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珂
摘 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出于自我特质,遵循社会需求,转变自身去适应环境。人格化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角色在新时代的结构适应性过程,人格力量是其赢得民心的重要抓手。这一适应过程是基于党自身的建设、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建设以及党与世界的关系建设三个角色框架完成的,内涵建构扶正祛邪的党的“本我”肌体,民心相向的党的“自我”根基,以及命运共同体的党的“超我”肢体。其中,党的自身建设是基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核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标。借以构建党管干部的领导机制,对公权力的德法兼治,打造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关键词:人格化;先进性;民心政治;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6.004
在马克思看来,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体”,而被认为有着理想社会目标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则是具有人格的“人格个体”。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所做一切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独特优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政治属性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显示出异于其他政党的“个性”。基于此,探索新时代党的建设问题为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实现提供坚强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鲜活的现实意义。
1 人格化党建概念的提出
“党的建设”一词早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被毛泽东指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由此形成了以思想建党为首要,组织建党为堡垒,作风建党为表现形式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党建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在原有基础上加以补充,着眼于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更加强调依靠制度法规完善党的建设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等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它是引领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这一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这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领导核心的内在禀赋和客观要求。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总括以上内容,都是出于政策性的解读,展拓了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时态演进形态和话语体系。
在学理层面,中国共产党具有别于其他政党为“使命型”政党特质在于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党性人(组织)的有机结合。掌握公权力的政党组织在整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建设过程中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体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于一体的最大能动性,在防范人性自私所引发的权力恶的同时又能激发人性隐藏的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美好品质。从发展目标来看,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可称之为“使命—责任型政党”。有别于西方政党使命与利益恶斗、资本博弈相勾连,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构建执政党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有机结合的政党组织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凝结了自我革命的批判意志、强国富民的运行导向、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执政以民主集中制为重要组成原则,致力于建立新型人民民主国家。换言之,实现民主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核心,而其领导是人民的“工具”,本质在于服务。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人”,在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全人类”。
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在于不仅具有引擎性质的政治领导力,以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先进思想为我国事业发展全局规划提供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还在于中国共产党“全国上下一盘棋”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从运作机制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发展型政党”。建党伊始,其秉承的责任使命已内化为“自我革命”的建设品格。随着时代格局变化,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中国共产党“强制地省察自己,方能‘安心立命”。从运作动力来看,又可称之为“自我革命型政党”。这种特质的政党组织建设符合无产阶级政权建设规律,也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恩格斯曾说:“人格化的逻各斯体现为一定的人物。”
也就是说,人格化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体现在领导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角色在新时代的结构适应性过程。概而言之,在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出于自我特质,遵循社会需求,转变自身去适应环境。这一适应过程是基于党自身的建设、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建设以及党与世界的关系建设三个角色框架完成的。
2 人格化党建的历史使命战略内涵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这个“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歷史交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以完善自身政治优势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对下一步国家治理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组织路线、制度支撑以及推动方式做出了有序的安排和部署。在应对社会危情中日益加强自我特质的强化,建构扶正祛邪的党的“本我”肌体,民心相向的党的“自我”根基,以及命运共同体的党的“超我”肢体。
人格化的中国共产党在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把党的自身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引领历史使命实现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发挥着旗帜的作用;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看作核心,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落脚点,在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同时加强党的先进性、廉洁性和纯洁性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标,是内化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最高目标,是对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超越。三者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战略内涵。
2.1 中国共产党“本我”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不同于西方政党“美化至上”的虚假标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特质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内显动力。在践行政治责任和承担历史使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刀刃内向的自我建设,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本质就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首先,做好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全党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是新形势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坚定的烙印在共产党人的内心和行动上,以“担使命、守初心”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激发共产党人细胞潜能,增强共产党肌体免疫力,进而提高组织感召力和价值凝聚力,这种思想在引导国家机器发挥作用时,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其稳定性在于共产党应对困境“刮骨疗毒”“激浊扬清”的勇气和信仰,变化性在于领导国家建设中不断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思想的发展,这构成了我党建设的长期特征。
其次,做好组织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机制,也是新形势下落实建设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轴原则,以基层组织为落实单位,通过部门机构间的配合协调机制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从内外向度看,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内体现在纪律的严明与内聚力的增强,对外体现在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执政能力。近年来,党的组织效果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凸显和提高。
2.2 中国共产党“自我”民心政治建设
政党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有着一般政党的纲领和目标,但“自我”又强调了独立于其他政党的特殊性质,有着自身的价值规范和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于坚持人民至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过程中适应性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以,讲政治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过硬的执政能力强化民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即在新时代历史定位下,基于民主和法治原则,最大限度整合民意,有效激发内在禀赋,完善自身业务能力,为人民提供幸福感和安全观。
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增强了党的执政背景理念和行动自觉。党的执政理念根本上决定了党的行为范式与执政绩效,解决了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以及“怎样执政”的问题,是一切行动的向导。在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执政理念由革命时期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到当前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执政理念,本质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同时,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建设是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有机构成要素,制度落实是党执政活动实践的基础。
2.3 中国共产党“超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层面的核心愿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使命国际社会化的结果。复兴不是称霸,而是己欲立而立人。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不断经历着战败、割地、赔款,中国深感强权之可恶,和平之珍贵。因此,发展起来的中国不会为了称霸世界而陷入到“零和博弈”的怪圈,中国将一直致力于并将永远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同于西方所构建的“小圈子式”的伪多边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倾听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促发展的共同诉求。
为世界谋大同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内在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的价值践履。从历史视角看,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导向的最大共同点,中国“并联式”的发展为后发国家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在西方模式弊端日益显露以及世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外溢的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世界发展性问题提出了中国答案。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环境,打破国家间的“价值壁垒”和“划边思维”,谋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寻求国家利益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下解决世界性发展问题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与人类命运共同體所倡导的“满足各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念相契合,“人”指代的是全体国际公民,既包含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也包含资本主义国家公民,不具有排他性。
3 人格化党建的“三我”使命内涵实现机制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认为,本我是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生命力,自我是协调本我和现实环境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是内化社会及文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基于此,将人格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战略形态转化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需要对执政党构建党管干部的领导机制,对公权力的执行进行德法兼治,强化党的统一领导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科学合理的实现决策与执行的高效互动。
3.1 党管干部机制锻造价值动力
党管干部机制是加强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有机结合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根本保障。通过内部干部队伍整合,彰显信仰信心信念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锻造中国共产党的内在价值。
打造党管干部机制就是要“牢牢把握执政骨干录用和转换标准,将党管干部与党管人才有效结合,积极打通政党与社会的联结,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影响和挑战”。时代变迁的场域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适应性发展的挑战,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讲到:“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德才兼备”干部人才的选拔对于保持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党管干部机制就是要坚持民主的统一性,加强对党员干部监督和约束,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进而实现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深入群众运动,以自身行动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本质理念。实践证明,党管干部机制的完善与人民至上理念深入人心是相辅相成的,是人民民主得以实现的生动践履。党要管党,必须对全面从严管理进行監督,建立中央、地方和基层的三层监督机制,编织全方位、多主体、立体化的权力监督体系网,从主体上落实监督的非排他性,激活党组织的内在人格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2 德法兼治机制锤炼先进本色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这是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永久可以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发展的基本演绎。是以通过“以德建党”与“依规治党”、从德治与法治两个层面锤炼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以德建党”就是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解决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使命丧失的问题。道德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规定了基本准则。作为人格化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的行为具有道德合理性,服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基础。基于为人民服务的战略定位,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支点,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强化政治担当。
“依规治党”就是不断完善党内治理工作的法治化基础。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建设的基本方向,具体体现为强化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依规治党之“规”是党内法规的应有之义。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制约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使用,而党内专责监察机构维护法规的权威性,借以打造双向信任,高效互动,无限责任的使命型政党。是以加强对党治理的约束功能,以党内法规的惩戒机制作为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同时,强化对党治理的规范功能,健全管党治党的程序保障。
4 结语
基于人民当家作主理念的人格化党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领导机制。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相比“西方之乱”的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涤清正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本文从“人格化党建的提出”“人格化党建的历史使命战略内涵”“人格化党建的‘三我使命内涵实现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描述,阐释了人格化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内涵的解析。
参考文献
[1]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哲学研究,2012,(01):311+127.
[2]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J].求是,2021,(19).
[3]唐亚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与成功之道[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5):1022.
[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74.
[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8.
[6]刘红凛.党的组织力的内外向度与政治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4):162169.
[7]王懂棋.党管干部视角下的制度变迁[J].贵州社会科学,2020,(08):2531.
[8]沐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501/c6438732093663.html,2021050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3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