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情境下的场所营造——应急医疗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探索

2023-08-21 04:36王健田润泽黄东丰
世界建筑 2023年8期
关键词:情理方舱建筑设计

王健,田润泽,黄东丰

1 概述

2020年初,我国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首当其冲。应急医疗建筑作为非常时期的国之重器凝聚并巩固了全社会战疫必胜的积极共识,为“抗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对于这一“生命之舱”,社会舆论虽广泛承认其存在的必要性,却对隔离行为本身相对抵触。叶公好龙的窘境背后,是应急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缺位,是“情理关系”的失衡。

“情”是对主观认识形而上的理解与表达;“理”是对客观世界形而下的适应与改造。以人为支点,寻求两者动态平衡,便是建筑设计所追求的“情理合一”[1]。彼时有发乎情止乎“礼”的行为规范道统,今日有发乎情止乎“理”的社会理想追求。由“礼”向“理”的转变背后,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是人性化在客观世界的祛魅之下日益成为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

当代社会运行机制日趋复杂,社会运转不畅甚至失灵瘫痪的风险不断提高,渴望建筑空间提供更为充足的安全感日渐成为新的时代诉求。然而,许多应急医疗建筑设计对此认识不足,刻舟求剑带来的“一厢情愿、强词夺理”与异想天开带来的“虚情假意、无理取闹”屡见不鲜。厘清“人性化设计”的释义变迁,明确“合情”与“滥情”、“适理”与“夺理”的新界限是后疫情时代的全新任务;思考如何“揆情度理”,以适应情理新平衡,从而统一情之主观与理之客观,是应急医疗建筑中空间营造的重要课题。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将应急医疗建筑作为剖析后疫情时代情理关系的全新切入点,从平衡建筑设计理论的“道、法、器”3个方法论维度入手,力求知行合一、获得感动[2](图1)。

图1 平衡建筑设计理论的维度关系

2 平衡之道,设计为人

2.1 以身份认同厘清主体需求

在应急医疗建筑设计探索中,厘清“以人为本”中的“人”之释义是首要问题。应急医疗建筑共有三方主体,分别是发起项目并享有产权的“有者”、承担设计与施工任务的“治者”、接受服务并参与运维的“享者”1)[3](图2)。“情理”体现在功能安全、使用体验、经济适用之间,这既是主体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以人为本的不变内核。

图2 “病毒三角平衡法则”与“抗疫”主体责任

2.2 以思维觉醒把握时代脉搏

近代以来,建筑师的自我身份认同经历了工匠(Artisan)、艺术家(Artist)、艺术建筑师、职业建筑师(Profession)的下沉式蜕变[4]。按图索骥即称设计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以谋划人居环境为己任,实现从“工—匠—师”的身份认同转变,是“情理之变”提出的必然要求。应急医疗建筑是守护病患的“生命之舱”,建筑学在人居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5]。秉持社会责任感组织全专业展开“抗疫协同作战”,建筑师责无旁贷[6]。

2022年3月22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各省保证域内至少有2-3家方舱医院作为战略资源储备[7]。浙江省积极响应“疫情动员令”,拟将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白马湖会展中心进行改造。原项目分AB两馆,可用建筑面积共计约60,000m2,可在较高隔离标准要求下容纳超3000个床位(图3)。本设计高度重视追求“社会效益—技术感动—隔离体验”三角关系的最优化与最平衡,广泛学习既有的相关准则规范,积极主导并参与呼吸类传染病应急医院、装配式传染病应急医院、医院烈性传染病区、方舱式集中收治临时医院等抗疫建筑空间的规范编制,并在实践中积极贯彻落实。

图3 白马湖会展中心场地总平

3 平衡之法,情理合宜

3.1 细节以合理为基础

近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性展开为金字塔状的5个维度。基于此,在提供扎实稳定的“塔底空间”的基础上,尽量追求丰富而个性化的“塔顶空间”应当成为设计者的普遍共识,以建筑空间的安全可靠与人文关怀提供充足安全感应当成为设计师的“战疫”目标(图4)。

图4 马斯洛需求与方舱医院语境下的需求转译

设计将可靠的隔离环境视作应急医疗建筑的“理之所至”,力求以此提高运行效率、降低邻避效应。本设计严格遵守“三区两通道”“医患分区”等设计规范,在B馆一层西侧集中设置清洁区与物资保障区,东侧集中设置患者入口与检查区,污物转运流线充分利用现状货梯,保证病人按症分流、医护高效便捷、洁污分区合理(图5)。

图5 白马湖方舱医院改造项目底层平面分区与动线设计分析

本设计以人居环境为导向,以多部门协同为平台,携手保障隔离安全。改造过程采用局部增设设备或调整工况、增设变频控制、加装高效过滤器等手段满足隔离区域负压环境与通风需求,并通过电路改造增新、引入应急移动柴油发电车等手段保障电力安全;为防止病毒通过水网外逸,本设计针对污染区的污废水和冷凝水采用了封闭处理、洁污隔离、独立收集的处理思路,增设通气管、接触消毒池、雨水弃流池并配备消毒与在线监测设备(图6)。

图6 为满足隔离安全的建筑更新a-空调设备加建b-室外蓄污设施加建c-增设的排风管

3.2 细节以共情为追求

应急医疗建筑具有“轻治疗重护理”的特点,较高的收治密度导致不良情绪传播之祸患不啻病毒传染[8]。心态不安的人们大多无暇以更高维度的视野关注空间的文化内核,而是收缩到以自我隔离体验为唯一标准,浸入式地评价一切可感知细节。“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2),应急医疗建筑更要以“合情合理”的设计细节为媒介展现设计师的人情温度,将抽象而“不合情理”的物化空间转化为具象而“通情达理”的人性空间[9]。

本设计将人文关怀视作应急医疗建筑的“情之所向”,致力于全专业协同的人性化(图7)。结合建筑体块设置齐备隔离单元、护理单元、医务休息、如厕盥洗、污废暂存、公共活动等必要功能空间的功能组团以提炼并浓缩“隔离朋友圈”,并采用高标准的2m×3m的独立舱体布置隔离单元,以鲜亮明快的白色隔断和蓝色窗帘进行分隔以降低病患燥郁感、提高区域归属感;设计深刻回应了舆论反响强烈的供水需求与环境卫生问题,在扩容改建原有卫生间的基础上,按男性20人/蹲位、女性10人/蹲位的数量标准增设了室外临时厕所,并增设了热水器、淋浴器与洗衣机。

图7 全专业协同的人性化努力a-分区组织的隔离舱位b-单体舱位内部布置c-增设的户外临时厕所d-增设的淋浴设施e-增设的给水设施f-增设的洗衣机

本设计积极拥抱智能化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优化隔离体验(图8)。引入“机器人团队”承担部分送餐、清扫、消毒的工作,并为其在护士台、电梯厅设置了集中充电区域;配电采取“舱位独立用电,护士台集中管理”的思路,以组团为单位统筹兼顾患者的不同生活习惯;舱内保证5G与WiFi信号全域覆盖,并独立设置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报警按钮,配备了公共区域无死角的监控和门禁设施以满足安全与隐私需求。

图8 智能化助力人性化体验a-服务机器人b-清扫机器人c-消毒机器人d-监控中心内景

4 平衡之器,务实求真

4.1 实事求是:拒绝设计迁移

纵有情理之变,万变不离其宗。医疗服务与建筑设计具有内在同一性,二者同为人理解人、人帮助人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同“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10]。然而,应急医疗建筑设计应尊重建筑的条件性与具体性,摒弃傲慢独断和虚与委蛇,在更深远的时空视阈之中“遍寻他山之石”(表1,图9)。

表1 方舱医院原型的变迁沿革,引自参考文献[11-12]

图9 原型追溯与多项比选a-南丁格尔护理单元:圣托马斯医院内景,引自参考文献[14]

b-南丁格尔护理单元:圣托马斯医院平面,引自参考文献[15]

通过原型分析与多项比选不难发现:一方面,人性存在于对时代精神(Zeitgeist)的理解与回应之中。凡历史长河中可堪断代的重大医疗建筑成就,虽外在表现为治愈之术的艰难求索与突破,实质内核无不是对人性化的重新理解与阐释;另一方面,当代各国应急医疗建筑发展殊途同归,展现出的正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与科学理性的方法论,是后工业时代“技术为人”的时代精神。本案全面总结了疫情初期“武汉阻击战”与“上海歼灭战”的方舱医院在地点、床位数、建设与运营周期等方面的基础信息,深入研究了美国“安慰号”医疗船、新西兰“房车隔离点”等其他国家收治隔离空间的积极探索4)。在方案设计、指导施工、材料使用、设备增设等方面借鉴优秀建设管理经验、总结运行维护低效、资源调度失灵等不足[16]。

4.2 因地制宜:直面疫情反复

疫情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疫情与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相同,根植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其存在具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其形式具有规模与周期不确定的偶然性。在狭隘的个人视角中,疫情是一人一时可以躲过的黑天鹅事件;在辩证的历史视角中,疫情则是人类长期必然遭遇的灰犀牛事件[17]。

应急医疗建筑是疫情来袭时的“战略纵深”。判断建筑生命周期是否结束的标志,既非其实体的去留,也非其风评的优劣,而是取决于其是否被时代接纳并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无可逃避的疫情,应急医疗建筑与人防工程、建筑避难层性质相同,本质都是将建筑空间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储备与管理,能够在非常时期兜底医疗资源不被击穿,是填补了现有医疗建筑无力应对大规模感染的空白的新生事物。

设计将方舱医院的“平战结合”与可持续性作为重要考量。出于对降本增效的考虑,在结构补强、正负压控制、水安全管理、消防保障等改造课题中,本设计充分保护并利用原有建筑结构、通风空调系统、消防排烟系统、上下水管网,差额部分因地制宜,统筹布置可回收设备措施加以补足。

设计致力于通过模块化、装配式等技术运用和发展空间预留的设计理念,统筹近期应急与远期战备的双重需求。本案加建的卫生通过区采用UAD技术专利定制集装箱式防护舱,满足“一脱、二脱、缓冲、淋浴”等功能需求与通风安全需求,可在48h内迅速完成“平战转换”;建造过程的设计单元主体大量采用装配式建材,特殊功能区域和连接部位采用了轻质板材现场拼接以满足快速建造要求(图10)。

图10 卫生通过区新建工程a-卫生通过区设备b-卫生通过区内景c-卫生通过区设计与动线分析

5 结语

“情理矛盾”是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二者以人性作为动态平衡的回归线。傲慢、迂腐、独断必然不合情理,讲理、求变、共生方能通情达理;只有秉持情理合一的价值观,方能在理论探索中把握对时空背景、主体需求的感性理解,在设计实践中获得对场地条件、功能需求、材料结构的理性认知。

尊重“情理之辨”、适应“情理之变”,方能重新达到“情理合一”之境界。在平衡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中,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坚持以人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恪守人本为先、把握时代精神——当情理关系重新平衡于人性的支点,建筑创作方能回归本心,行稳致远。□

注释

1) 此处化用美国第16任总统A·林肯对美国政府性质的描述,原文为“民有、民治、民享”(of peaple, by people, for people)。

2) 英文成语,写作Devil in the details.或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在1969年被纽约时报引用,作为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讣告中的生平概括。

3) 国内对于方舱医院的翻译方式仍无官方定论,此处译法引自参考文献[13]。

4) “安慰号”医疗船(U.S.N.S.Comfort)是美国2020年4月为缓解常规医疗资源压力而专门收治非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应急医疗措施,但因管理漏洞未能发挥预期效果;新西兰“房车隔离点”是新西兰因隔离用房不足于2020年3月为归国公民隔离观察而设置的集中隔离点,位于奥克兰和基督城。

猜你喜欢
情理方舱建筑设计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建筑设计的困惑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一种整体式垂直扩展方舱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