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娟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在情感认同、目标要求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但当前国内高校在二者的融合实践中依然存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创新、实践载体开发不足、数字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应畅通理论教育渠道、筑牢实践活动基地、引入新兴信息技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融合渗透,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提质增效带动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输送。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45
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高尚精神与党性观念,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着重强调,要引导全党共同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奋进精神与迈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国内教育主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不断开发、探索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应用路径,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高质量、长时效发展。
1 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之间的耦合性
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在情感、目标与价值方面均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互助共进的关系。红色文化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理论素材与实践资源,而党史学习教育能够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再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渠道。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和党史学习教育均可以涵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推进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的实现。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其融入党史教育中能够破除理论讲授的单调性,以红色故事、人物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前辈的爱国情操与高尚品格,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温度,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此外,红色文化资源还能够为青少年学子指明人生目标与努力方向,帮助他们激发自身学习潜力,引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共同理想而奋斗。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同党史学习教育均能够带领学生“正本清源”,坚定对红色历史真相的信任态度,从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红色文化相关人物、事迹中蕴藏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契合于党史教育的政治底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坚决抵御错误意识形态的侵袭。从外部视角来看,红色文化能够激励学生坚守“四个自信”,引领学生提升政治站位,这不仅能够提升党史知识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程度,还是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政治目标的有效路径。
最后,红色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党史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学史让学生明白事理、增加智慧、加强德行、提升政治忠诚度,而红色文化资源所具备的“三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与智识,使其更加坚定自身政治信仰。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革命前辈的历史使命,记录了革命英烈的奉献精神,其内在的红色文化基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让学生坚定复兴中华、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决心。
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陈旧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学校均没有建立起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党史教学体系,党史教育一般依托“马原”“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展开。但这类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耦合不深,其中所蕴含的党史教育要素也不够丰富。不少院校虽有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停留在了理论讲解、故事赏析阶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党史教育内容的说服力薄弱,学生也只能机械地接受相关知识,很难对党史学习产生由衷兴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党史教学脱离了“红色教材”,没有将红色文物、文化纳入教学体系中,导致教学活动丧失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动力,难以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学习积极性。
2.2 紅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载体开发不足
不同于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灵活性、具象性,开展实践党史学习活动是带领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汲取红色力量的有效方式。但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不少院校仅重视课本内容的呈现,没有为学生打造出优良的党史学习实践活动场域,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浅尝辄止,难以理解红色精神内核。大部分院校未能合理规划、整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学生也很难在参观、学习、调研等实践活动中体会红色文化魅力。有些学校虽然组织学生进行红色实践活动,但由于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与连续性,学生难以建立起对红色名人、红色地点、红色事迹的立体认知,红色文化所在地的教育优势难以得到彰显。此外,教师能力、资金投入、地理空间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院校开展指向红色文化体验的党史学习教育进程。由于教育主体间难以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达成统一认知,受各方共同认可的活动方案与评价标准迟迟未能面世。
2.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数字化程度不高
当前,国内大部分院校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对新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一方面,教师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理念与技能不强,不能利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相交融的学习情境。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带领学生认知红色文化与党史知识,但脱离了生动情境,教学活动会愈渐扁平化,难以激发学生对党史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化工具重构红色文化资源时,陷入了“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漩涡中。不少教师仅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简单的数字化转化,对于隐藏在故事深处的时代、人物、内涵等背景知识往往一带而过,未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显然降低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学生群体的传播效力。
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3.1 畅通理论教育渠道,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双重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想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就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整合教育内容,打造出富有感染力与多样性的党史学习课堂。
首先,教育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党史学习教育目标,围绕学生的实际情感需求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接洽点,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入本、入课、入脑”。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开设“中国梦”专题教育,引领学生认识到国家的整体发展目标与个人人生理念的深层契合,让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树立起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与自信力。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理论课教学中,可以开设“红色共和国”专题教育,加深学生对党的革命历程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的一大因素,因此要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交互式、体验式、访谈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关注点整合起来,据此设计红色文化讨论专题。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的形式将各类富有争议的观点呈现给学生,在互动点评、互相说服的教育模式中引领学生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2 筑牢实践活动阵地,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
实践活动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主要场域。在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进程中,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迁移到实践应用中,在日常生活中表达、传递红色情感,做到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加强校园红色育人氛围。围绕红色文化组织红色专题讲座、红色校园社团活动,红色历史舞台剧、红色知识竞赛等具有思辨性、时代性与趣味性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此外,还要抓住富有仪式感的时间节点对学生展开红色文化浸润,如在举行升旗仪式、入党宣誓、校庆典礼的时候,由校领导宣读、讲授红色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情感归属感。
其次,必须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红色文化传播做好物质保障。一是建设校史馆,向学生展示高校的办学历程以及蕴藏在其中的红色教育元素。还要挖掘本地、本校的英雄人物与事迹并将其加入校史馆中,让学生在参馆的过程中感受到革命前辈的正向激励。二是完善学校的装饰装修设计,在校园空间中融入多样化红色育人要素,比如在校园广场设立红色名人雕像;在黑板报加入红色文化内容、在学校墙面刻印革命时期名言警句标语等,让学生时时感党情、处处学党史。
最后,要合理规划、整合地方及其周边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零散的空间分布
特点,学校在依托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应当克服地域限制,从人物类和纪事类两类红色文化资源着手,发挥出地域的资源集群优势。比如,陕川渝可以加强合作,将王家烈公馆、遵义毛泽东居住地、井冈山革命老区等地整合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学生在旅游的过程中参加“访故居”“追忆革命岁月”等红色活动,让党史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鲜活,提升学生对党史实践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
3.3 引入新兴信息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型
当代的学生大都是90后、00后,他们对新兴信息技术设备的接触与使用非常频繁。党史学习教育应当把握住学生的这一时代特征,将网络、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秉持“内容为王”的教学设计理念,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向着数字化转型,打造出以红色文化为价值引领的新式课堂。
VR、AR、全息影像、裸眼3D等技术能够帮助党史学习教育课堂重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新兴信息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拟真性呈现出更为生动的革命故事、战争情境、英雄事迹,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比如,在讲授“工业发展史”时,可以借助VR技术打造虚拟现实场景,将学生的感官“传送”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让学生在对真实情境的观看中感受到中国工业所历经的风雨征程,认识到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讲授“长征精神”时,可以使用全息影像、裸眼3D等技术还原长征时红军所面临的自然气候与空间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风雪的寒冷、路途的艰险、物资的贫瘠,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前辈的英勇精神。此外,还可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入网络媒体,增设翻转课堂、校园互动网站、微信讨论群等教学形式,将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和学生的志趣爱好牢牢结合在一起,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式形塑学生的党史观。
4 结语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创新课堂形式、打造实践场地、搭建新兴信息技术平台等方式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优势、传播优势与政治优势有助于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直接教育与隐性教育、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辩证统一。在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进程中,教育主體要坚持不懈地探究红色文化、党史育人、党性教育、思政理论课之间的价值耦合点,以红色文化浸润学生的党史学习全过程,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浩,杨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探究——以江苏红色名人资源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0):7073.
[2]肖燕飞.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运用于党史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8789.
[3]孙凌云.红色音乐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6):8990.
[4]兰仙平,席步鑫,张征华,等.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