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

2023-08-22 03:56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诗作杜甫

李 媛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的深刻关注和思考。杜甫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入手,探讨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一、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原籍湖北襄阳,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从小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承的家庭中。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著,但在后世声名远播,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者之一。

杜甫7 岁学诗文,15 岁遂扬名。20 岁以后的人生,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少年时的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自此,被后人并称为“李杜”的两位伟大诗人,一生再未相会。

这一时期的杜甫乐观自信,有着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此期间的主要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从作者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可以看到他对报效家国,征伐朝堂的决心。咏马诗《房兵曹胡马诗》中,“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诗人用传神之笔绘就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诗人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的风格跃然纸上。还有一首《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同样体现出杜甫壮年时的热血和盛唐时海纳百川的气象。

杜甫此时的作品主要表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同时也散发着浓厚的盛唐气息,展现了宏大的盛唐气象。

(二)天宝五载(746年)至天宝十四载(755年)

中年杜甫先在长安应试,但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中年的杜甫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此时的经历,促使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其中堪称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诗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这首诗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从长安前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诗人忧国忧思、忠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融汇于胸,构成了这一浩瀚博大的鸿篇巨制。这首诗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贫富悬殊、对比鲜明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示了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荒淫腐败。

同时期的作品《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表现出国家征战不断,局势焦灼,社会动荡不安的现象。“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表现出征战连绵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表现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杜诗《前出塞》中“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更将杜甫同情民众和民众被剥削压迫的悲惨表达得入木三分。

(三)至德元年(756年)至乾元三年(760年)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在当地筑茅屋而居。此时的他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在这一时期写成了《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200 余首,包括“三吏”“三别”等千古名篇。

此时昔日繁华热闹的长安也一片狼藉,杜甫经历了国破家亡,目睹了人民疾苦。强烈的现实认知使诗人的诗风更加趋于现实。《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荒凉的城池,今昔强烈对比让诗人格外痛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家人相隔异地,浓厚的思念让诗人更加痛心战乱给诸多家庭带来的无妄之灾,让诗人的诗作饱含沉郁绵长的情感。这一阶段,诗人创作的风格融入了他强烈的个人情感,加之杜甫本来就精通格律,注重诗文的对仗工整,其“沉郁顿挫”的独特诗风就此成型。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仗工整、格律严谨,又杂糅情感,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体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时局的动荡、社会的混乱、百姓的疾苦对他的诗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杜甫一生创作了约1 500 首诗,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妇孺皆知的诗句。

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萧散自然。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心态,便把这种蓬勃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深沉。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既有叙事性的长诗,也有抒情性的短诗。他的诗感情深沉苍凉,境界开阔壮大;语言刚健,音调铿锵,章法多变。他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应是这位“诗圣”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创作境界。

二、杜甫的人生态度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目睹了唐王朝由盛世跌落至乱世的过程。作为一位有着报国志向的诗人,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然而,尽管他的人生经历充满苦难,他却没有放弃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相反,他将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内心情感深度融合,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受。他的人生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积极入世,灵活变通

从早年杜甫的诗来看,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在当时的诗作中就能看到杜甫远大的理想和强烈的报国之心。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读书入仕的思想根深蒂固。天宝六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的士人到京就选”。在以诗赋取士的时代,35 岁的杜甫信心满满,入长安求官,没想却落入李林甫操纵的一场骗局,李林甫上表“野无遗贤”,杜甫金榜题名的指望落空。无奈只能选择另一条道路来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自此,杜甫在长安奔走于权贵之门,谒见王公大臣,受尽冷嘲热讽,也未能求得一官半职。直到天宝十四载,44 岁的杜甫才被封为河西县(今云南祥云附近)的县尉,这是一个九品芝麻官,杜甫确实是感到委屈,没有赴任,后又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才不得已接受。

理想与现实往往差距太远。但杜甫始终保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灵活变通,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诗中,少有看到他沉溺于自己的悲痛。相反,杜甫留给后人的大多是他深刻领会的人生真谛,是他发自肺腑对生命的热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

(二)笑傲苦涩,箫散自然

杜甫生活在一个充满苦难和挑战的时代,纵观其一生,让人不禁感慨他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但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却能从杜甫诗中找到他戏言自嘲,笑傲苦涩的诗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微薄的俸禄能让我保持饮酒的爱好,放声高歌敬谢我朝的庇荫。素怀“致君尧舜上”宏志的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小官,品秩是从八品下。在长安困守十年,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让杜甫很伤心、愤懑,但是无奈之余,却也不忘以诗句“戏赠”自己。充分表现了作者参透人生,笑面悲苦境遇的豁达。而在另一首诗《寄题江外草堂》中,我们更是看到一个超然物外,萧散自然的杜甫。“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慨然长叹,畅想如若有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能庇护天底下挨饿受冻的贫寒百姓,让他们喜笑颜开就好了。诗人在自己都食不饱、睡不安时,仍然想着苍生百姓。其博大的胸襟,悲天悯人的情感,在诗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吏”“三别”可以称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是杜甫用现实主义巨笔书写的唐王朝由盛转衰,动乱中的民生疾苦和时代挽歌。安史之乱之后,在奔波的途中,杜甫目睹了战乱期间百姓遭受的种种苦难。诗人以两组诗绘就了一幅战火离乱中的悲惨画面,让后人看到战乱带来的悲剧,表现了杜甫怀忧天下,心系苍生的情怀。

杜甫善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人们看到生命中的苦难与美好,让人们体会到他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且不自怨自艾、消沉颓废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大写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将自己的人生视为一首诗,在苦难与坎坷中探索生命的真谛,也在诗歌中寻找自我和希望。尽管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贫困和挫折,但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己和人生的信仰,用自己的方式为那个乱世增添了无限光彩。

三、杜甫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的关系

杜甫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深受哲学思考的影响。他的诗作表现出对自然、生命和创造力的深刻理解。游历祖国的山川江河,尽情地沉浸在大自然中,通过体悟自然之美,调试身心、陶冶性情,也提升了诗才。这是杜甫一生乐此不疲的追求。在诗作《游修觉寺》中,作者写道“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可见此时的融融春意,是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诗人通过旅游观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丰润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审美视野,开拓自己的创作领域。

杜甫的诗作也表现出对人生疾苦、悲欢离合的关注和同情。他的诗作充满了人文主义和情感共鸣。在《垂老别》中,他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一幅逼真而广阔画卷在诗人笔下展开,山河破碎、人民涂炭。反映出杜甫对战争的痛斥,对民众疾苦的深刻同情。

此外,杜甫还表现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关注和认识。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的回顾和评价。例如“三吏”中,他描绘了三个公正廉明的官员在百姓中赢得声誉和尊重的故事;而《兵车行》则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破坏。这种对历史的关注,反映了他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杜甫的诗作中蕴含着他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自信和自觉。他的诗作非常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据统计,在1 455 首杜诗中,有775 首含有用典的诗作,用典多达2 312 条次,所涉及的古籍书目多达140 余种,典源主要出自唐以前的史书,同时兼及其他古代典籍和作家诗文。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强调,反映出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从杜甫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来看,他具有深厚的宇宙观、人性观和价值观。他对自然、生命和创造力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启迪了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同时,他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也体现出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借鉴。

四、杜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使命。他的人生态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少年时期就开始勤奋读书,寻求功名,希望能够济世安民。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考试都未能及第。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学习进取,不断锤炼自己的才华和技能。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他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

杜甫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关注社稷民生的责任感。他写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自己要像历代的士大夫一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奋斗的决心。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人生态度。杜甫的人生态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他的诗作通过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抒发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担心,并提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改革建议。他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深受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和传承,更成为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真善美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参考。

杜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着无数人勇往直前,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鼓舞着人们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文化上的超越。他的诗作传达出的爱国情怀、关怀百姓、反映社会现实等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诗作杜甫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杜甫改诗
世界观(二)
杜甫与五柳鱼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