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20 世纪20年代以来中越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

2023-08-22 03:56景秀稳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界诗集越南

景秀稳

20 世纪80年代末,中国学界开始兴起对域外汉籍的研究。2010年左右,《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的问世使国内又兴起对越南汉诗研究的热潮,其中便包括阮攸创作的汉诗集《北行杂录》。汉诗是阮攸遗留的有价值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清轩诗集》《南中杂吟》与《北行杂录》,其创作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广杂,是阮攸坎坷人生与心路历程的最好见证。今天,我们梳理这些汉文诗的研究过程,主要是探究两国学界各自的研究特点,以期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越南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

由于战乱、气候潮湿,越南一些古籍很难完整保存下来。阮攸逝世后,其汉诗集就已失传,甚至仙田阮氏家族也未保留得一籍。寻找完整的古籍文本是越南学界研究阮攸汉诗的首要任务,因此收集汇编也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部分。越南学界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20 世纪初—1954年

1924年,黎特、潘仕旁合作完成的《阮攸传》零星出现一些阮攸汉诗。这是越南学界公认的最早对阮攸汉诗进行的收集摘引。

1931年,《南风杂志》第161 期一篇名为《仙田阮攸先生遗作》的文章中摘引了13 首阮攸的汉诗。

这一时期由于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大规模展开,阮攸汉诗研究也尚未得到重视。只有杨广涵的《越南文学史要》谈到阮朝初期的文学情况时,才用一两句话提到阮攸汉诗,他说“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作家,一个是《草堂诗集》的作者范贵适,另一个则是《北行杂录》的作者阮攸”。但后续对阮攸的成就展开叙述时,却只谈到《翘传》。

陶维英凭借着《阮攸诗集》一文,被认为是第一个注意到阮攸汉诗价值的“功臣”。该文中阮攸汉诗从内容到形式皆得到首次肯定,陶维英还特别提及“阮攸汉诗可以与高伯适的诗和中国唐诗相提并论,汉诗也是了解阮攸复杂品格的宝贵资料”。可以说,陶氏一系列观点对后世学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二)1954—1975年

该阶段出现搜集汇编与研究解读兼顾发展的局面。越南南北分治背景下,北方与南方的研究出现不同趋势,此处着重阐述北方的研究情况。

1.搜集汇编方面

1957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三位儒学家裴纪、潘武、阮克涥合作编纂了《阮攸汉诗》,其中收录102 首汉诗,分为三个历史时期:“黎朝时期”(28 首)、“阮朝时期”(24 首)与“出使中国时期”(50 首)。这标志着阮攸汉诗首次以诗集的方式面对大众读者。

正值阮攸200 周年诞辰的1965年,黎特、张政合作完成了《阮攸汉诗》,共收录249 首诗,并按诗集分为《清轩诗集》(78 首)、《南中杂吟》(40 首)与《北行杂录》(131首)。这是我们现今看到的阮攸汉诗诗集的整体雏形,为下一阶段的汇编整理工作奠定了关键性基础。相较于前一阶段来说,此次整理不再延续以写作朝代为分类标准的方式,且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科学,阮氏能教授评价其“是自1924年来首次最具系统性的整理”。

2.研究解读方面

(1)著作

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新编纂的各文学史书籍,如《越南文学史略讨》中,张政大大肯定了阮攸汉诗的地位和价值,称“这些汉诗不仅是了解《翘传》作者的宝贵资料,更是先辈汉字作品中的杰作”。此外,他还指出阮攸诗集最独特的价值是现实主义笔触,这是以往古诗集中鲜有的。由此亦可窥见,研究初期越南学者对阮攸汉诗的解读多集中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

(2)论文

20 世纪60年代初至1965年,越南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有了可喜的进步。这一时期较活跃的研究者为春妙、怀青等,关注点仍为阮攸对现实社会的态度与对底层人民的情感。春妙深入研究《北行杂录》中《所见行》《太平卖歌者》《反招魂》等代表性诗歌,并通过《汉诗中的阮攸》(《文艺杂志》,1962年3 月)阐释阮攸对封建社会的痛恨、对现实的悲观正是基于广大群众的立场,并将之与屈原相比。怀青则用“真诚深刻”形容汉诗中表露的阮攸的情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研究角度被挖掘。阮惠芝的《了解阮攸汉诗》(《文学杂志》,1965年11 月)开创了从阮攸汉诗了解阮攸形象的研究方向。其指出汉诗中的阮攸形象充满矛盾色彩,在封建“正统”思想与残酷现实中反复挣扎,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将其从矛盾中剥离,找到了自我。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越南北方对阮攸汉诗的研究有了不少发展。首先是收集方面,诗集更加全面,分类排序更加科学。其次是研究方面,该阶段初期,学者对阮攸汉诗的解读多局限于作者的悲郁心态和原因,之后研究角度发展到对阮攸形象及命运观的探讨。这一时期比较大的不足是阮攸汉诗的艺术成就尚未得到系统化研究。

(三)1975年至今

总的来说,越南南北统一后,阮攸汉诗得到很多关注,由此造就了一批至今仍有较大影响的学者,如陈庭史、梅国连等。

1.搜集汇编方面

1988年,陶维英在黎特、张政研究的基础上,维持原诗歌数量,调整诗歌顺序,形成《阮攸汉诗》。这是越南学界对阮攸汉诗的又一次收集整理。

1996年,梅国连发现了新阮攸汉诗《耒阳杜少陵墓(二)》,便重新编纂出版了《阮攸全集》,其中第一册为阮攸汉诗,数量从249 首变为250 首。序言部分梅国连高度肯定了阮攸汉诗的价值,“阮攸汉诗是卓绝的文学艺术,意义上蕴藏着无限潜能,它不仅区别于越南一千多年里的汉字文学,也区别于中国汉字诗”。此外,梅国连还提出艺术手法上值得研究的地方,如对偶、韵律、句法与词法等。

2015年,越南学者陈文尔与丁宁再次合作出版《阮攸汉诗》,这是现今市面上最常见的阮攸汉诗集。

2.研究解读方面

1980年潘友艺依据《北行杂录》撰文《中华实践与阮攸思想》来肯定阮攸思想中的一大进步,即通过出使实践看清了封建统治者“坐享其成”的真相。此问题在杜德育的《从〈翘传〉到阮攸汉诗》中得以继续讨论。杜氏特别关注阮攸社会哲学思想的变动,指出作者深刻的视角拔高了阮攸汉诗的社会概括性。但就其本质来说,以上两位学者仍讨论的是阮攸汉诗的批判现实特色和人道主义价值。

到了20 世纪90年代,邓清黎在《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前半叶的越南文学》中谈论了阮攸汉诗体现的历史观、时事观与宗教观。这一时期,对阮攸汉诗研究较为突出的还有陈庭史与阮克非。他们对《读〈小青记〉》的系统化研究对探寻阮攸汉诗的其他价值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1 世纪后,对阮攸汉诗的研究层出不穷,其中便包括越南很多高校的硕士论文,研究角度也新奇多样,如地名、人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

回顾自1924年至今的阮攸汉诗研究,越南学界在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收集、编译汉诗文本方面,至少出现五次整理;二是研究、批评汉诗方面,研究角度由最初的“孤忠心态”发展到“对封建社会的抨击”,然后到“从汉诗反观阮攸形象”,再到汉诗中“批判现实特色”和“人道主义价值”,再到对艺术手法的研究,现今则是跨学科视域下的多角度研究。

二、中国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

中国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晚于越南学界,且并未像越南学界那样把其置于与阮攸的整体关系中研究,而是根据自身主题需要拆分研究。过程大致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65年左右

这一阶段正值中越关系蜜月期和阮攸200周年诞辰,除了政治上互通友好外,中国学界开始了解越南文学,这自然涉及阮攸及其作品。但关注的重点仍是《翘传》,对阮攸汉诗仅为简单的提及或介绍。如1958年黄轶球先生的《越南诗人阮攸和他的杰作〈金云翘传〉》,1964年12 月26 日刊登于《文学评论》的《越南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阮攸》(译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德、李修章所著的《越南杰出的诗人阮攸和他的〈金云翘传〉》等,都是概述性介绍阮攸汉诗,并未形成深刻、系统性的介绍。《文学评论》创刊于1957年,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承办,是国内对阮攸汉诗,甚至是越南文学关注较早的刊物。可见这一时期在特定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对阮攸汉诗的研究虽简略,但却把其置于国家级水平。

(二)1991—2010年

经过近30年的沉寂,李修章于1991年撰文《读越南诗人阮攸〈北行杂录〉有感》,进一步阐释了阮攸汉诗中的《北行杂录》。涉及的内容较于之前的文章更加专业、全面。其中,李修章具体谈及《北行杂录》中阮攸仰慕的中国文人情况。内容大多停留在文本介绍分析和中越具体诗词比较上,大大肯定了阮攸对中国文化、文学的深入了解及为中越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

此后至2010年,国内学界研究阮攸汉诗的视角可分为以下几类。

1.越南汉文学发展视角,如贺圣达的《越南古代汉语文学简论》、于在照的《论越南汉诗的产生及演变》等。

2.越南汉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拓展,如于在照的《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其中分析了阮攸《所见行》《龙城琴者歌》《行乐词》《周郎墓》等数十首诗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谟润的《继承与拓展:安南阮攸与中国古代咏史诗》,该文说明阮攸汉文咏史诗对中越两国文学传统有所继承与拓展。

3.阮攸汉诗的文献价值研究,此处具体指《北行杂录》。李谟润教授的《拒斥与认同:安南阮攸〈北行杂录〉的文献价值审视》,指出阮攸对中国为“文化文学上的认同”。

(三)2010年至今

2010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越南社科院所属汉喃研究院合作,历时三年精心编纂而成《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收集了越南陈朝至阮朝(1314—1884年)使臣出使中国的79 部著述,其中包括阮攸汉诗中的《北行杂录》(位于第十册)。这一事件开启了中国学者对越南来华使臣所作汉诗的井喷式研究。在此背景下,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阮攸汉诗的关注大多在《北行杂录》,且有两篇专门研究《北行杂录》的文章,其中一篇为北京大学夏露教授的《“大地处处皆汨罗”——从〈北行杂录〉看屈原对越南诗豪阮攸的影响》,该文中夏教授介绍了阮攸及其作品《北行杂录》,分析了《北行杂录》中有关屈原的诗文,说明了屈原对阮攸创作的影响,如作品文体、语言形式、爱国爱民思想等方面。另一篇为笔者拙文《阮攸诗集〈北行杂录〉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该文旨在使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与跨文化形象学的方法分析《北行杂录》中多面的中国形象,追溯阮攸塑造异国形象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篇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文章,但很多结论尚待笔者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章虽未专门研究阮攸汉诗但大多将其置于使臣诗的大流中,研究方式多为系统化研究,涉及《北行杂录》的文章研究角度多样、涉及的学科丰富,如专门史、语言文学等。此外,还出现两篇从杜甫诗歌影响越南古代诗歌的角度谈及阮攸汉诗的文章,分别是《论杜诗在越南的译介》《陶潜、李白、杜甫与越南文学——陈庭史教授访谈》,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多首阮攸汉诗的创作都对杜诗有所借鉴的观点。

回顾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对阮攸及其汉诗的基础性了解;二是对以阮攸汉诗为代表的越南古代文学发展的研究;三是对以阮攸汉诗为代表的越南古诗与中国古诗的对比研究;四是对越南来华使臣所作诗的研究。但有一点值得说明,中国学界对阮攸各汉诗集的关注程度不一样:多关注并研究《北行杂录》,关注《清轩诗集》《南中杂吟》的则较少。

三、简要对比中越学界研究特点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中越学界对阮攸汉诗的研究存在异同:

就研究时点而言,两国学界的研究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越南学界的研究大大早于中国学界,且双方每个研究时点都受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就研究角度而言,越方主要以作者阮攸为出发点来研究,即更关注阮攸与其汉诗作品的联系;具体研究阮攸汉诗的文章多于中方。中方学界主要以作品性质为出发点来研究,即以阮攸汉诗性质为依据,以此来讨论越南汉诗发展脉络、中越古典汉诗比较、越南北行使臣汉诗等主题。

但正如何卫平所言,“对一个经典作者来说,研究过了不等于研究透了”。阮攸汉诗数量庞大、内容广杂,有待研究的内容、有待开发的研究角度还有许多。现有的研究成果或许仅是这个大宝库的“冰山一角”。如今,各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一古典诗歌经典,或许能看到更美的“新风景”……

猜你喜欢
学界诗集越南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学界亮点
诗集精选
越南百里“银滩”
诗集精选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