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8-21 08:38丹,姜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5期
关键词:桥梁工程校企岗位

李 丹,姜 婷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速,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改变,交通基础设施也逐步向施工过程工业化方向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下新的要求。2017 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2018 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实施,将进一步促成产业和教育融合发展格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也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规划了未来[2]。由此可见,产教深度融合政策背景下,校企共育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主要突破口。在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有些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需求结构产生一定的偏离[3],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衔接不够紧密,实践教学难于执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难以匹配企业具体岗位要求等方面,导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

1.1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经过调研,目前交通建设行业现场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多为初、中级,占总人数的80%以上,而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不到15%,这说明我国交通土建行业的发展急需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年富力强、职业素养高而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没有基于行业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等实施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注重一般技术工作岗位能力,亟需从一般技术工人向高端技术工人、管理型人才转变,加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以及实践技能等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岗位能力,避免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目标之间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重叠的问题。

1.2 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而交通土建行业发展迅猛,新材料、新理念、新工艺、新软件更新速度极快,而专业教材内容陈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更新缓慢,师资培养也难以跟上,没能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来,导致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滞后,不能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撑。

1.3 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衔接不够紧密, 实践教学难操作

道路、桥梁项目工程本身具有周期长、工艺复杂、施工现场条件艰苦等特点,学校很难自己创办真实环境来进行生产过程的实践训练,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又受时间、资源、安全等限制因素制约,目前大部分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是按照课程顺序、学时等将课程进行叠加,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难以做到全方位、系统化的课程结构搭设,往往也会忽略和学生对将来的目标联系的紧密性,教学内容应用性、实施评价整体性等特点,缺少针对施工技术和管理类的实践项目,更没有全生命周期项目案例的实训,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偏离岗位需求,导致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很难与实践项目精准对接。

1.4 人才培养标准难以匹配企业具体岗位要求

现阶段,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仍受传统教学形态影响,课程标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在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这一方面考虑不充分,描述不详细。导致人才培养标准重与企业岗位实践相脱节,形成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脱离,即使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标准修完学业,也无法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企业需按照岗位要求对人才进行全面培训[4]。

2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2.1 校企共育,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广东省交通集团、广东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路桥建设集团等十多家龙头企业展开岗位需求调研,分析表明:本专业人才培养面向主要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养护维修单位、经营管理单位、试验检测类,各类企业人才需求比例调查如图1 所示。各岗位分析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分析

图1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就业岗位比例分布

因此,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校企双方共同科学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交通基础设施中的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产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市政施工技术、擅长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够从事道路与桥梁建设行业、市政工程企事业单位的施工、造价、监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双元”育人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保障“三全育人”理念(图2)能够有效的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自立自强、爱岗敬业,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培养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

图2 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双元”育人模式。发挥省示范性职教集团“广州城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坚持“资源融合、同步发展”建设原则,聚焦交通土建行业转型升级,依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产业学院,将企业资本、企业文化、企业生产实践、工匠精神、职业证书与学校资源、校园文化、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素养、学历证书相融合,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专职员工双导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实现“双元”育人,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2.3 结合“岗课赛证”重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融合

为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并以岗位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等一系列工作,依据“实践专家座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实施方案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的路径,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及岗位职业能力,结合路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以道路建设项目为载体,实施“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化设计,以岗位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结合岗位技能标准、考取专业技能证书、“1+X”证书考核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技术要求,研究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考证标准、竞赛规程的对应性,解构技能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实施如图4 所示。

图4 “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实施

2.4 校企共建虚实一体、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与广东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产业学院,基于“智能建造+绿色施工”技术,建成智慧道桥仿真实训室,实现虚实结合、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合作共赢,提高教学效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沉浸式教学新范式。通过人工(AI)智能与智能建筑(IB)结合,智能集成建筑全系统,建成集“校内实践教学、技术研究、技能培训、真实生产、职业认证”五位一体实训中心,中心具体功能如图5 所示,实现专业共享、院校共享、校企融通,具有开放性、先进性。依托各实训中心,开展实践教学、技能竞赛、创业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基地的训练、培训,可获得国家技能等级证书,从而提升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使其能够和实际工程应用同步并满足需求,人才培养更能满足行业发展新态势,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做贡献[5]。

图5 虚实一体智能建造中心功能

3 结语

交通土建行业发展潜力大,人才需求量大、缺口大,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本身涉及领域较广、自身特色鲜明,长远来看,落实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共育成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充分必要的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认真落实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进行利益互补、资源共享,坚持产业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企业,从而为社会输送真正适应当下行业企业需求且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桥梁工程校企岗位
工程造价控制中竣工结算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桥梁工程设计在BIM技术中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MicroStation的桥梁工程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