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秩序——南浔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空间连贯性设计探索

2023-08-21 04:36:36劳燕青吕尚泽陈泽
世界建筑 2023年8期
关键词:南浔科创秩序

劳燕青,吕尚泽,陈泽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开始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的上升带来城市的快速扩张。村镇及老城区绝大部分的旧建筑都被新建筑所替代,原有的城市绿地及农田也被不断蚕食,而城市新建建筑由于场地及造价的限制条件,多有向高处发展之趋势。这也使得公共建筑变得趋同,形成了一些固定形式化的建筑布局及造型,而忽略了建筑自身比例、建筑细部节点优化以及建筑作为城市和自然的组成部分对周边既有环境的影响。高楼林立、密不透风成为人们对城市的固有印象。如何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连贯,同时契合城市设计的总体布局,形成有特色的城市立面,是当代建筑设计中的难点及重点。

1 建筑、自然与城市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空间的阐述,“有”与“无”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可理解为建筑即为空间的外在表现。一定规模的建筑按某种秩序与自然结合则组合成为了城市。“半边山水半边城”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城市的理解。可见建筑和自然共同构成城市,自然也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当代新建建筑很容易失去尺度感,以超大的建筑体量存在于城市中,与环境格格不入,打破了与自然的平衡,抹掉了城市的记忆。优秀的建筑是与环境共生的,有生命的建筑不仅体现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还体现在建筑周围不断生长变化的环境之中。

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小尺度的群落建筑与自然进行融合,它们散落在山水间达到自然即建筑、建筑即自然的一种共生形态。而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正是建筑师不断探寻、希望实现的设计愿景。

2 在自然中重构秩序

空间的序列布局产生了秩序,或明显或隐匿,或有序或无序。这种状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建筑空间、建筑形体、建筑立面、建筑构造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在既有场地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的建构,探寻合理有序的功能布局,最后形成新的空间秩序,这种过程即为重构秩序。古往今来,不乏有建筑与自然、自然与城市之间优秀的秩序重构案例。

2.1 纽约中央公园

纽约中央公园由奥姆斯特德(Olmsted F L)与沃克斯(Vaux C)共同设计,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中心区域。公园内有接近100km的人行道,有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剧院等多种类型的建筑,还有茂密的树林、湖泊和草坪,甚至还有农场和牧场[1]。这些多样化功能的植入使公园充满活力,市民可全天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所(图1)。

图1 纽约中央公园,引自参考文献[1]

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在矩形轮廓及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消解了公园内的轴线关系。这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环境体现了强烈的在地性特征,不但将自然引入了城市中心,也将城市带回了自然,对城市环境的营造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且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将原本均质化的城市肌理进行重构,形成了崭新的城市空间。公园广袤的自然绿地与周边方格状高耸密布的建筑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大疏大密的组合形式正是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由此可见,设计师通过对环境秩序的重构优化,形成了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城市核心空间,这种对建筑和自然都有巨大价值的正向空间,正是值得建筑师去深入探索的内容。

2.2 国家版本馆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位于杭州良渚,总建筑面积约100,000m2,包括主馆一至五区、山体书库、附属用房等共计13个单体,是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多种场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2](图2)。

图2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

建筑场地原为一处采石场,场地边缘为崖壁裸露的残破山体。场地与周边道路的平均高差达到了5m,主入口的位置也不便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王澍将未来的建筑体量与环境合一进行整体性的设计思考,如何将大体量建筑形体融于自然成为此次设计的重点。设计不但保留了场地周边所有的山体环境,还保留了场地内原有的小土坡,将整个建筑群镶嵌进环境中(图3)。

图3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

王澍从中国山水画中得到启发,将高密度建筑体量置于场地北侧,在南侧退让出大片水域营造园林景观,塑造了南园北馆、大疏大密的空间秩序(图4)。南园中的双廊根据场地红线直接生成,与自然山体的形态紧密咬合。北馆由4栋密集的建筑组成,在规划15m的限高条件下,采用了平远法来压低建筑体量,增强建筑层次。南大门的主入口并不在中轴线上,视线上有一角被山体遮挡,而这种半遮掩的状态也正是非常典型的山水画意境之一。

图4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

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依附于山体之下,掩映于树冠之间。建筑的设计过程充分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化解新建建筑与既有环境之间的矛盾。设计通过建筑体量的分解,将不利的场地环境重构为衬托建筑形体的背景空间,让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共生,为建筑师解决建筑与场地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

3 重构秩序的设计探索

南浔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正是基于空间连贯性的设计思路,对场地环境秩序重构的一次探索实践。设计希望通过这个建筑的介入,对场地环境能进行整合提升,重构空间环境的秩序,优化城市形象展示面,唤起市民对于南浔印象、南浔文化的共鸣。

场地既有环境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建筑师应从场地出发,结合具体的功能要求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符合在地性的建筑方案。不同的场地环境可生长出不同特色的建筑形态,优秀的建筑设计与环境应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

南浔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项目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水晶晶公园东北角,场地北侧为高层住宅,东西侧为多层住宅,南侧为水域开阔的公园,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极佳。就场地现状而言,其空间秩序较为完整和均衡,但随着新建筑的植入,必将为既有环境带来变化,如何使这种变化产生积极的作用是设计的重点(图5)。

图5 南浔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区域位置

项目任务书中较高的容积率要求使其无法避免地成为高层建筑,如何处理好高层建筑体量与南侧开阔水域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周边高低各异的住宅区相协调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显然,另外建造一座以高见长的建筑并不合适,既与南侧公园平坦地势的对比过于强烈,对于周边住宅区的日照影响较大,又强化了围合的城市空间秩序,犹如一片高墙将水域开阔的公园环境与城市隔绝开,这并不是建筑师想要的空间秩序。

在此情况下,唯有将建筑高度尽可能地压低,减少对公园空间的压迫感,同时在北侧高层住宅区及东西侧多层住宅区之间形成一个相对高度适宜的过渡空间,成为设计的出发点(图6)。

图6 从公园看科创中心

3.1 重组功能区位,围合创新空间

建筑师对任务书中的功能要求进行整合并重组,从而明确各功能区在建筑中的合理位置。科创中心作为南浔经济开发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兼具城市客厅的定位,其功能要求多样且复杂。通过分析,在垂直维度中,设计将相对私密的办公会议和宿舍功能置于中上部,将相对公共的服务大厅和商业配套置于底部。在水平维度中,设计将面积占比最高的办公功能沿场地北侧及东侧道路整体连贯围合布置,在内院相对安静及南侧景观视野最佳的位置布置了宿舍功能。至此,一种外部围合内部开放的空间秩序已经大体形成(图7)。

图7 外部围合的空间秩序

3.2 架空城市客厅,串联建筑造型

由于场地位置的特殊性,科创中心自然地成为衔接公园与城市的连接体。因此从视觉上,既要考虑到从公园看向建筑的视觉感受,又要考虑到沿街城市界面的丰富形体关系。作为一个城市客厅的功能定位,必须预留出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成熟的建筑方案应该综合各方面的要求权衡利弊,寻找到一个既开放又包容的建筑方案(图8)。

图8 开放的共享空间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布局分析,将建筑形体在C字形连贯围合的同时,在竖向层面加入了层叠退台的形态处理,形成一高一低两座连续退台的建筑主楼,在裙房位置又连为一体。层层进退的绿化屋顶平台展现出了层峦叠嶂的轮廓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南浔的城市意向。裙房连接处的抬升悬浮结构则完全打通了地块东北角与城市公园水域的视线,使宽敞的公园水面与城市街道在建筑架空层有了互相的连接点,形成了山与水、城与园相融的共生新秩序(图9)。

图9 层层退台的屋顶平台

3.3 贯通空间流线,提升场所活力

裙房的架空层打通了城市和场地以及公园的人行流线,建筑师通过景观及铺装设计,将场地打造为连接城市与公园的载体。灰空间不但能够从城市中吸纳人流,增添建筑场地内的活力,同时为公园到城市提供一条更为便捷的路径,为科创中心的功能延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图10)。

图10 贯通的空间流线

设计考虑了在场地中植入各种文化活动的可能性,例如展览、艺术节、健身活动等,形成跳跃的文化脉动。连贯的场地环境与科创中心内日常的商务办公、社会服务及滨水公园的游憩功能相互渗透,提供了全时段的活动场所(图11)。

图11 科创中心大厅内景

3.4 流动建筑立面,强化整体形象

在立面上,玻璃幕墙结合水平连贯的遮阳铝板构成了南浔科创中心的建筑表皮系统。建筑角部进行圆弧处理,进一步强化了流动连贯的立面造型和空间整体感。遮阳板既能过滤外部噪音和强烈的日晒,又能强化建筑形体整体连贯的设计思路。为了丰富立面,设计对水平遮阳铝板的局部间距进行变异,犹如微风吹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疏密有致,增加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图12)。

图12 科创中心沿街立面

建筑以极简主义风格的立面造型,结合简洁的几何形体和低饱和度的材料色彩搭配与环境对话,以直白坦诚的方式将建筑引入自然,尽量减少对公园和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4 结语

建筑作为后来者,生于环境,理应融于环境。自然或城市环境的限制条件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如何处理好建筑与既有环境的关系往往可以成为设计的切入口。在既有环境中插入建筑,实则是对空间秩序进行重构的过程。建筑师通过对环境空间和建筑空间的重构,处理好建筑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获得社会的价值认可,在多样中寻找统一,在整体中寻找平衡,让建筑更具有生命力[3]。

南浔科创中心项目以场地与自然环境为设计出发点,通过对功能布局、建筑形体、场地环境秩序的塑造,结合整体连贯的建筑形象,将原本巨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层层消解,最大化减少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重构了新的城市公共空间。

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以及在本次设计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可见,重构秩序是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要的设计目标。多维度的秩序重构能够建立新的空间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提升城市品质。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设计实践的总结分析,为后续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拓宽思路。□

猜你喜欢
南浔科创秩序
去南浔古镇
幼儿画刊(2023年4期)2023-05-26 05:45:00
《莲花庄》《南浔古镇》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8:58
科创走廊“乘风起”
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 21:51:05
南浔,果真难寻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30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风景园林(2017年2期)2017-06-05 09:36:18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