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栋,滕美芳,骆靖巍
“平衡建筑”扎根于东方传统的哲学智慧,以生长的观点看待环境,自然生发形成融于环境的姿态。无论场地原来是群山环绕、几许湿地还是一块平地,新建筑的介入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基于对环境特征和价值的理性分析,有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平衡状态的形成,从而获得高品质的建筑功能与空间[1]。建筑融合的环境不仅包含物理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新建筑从自然、人文、功能和技术等方面入手,通过提取场地特征和价值,以恰当的方式介入环境,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状态。我们尝试通过“平衡”视角对以往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下几种建筑融合环境的方式。
提取场地的特质元素并运用到设计之中,使建筑与场所保持语汇的一致,从而达到整体有机的融合状态。例如,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教学区用地湿地环境优美,设计以“呼应”的方式融入环境,提出了“湿地书院”的设计理念,建筑群借鉴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以小体量高密度的建筑群体介入湿地(图1)。建筑呼应了物理上的湿地环境,又以传统的建筑形式呼应了江南水乡人文地域环境[2]。
图1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一期教学区
运用绿色、低碳的技术和形态,使建筑以低影响的方式介入环境。例如,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项目坐落于吴江松陵生态公园内,以“消隐”的方式介入场地,这种消隐既是形式融合,也是绿色建筑的技术消隐。通过分解体量、绿化屋顶及虚化的立面设计,使建筑隐于环境(图2)。设计借助模拟软件对建筑形体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进行优化分析,并使用较多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达到绿色建筑形式与技术层面的一致[3]。
图2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新旧建筑之间的反差,从而凸显各自的特质,达到新老建筑的矛盾共生。例如,杭州新天地是以历史工业建筑为核心的大型商务综合体,E地块身处其中,采用“对比”的方式介入环境。设计以“石开玉出”的造型寓意,通过富有现代感的造型与材质,拉开与保留建筑的历史距离;通过层层退出、生态自然的体态,拉开与工业建筑的类型差距[4](图3)。
图3 杭州新天地E地块
不论是呼应、消隐还是对比的方式,新建筑最终会融于环境之中,以“平衡”的维度来观察,这种基于环境特质、有机对话的融合能随着环境的变迁而生长,共同促进环境系统中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周边群山环抱,项目处于校园中央绿轴之中,是校园核心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从自然景观、校园文化、功能及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开放、共生的姿态融入环境,从而达到新建筑、校园风貌、周边环境之间的多元包容。
在环境价值方面,山东济南长清区地处泰山隆起边缘,长清大学城周边群山连绵起伏、气势恢宏,有“齐鲁青未了”之势,景观资源优良。校园处于长清东部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规划以中央生态绿轴作为校园的主要轴线,绿轴以开放的姿态使校园中央获得开放、绿色的核心景观空间[5]。
在校园文化方面,山东师范大学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注重“齐鲁文化”的传承,重视建筑与环境文化品位的提升,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在场地特征方面,由于校园的主入口位于北侧的城市主干道大学路,使得校园内建筑的北立面成为主要立面。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开放中央轴线、建筑组群东西贯通布置、架空开洞等处理手法,使校园获得更好的采光效果。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开放的姿态,融入长清连绵的群山及生态的校园之中。图书馆位于中央生态绿轴的中心位置,建筑体量较大,总建筑面积约50,000m2,地上9层,地下1层。设计将主楼分为东西两幢楼,主楼由外围向中心层层降低,在立面形成开放的V形向上开放的天际线,平面层层退进,在南北两侧形成开放的广场。怀抱自然的造型使阳光能够将侧墙照亮,也削减了巨大的立面体量带来的压迫感(图4)。两幢楼之间以开放的门厅及空中大厅连接在一起,空中大厅的巨大圆形透空也增强了主立面的光照效果(图5)。
图4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鸟瞰
图5 中央大厅透视
校园三面环山,起伏的群山是校区最为重要的景观资源。在布局上采用 “借景”手法,将山、水的景色引入组团之中。入口大厅中央为13.2m通高、南北通透的无柱开敞空间,两侧为两层通高的玻璃连接体(图6)。空中大厅位于七层,为跨度27m的无柱空间,平面正中为圆形透空。建筑透空的造型使得视线通透,既可借山之景,又延续了规划景观轴线(图7)。
图6 入口大厅
图7 空中大厅景观视线
图8 东南侧透视
图9 立面细节
和而不同——山东师范大学包含两个校区,分别是位于济南历下区的千佛山校区和位于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的长清湖校区。千佛山校区始建于1950年,校园环境优美,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文化气息。长清湖校区于2005年投入使用,校园环境自然开放、融绿于园,建筑风格现代简约、庄重大气。两个校区的图书馆均位于校园的核心位置,在空间上遥相呼应。长清湖校区图书馆用地内,由北向南为逐渐抬高的缓坡地形,南北高差约4m。北广场以大台阶消解南北高差,形成面向校园主入口逐级上升的公共平台,既强化了中央主轴开放大气的空间,又提升了图书馆的仪式感、庄重感,符合图书馆在校园建筑中形象定位。建筑造型追求“得意而忘形”,主体建筑以竖向幕墙构建勾勒出类似书页的韵律,被命名为“天地书声”图书馆,取义“吸天地正气、闻书声琅琅”。“天地书声”图书馆以其独特性融入校园之中,成为校园的标志性景观,以和而不同之势,融入校园文化,为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图8-10)。
提取共生元素——长清湖校区整体色调清新素雅,西侧的教学实验区以灰白色调为主,东侧生活区以暖色调为主。图书馆处于其间,提取周边建筑群共有的灰色调及规整理性的设计语言,以浅灰色干挂石材及整齐的竖向长窗形成简洁素雅的立面构图,与周边环境和谐,烘托人文主题(图11、12)。
图11 南立面细节
图12 西立面细节
长清湖校区校园规划有“开放中央,交通两边”的布局思路,校园的西侧为教学实验楼群和东侧的生活组团平行布置,沿中央生态带展开,共同融入绿水青山之中。图书馆的建成,有效弥补了校区核心功能的缺失,将两侧的生活和学习紧密连接在一起。
图书馆不仅是校园的信息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更是一个学术与文化的交流中心。除图书阅览、报告厅、办公、书库、技术区、配套用房外,还设有咖啡厅、书吧等服务设施。学校还在图书馆内开设创业创新基地,发挥了校园核心公共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充分运用地院、中庭等空间引入自然光线、通风,运用创新性的技术创造高效适宜、经济节能的使用空间,以低影响的方式达到建筑和环境的融合。
(1)自然采光:建筑东西楼各有一个采光内院,阅读区域紧靠外窗以及内院布置,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条件。中基座为半地下层,由报告厅、书库、设备用房、办公用房以及自行车库组成。与书库相关的办公功能靠近南侧地院布置,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及通风(图13)。
图13 剖面
(2)动静分区:主楼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部分,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藏阅合一的空间,垂直交通与卫生间以及休息区等附属功能集中设置,与阅览区适当分隔,既便于使用,也减少对阅览区的干扰(图14)。
图14 平面
(3)技术协同:空中大厅连接体位置高(22.8m~33.6m)、跨度大(27m),连接体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刚性连接体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伸入两侧主体结构一跨,保证了连接部位的可靠性,节省了使用期间的维护成本。这种做法可有效减小梁高,达到结构技术和建筑立面的协同。
文章从平衡建筑的视角分析了以往作品中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式,并提出建筑介入环境应尊重环境的特征和价值。平衡视角下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应基于对环境特质的分析,并从自然、文化、功能、技术等方面为入手,探讨建筑与环境共生的方式,以达到建筑与环境之间多元包容的“动态平衡”。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通过其开放的自然姿态、融合的文化、复合的功能以及低碳适宜的技术措施,最终融入环境之中,构建了环境系统中动态平衡的新常态,契合了平衡建筑 “多元包容”的价值特征,为平衡视角下建筑融合环境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