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会琪(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使大学生置身于网络时代,网络空间由此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大学生思维、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被网络技术所改变。面对教育环境发生的重大变革,高校应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全新的教育场景和模式,深刻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任务,不断优化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共分八个章节,梳理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脉络,详细介绍了当下网络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现状,深度分析了网络信息技术在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探讨了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实路径,为创新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明晰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是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途径的前提条件。一是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认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要是围绕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所引用的具体案例也多数出自教科书,仅少数来自教科书之外,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还体现出教育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情况。并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平铺直叙的知识灌输,使得学生有时难以理解其晦涩抽象的理论内容。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则可以较好地改善这一现状,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接受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当前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和民生信息,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带领学生去分析这些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案例,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样貌,促进大学生深刻把握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发挥出良好的育人作用。二是有助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台。该书认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者教学和大学生学习都有了新的载体支撑。一方面,较之于传统线下课堂教育内容的同一化和单一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其智能化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按照不同学生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例如,面对大一新生,高校可在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有关如何适应、开展大学生活的教育内容;而面对处于求职状态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可进行以“互联网+就业”为主题的网络直播,为学生详细解答就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个性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平台上面更加自由平等,交流互动性有所增进,教育内容的传递不再以教师单向传递为主,学生也可直接参与到教育内容的多向传播过程之中,既增强了自身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可与教师跨时空跨地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讨,从而有助于师生教与学的角色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三是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切实保障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该书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多元的学习平台,最大程度方便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掺杂着一些不健康、不合规的内容信息。大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定型,缺乏一定的鉴别力,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导。因此,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可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传播正确的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氛围,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该书还就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定思考。一是强化内容为主的教育思维,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者必须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针对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现实诉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质量,不同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该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网络课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内容传播时,还应使用贴近大学生、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大学生日常使用的符号、话语来讲述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此外,高校还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作之中,将自身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经历融入到网络媒介,进而打造出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产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做社会正能量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二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该书认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挖掘教育内容,还要创新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师生互动方式,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解答自身的疑难困惑,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和谐的交往氛围。此外,学生还可在同辈教育中获得更多正能量滋养,懂得如何与同辈和睦相处,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型媒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一言一行,以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针对当下学生所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等热点话题开展研讨辩论、主题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线上讨论,认真剖析热点话题的内在成因和现实影响,充分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生命力。三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认为高校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主动应用VR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层面延伸,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搭建教育系统,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力,确保思政育人目标能够顺利完成。例如,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高校可通过VR 技术、三维立体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使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在校内就可以实景体验建党历程,仿真模拟重走长征路线,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让抗战老兵讲授抗战故事,激活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意识,激发学生奉献自我、服务国家的精神力量。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使历史叙事更加形象化和立体化,推动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生灵魂深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力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果。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实力。该书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知识背景以及整体素质事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必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方面,高校必须坚定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思想定力,提升理论素养,能够自觉抵制网络平台流传的虚假信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另一方面,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培训,高校可邀请校外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专家学者赴校内开展新媒体媒介传播等讲座,使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信息传播规律,掌握网络信息获取、处理、整合、利用等技能,学会如何操作各种网络媒介,如何分析、判断和辨别网络信息,如何介入和设置相关话题,从而能够及时把握舆情动态,调整教学重难点,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更好肩负起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的时代重任。
总之,该书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呼唤,重点讨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优势和运作模式,探讨了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从而掌握网络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