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菲 盛盼盼 韩星
摘 要:大学生群体的压力越来越受到教育各界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的压力来源及影响因素;压力的心理测量方法;提出压力应对的有效方式,旨在探索出有效应对压力的方式,为缓解大学生压力、培养健康人格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应对;心理韧性;健康促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45
0 引言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疫情伤害的不确定性、更加严格的校园管理措施、线上线下课程学习的困扰等。再加上全球经济环境的冲击,他们的人际、学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内卷”“躺平”“佛系”等心态此起彼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他们正视现实,调整情绪,掌握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内容。
压力(Stress)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被用来指代困境、穷困、苦痛或逆境;汉斯·赛里(Hans Selye)认为压力是对任何形式的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即“一般性适应综合征”,1956年他将研究成果著成《生活的压力》一书,使压力的概念流行起来;哈佛大学心身医学教授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认为压力是一种对我们的生理和/或心理健康存在威胁的感觉,是一种我们认为无法应对这种威胁的信念;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S.Lazarus)认为压力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我们认知过程的产物。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压力主要是生活、学习的重压产生的身心不良反应,如逃避、拖拉、焦虑、适应不良等。
大学生压力的测量,目前主要是通过问卷法来测量大学生压力。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是由徐长江教授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该量表分为两部分47个条目,采用Likert5等级评分法。第一部分包括学习、社交、生活、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四个维度,用来测量压力来源;第二部分1个条目,测量个体的总体压力感状况。得分越高,压力越大。也有研究采用我国学者Li等人(2010)修订的《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来评估大学生的压力水平。该量表共16个条目,分为家庭、学校、人际及个人维度。采用6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性压力事件越多压力越大。杨冠军(2011)编制的大学生压力调查问卷,共58道题目,分为学习、专业发展、身心、人际、情感、经济、环境、家庭、自我认知压力九个维度。
综上所述,目前有多种压力测量工具,可根据研究群体和内容择优使用,也可在原有量表基础上修订,开展预测验分析量表的信效度后使用。
1 大学生压力源及影响因素
1.1 大学生压力源
压力源又被称为紧张源或刺激源。压力的认知模型认为,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个体对压力情境的认知。布朗斯坦将常见的压力源分为四类:躯体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和心理性压力源。
张磊等人(2006)把大学生压力源分为:学业、个人日常、经济、前途、人际关系等五个因素。赵冬梅、苟增强(2010)认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是大学期间盲目寻找爱情、自我角色模糊、个人经济及学习压力等;杨冠军(2011)研究发现学习压力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自我认知、专业发展及家庭压力是大学生面临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压力来源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经济、就业等问题上,也有学者对大学生的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是从性别、地域、专业这几个方面探究不同类别大学生压力的差异性。
本研究发现,大一学生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大二学生主要是学习和人际交往问题;大三学生主要是恋爱问题、人际问题和未来职业规划;大四学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继续深造或踏入工作岗位,面临的主要是求职压力,兼有理想与现实不匹配带来的焦虑、恐惧感。
1.2 大学生压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发现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主要包括个人烦恼、学习烦扰、消极生活事件和社会环境压力等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
1.2.1 大学生压力来源的内在因素
压力源的内在因素包括自我高期待、人格、盲目比较、压力管理水平等。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但实践能力弱;情感丰富但易冲动;好奇心强、勇于挑战但抗挫折能力较差,自我期望过高较少考虑现实情况。当现实不符合自身的期望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压力。Lazarus&Folkman认为压力是刺激-反应的交互作用,带有明显的主观性,个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压力事件的大小以及调节的程度。
大学生压力管理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王欣麗、时堪(2007)提出压力管理就是将人的压力程度调到合适的程度,并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同时避免过度压力导致的心理与身体伤害的过程;陈洁瑜等人(2018)发现差的管理水平发生亚健康的危险性高达30倍(OR=29.565,95% CI:14.868~58.793)。由此可见,不良的压力管理会影响压力水平,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1.2.2 大学生压力来源的外在因素
压力源的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变化、人际冲突、情感挫折、就业及发展等。
由于疫情引发的大学生环境适应困难,“线下—线上”课程的相互转换、对学生实习带来的阻挠,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未知的恐惧,对社交需求的未满足等,使得大学生压力倍增。
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见长,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影响、新冠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冲击等,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大。2022年事业编、公务员公开招聘考试报录比高达300∶1,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2 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
压力应对(Stress Coping)是通过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来管理特定的外部和/或内部需求,这些需求被评估为重负或超过个体的资源。压力应对会随着人与环境关系状态的转变而变化,但个体会更加依赖某一种应对方式,如防御策略或问题解决策略。杨冠军(2011)提出应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压力、感知压力、了解压力的两重性,认识到适当的压力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了解压力源产生的影响会随着时间、地点、面向对象的不同,带来不同的压力反应。以往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压力应对是成熟型的,但是仍不可忽视少数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从众,想要躺平;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压力认知偏差;高校心理从业者或辅导员缺乏压力管理相关知识,无法给大学生提供专业压力管理指导。
2.1 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压力内容授课比例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有显著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压力管理能力的提升。刘凌晨(2022)对400名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后测,发现授课后大学生提升了使用解决问题、合理化的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显著减少使用幻想、躲避等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压力的正确认知、改善应对压力的方式,从而更成熟更积极。
综上,本研究提出,高校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全覆盖在校时段,针对大学四年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困扰进行科普,加大大学生学习与时间管理、压力与应对(具体可包括察觉压力练习、学会评估伤害、威胁和挑战、掌握个性化的释放压力清单等)、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等的授课比例。
2.2 发挥压力管理团体辅导作用
已有多个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是压力应对的一种有效方式。陶曼、胡文静(2018)对56名大学生进行6周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心理压力逐步变小,伴随出现的焦虑、抑郁症状也明显减轻。魏鹏程(2013)筛选出16名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团体辅导,使用《心理压力状况量表》对前后测结果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习、社交、生活以及自我发展与择业四个压力源上有明显干预作用,其中总体压力感后测结果比前测结果明显降低,学生的压力状况以及应对方式都较之辅导前有显著性的改善。
综上,本研究认为,开展压力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和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内容应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尤其在压力事件相对集中或压力加大(如新生入学时期、重要考试节点、奖学金评选前后)的时期,实现压力测评全覆盖,并根据测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重点围绕认识压力源、分析压力、重新构建最近的压力性遭遇,并描述参与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压力管理习惯,有效的应对来自学习、生活、人际、求职等方面的压力。
2.3 普及应用SMART-C压力管理方案
赫伯特本森教授研制的压力管理心身增弹训练方案(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y Training Program,SMART)旨在提高人们压力应对能力,调节情绪,增加心身弹性,保持心身健康。王芳将SMART方案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SMART-C压力管理系列方案。包括觉察压力、认知提升、释放情绪、唤醒激情、关注当下以及整合工作生活等6个模块,从日常练习、放松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RR)训练和迷你RR训练三方面,围绕“压力下发生了什么”“压力来了怎么办”两大议题,改变对压力的认知,提供科学减压方法。大学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关练习,提高心理弹性。
2.4 普及积极心理学,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
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认知具有扩建功能,能够缓解消极情绪带来的压力,提高心理韧性,促进身心健康;积极情绪还可以扩建心理资源,在高压力任务下具有更好心理弹性的个体可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具有较高积极情绪的个体遇到困难和挫折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有效抵御压力。
综上,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可提高他们压力应对水平。高校应积极创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特质的环境和条件,打造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心理健康教师从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理念着手,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及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心理韧性的实践操作;大学生要在学习实践中充分挖掘内在潜能,主动构建积极乐观、自信自强、坚韧不拔的积极品质。
2.5 正念
正念(mindfulness)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专注,有目的地在当下,且不做任何判断。是一种与我们的思考方式及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相关联的艺术,体现了我们的心理自控能力。正念训練我们学会观察当下的想法,对其关注和分类,然后打消这些想法。正念在减轻压力方面具有积极效果得到了众多研究的证实。因此,可以采取正念干预的方式,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
3 总结
本研究通过压力的概述,阐明了大学生压力的来源及不同阶段大学生面对压力的不同特点,最后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应对方式,对缓解大学生压力、丰富压力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应让大学生认识到压力的双重性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理性看待和感知压力,改变对压力的认知,认识到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提高自身心理弹性与韧性,积极寻求积极资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其次,现有文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压力团辅活动对缓解压力效果显著。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压力管理的授课比例,适时、及时开展压力管理团体辅导;也可通过压力调适讲座、情绪管理、抗挫折训练、正念干预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资源的使用,形成合力共筑学生心理安全。
最后,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规律锻炼形成强健的体魄;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搜寻信息、分析情境、权衡行动方案、实施行动计划的能力,培养他们抗挫折能力,提高心理韧性;依托朋辈交流增强人际交往,积极去构建自身心理支持系统;养成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本领。
参考文献
[1]Richard S.Lazarus,Susan Folkman.压力:评价与应对[M].曲晓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沈德立.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王芳.当压力来敲门:哈佛大学SMART压力管理本土化指导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20.
[4]L i D,Wei Z,Xian L,et al.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by adolescent females and males: 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5):11991207.
[5]张丹,胡雪庆,刘勤学,等.大学生压力和睡眠质量:反刍思维和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21,44(1).
[6]陈洁瑜,安启元,陈泽伟,等.大学生压力管理与亚健康状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7).
[7]王欣丽,时勘.压力管理的心理学解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5).
[8]魏鹏程.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
[9]陶漫,胡文靖.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压力管理中的效果评价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3).
[10]杨冠军.论大学生压力源调查及压力管理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01):143145.
[11]张磊,殷恒婵,吴晓路,等.大学生压力源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
[12]赵冬梅,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及管理策略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