作品有《小白兔》《碎步走马》《路边欢跳的小鹿》等。有些改编作品则是将原作品的旋律完整叙述了一遍之后,直接转移到另外一个新调当中再重复进行。这种变换调性的手法会使音乐色彩有所变动,从而减少了单一重复引起的单调性问题,典型作品主要有《天鹅》《蛊碗舞》等。还有一些改编作品将原作品的结构保留了下来,并使用了一定装饰性创作手法,比如引入间奏、尾声、引子等,使乐曲整体在保留原先情绪和情感的同时还能体现出别样的风格,整体更为丰满和多彩[6],典型代表作品有《忧愁的诺恩吉雅》《金杯》等。
延展拓深即是将原本的音乐素材作为新作品的核心基础,然后基于创作者自身的音乐感知和修养重新进行结构布局,使传统音乐元素得到有效应用,最终在保留原先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一些创作者的独特风格,达到创新创意的效果。因此,创作者自身获取的音乐素材的不同、音乐素养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作品整体的创作手法,在目前的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中,有些大幅使用了段落,有些使用了装饰性变奏体,有些还将原先的民族旋律拆解重组[7]。
总体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整体变奏。一方面,在原作品结构之上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分解原作品结构或者直接添入新材料,使新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情绪更为凸显。这两种变奏手法经常也被应用在同一个作品中,比如经典的《草原情歌》,就是通过将蒙古族传统民歌《小情人》转变调性,使作品上下句形成的乐段变成单三部曲式实现的。在新作品的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原作的完整旋律,织体单一、旋律简单,以进行主题的陈述;第三部分则在原作旋律结构之上进行了加工,改动了旋律节奏,并使用了加花处理,使新作品更为饱满,情绪更加深化。此外还有《猎人之歌》《安代主题变奏曲》等也使用了变奏的创作手法。比如在《猎人之歌》中,就以巴尔虎民歌为基础,使和声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进行了数十次变奏。(2)段落应用。即在创作过程中应用原蒙古族音乐旋律的片段,使原本音乐元素得到深化的同时还能深化新作品的情感内容。目前这类钢琴曲以单三部曲式为主,即第一部分应用原作旋律,第二部分应用独立创作,第三部分则是再现原作旋律[8]。比如《黄岩》《四海》《鹿背黄骠马》等都应用了这一方法,《黄岩》中第一部分整体速度比较慢,情感更为沉重,和原作相似;第二部分力度较强,调性有所变动;第三部分伴奏与旋律声部都更为深厚,并发展至高潮,曲终部分力度才开始下降并减弱。(3)重新组合。即将原作打乱重组,以丰富旋律的表现形式。比如经典的《篝火旁的安代》就使用了安代舞曲中的乐句,通过拆分之后重新组成了新的结构,使音乐整体更具层次性。此外还应用了两首及两首以上民族音乐的元素,比如《悼歌》就应用了《丁克尔扎布》和《塞根》两首传统民歌的元素,形成了新的主题,成为单二部曲式。
借鉴创新本质上就是不直接移用原作内容,但新作品却受原作影响,虽然新作与传统民族音乐相互脱离,但却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特点。当前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基本都是标题式音乐,也有一些无标题式音乐。前者一般是基于标题对音乐内核进行确定,后者则以“变奏曲”等体裁名称命名,内容不具体。
标题式作品往往是以蒙古族的实际生产生活为基本内容,以展现创作者对蒙古族音乐和文化的感知与感悟。比如描写内蒙古自然风光的《晨露》《清晨》等,描写蒙古族独特生活方式的《月光下的敖包》《小马驹》《雪橇》,描写内蒙古风土人情的《那达慕》《塞马》等。从创作手法来看,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融入民歌内涵。在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中,一部分是通过融入蒙古族民歌实现的,比如《荒漠中的孤树》整体节奏十分悠长,具有长调的特性;《思念故乡》整体结构则十分规整,旋律也具有歌唱性,具有短歌的特性。(2)融入独特乐器。在蒙古族音乐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独特的乐器,如马头琴、四胡、雅托克、火不思、胡笳、胡琴等,且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音色都有所不同,有些创作者以此为依据,赋予了钢琴作品独特的风格,比如《美丽的乌云珊丹》高潮部分就模仿了雅托克;《乌力格尔叙事》将四胡的演奏语言应用到了开篇部分;《温柔的金珠儿》和声将五度音程作为伴奏音型就是对潮尔的奏法进行模仿,形成了福特的泛音和声效果;《风趣的捷哲尔娜娜》小二度音程就是应用了四胡中的滑音;《沉思的乌尤黛》低音声部则通过模仿三弦体现大跳、连音等。(3)融入宗教元素。具有祭祀作用的萨满歌舞就经常被应用于音乐创作中,比如《摔跤手出场了》《山祭》《灯舞》等就融入了萨满歌舞中具有代表性的鼓点节奏。
钢琴艺术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体现出曲目所蕴含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它所面对的是全世界、全人类,并非单一的区域或国家,因此有必要将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创作出更多形态各异的钢琴艺术作品。蒙古族作为一个音乐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将其应用在钢琴作品创作中,不仅是蒙古族风格钢琴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民族钢琴曲发展的必要之径。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已存的各类曲目,可以发现目前最常见的应用策略包含直接改编移用、实施延展拓深和进行借鉴创新等几种方式,几乎能将蒙古族传统民歌、说唱、歌舞音乐和乐器等融入进去,有利于拓展创作空间,促进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