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慧
摘 要:廉洁文化历来被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党的意见》,更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基于此,本文就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渊源脉络、显著特征和时代意义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廉洁文化;渊源脉络;特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5.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可见,在未来,反腐败仍然是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渊源脉络、显著特征和时代意义加以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将廉洁文化贯穿于国家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更好地开辟廉洁文化新天地。
1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渊源脉络
1.1 古代中国廉洁文化的萌芽与形成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写道:“至清廉平。路遗不受,请谒不听,据法听讼,无有所阿。”“廉”字的本意是堂屋的侧边,即棱角,比喻人的品行端方,有气节。中国的廉政文化思想萌芽于上古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时期,其食物均分的思想观念就是廉政文化的前身。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的《周礼》将“廉”划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洁、廉辨,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吏考核标准。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廉被视为仅次于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检验官员的标准,秦律《法律问答》规定:“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唐律》规定:“诸监临之官,私役使所监临,及借奴婢、牛马驼骡驴、车船、碾、邸店之类,各计庸、赁,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宋刑统》承袭唐代的规定,将赃罪划分为六种:“赃罪正名,其数有六,为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并坐赃”;明太祖登基伊始便警示群臣:“夫廉公当官,犹行坦途,苟贪贿罹法,如入荆棘中,即出,无完肤”;清初《御制人臣儆心录》写道:“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中国的廉政文化从部落时期开始萌芽,在各朝代的更迭变换中逐渐形成完整体系。
1.2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将党内监督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些主张规定都包含了廉洁文化的内涵。1926年,基于安源煤矿的反腐倡廉实践斗争,我们党颁布了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27年,党的五大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1933年,毛泽东同志签发了建党以来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26号训令。1937年,《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中国共产黨第一次提出建立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预防敌人的糖衣炮弹,第一次向全党敲响反腐警钟。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无论是面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还是面对日本列强的入侵,始终没有放弃反腐败斗争,没有忘记廉洁的重要意义,廉洁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党内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不断完善。
1.3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反腐败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党中央发动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有效遏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蔓延势头的腐败现象。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批准通过,新中国第一个系统性反贪法律就此诞生。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仍然持续开展反腐败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猎狐”齐发力,将反腐败斗争就行到底。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对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察机关两章进行了必要充实。除了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持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家风家教融入廉洁文化建设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
2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显著特征
2.1 继承性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廉洁智慧。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容极其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引用了有关党风廉政的典故:“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等,充分体现了党廉洁文化建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此同时,廉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之所以能够成为盛世,都与其吏治严明的治理观念密不可分,相反,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衰世,“殷纣亡国”“隋炀帝暴政”“晚清政府奢靡亡国”之所以衰世亡国,与其吏治腐败,奢靡腐化的官场风气密切相关。
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中国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首先严明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把好政治红线,对于一些贪污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给予严肃处理;其次重视党员干部的个人品质修养,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风清气盛、清正廉洁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注重启蒙教育,注重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意义,提升国学在学生教育中的比重,使孩子从小形成“礼义廉耻”的国之四维理念。
2.2 开放性
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反腐倡廉等一系列工作有了新任务、新要求。面对新形势,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创新廉洁文化建设,用新的观点理念充实廉洁文化,用新的方法途径宣传廉洁文化,紧贴时代发展,紧贴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思想变化,统筹结合各个领域的新观点、新看法,将廉洁文化建设与本国发展特点及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廉洁文化发展路径,让廉洁文化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除了继承和发展本国的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对于国外先进的廉洁文化建设经验,我国也以开放的胸怀予以接纳借鉴。西方国家法治思想深厚,坚持以法治腐,非常重视法律的严谨性,同时重视政治制度的安排与设计,有完善严密的制度设计,这些优秀先进的观点做法都被我国所吸纳,并不断运用于我国的廉洁文化建设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廉洁文化,以扬弃的态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我国的廉洁文化建设日益发展,开拓创新。
2.3 实践性
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文化从不是纸上谈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将廉洁文化贯彻于各个领域的工作之中,实现了廉洁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面对贪污腐败案件,我党向来是严肃处理。在党的二十大记者招待会上,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委副主任肖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余人。党的十九大以来,8万多人向纪检监察部门主动投案,反腐败斗争取得巨大胜利,腐败蔓延势头得到坚决遏制。
反腐领域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廉洁文化活动也以各种形式开展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多次在讲话中提到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各地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号召下,纷纷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开展各类警示教育大会,观看警示教育片,用案例突出廉洁的重要性;在领导干部培训课程中加入廉洁教育的相关课程,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拓宽廉洁文化作品的传播途径,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将廉洁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廉洁文化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等。反腐败斗争的有效开展和廉洁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廉洁文化逐渐走进百姓生活,其实践性日益突出。
3 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时代意义
3.1 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廉洁的官员作风、清正的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人民的幸福感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腐败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威信,降低领导干部的信念感、使命感,使其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逐渐丧失,“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观念逐渐淡薄。同时,腐败现象的存在也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损害,侵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仰度、信任度、信心度下降,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会违背我们党一直贯彻执行的“人民至上”的执政观念,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分裂。廉洁文化有助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观念,避免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培育廉洁为民的好干部。同时,廉洁文化有助于形成清正的社会风气,一个腐败的党和政府必定会使整个国家和社会乌烟瘴气,反之,廉洁的政府和正面的家风家教会使整个国家和社会气正风清。最后,廉洁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道德高尚,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官民关系和睦融洽,必然会造就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人民至上”的理念得以践行,因此,廉洁文化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表現。
3.2 是跳出“历史周期律”两个答案的思想指引
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培炎在“窑洞对”中形成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以来新的实践,又提出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两个答案均从时代出发,深化了我们党对封建政权难以摆脱历史周期律宿命的认识。“第一个答案”看到了缺少人民的监督,历史周期律的魔咒就难以摆脱;“第二个答案”认识到封建政权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封建王朝盛极而衰、农民起义军先胜后败,一个共同的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无论是从客观因素出发,还是从主观角度思考,两个答案中都蕴含廉洁文化思想,由廉洁文化所指引。无论是“让人民监督政府”,还是“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权力在一个有制约监督的环境下运行,净化政治生态,筑牢思想底线,规范权力运行,纠其出发点,则是避免贪污腐败及其他影响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事情发生,因此,两个答案均受到廉洁文化的影响,廉洁文化成为两个答案的重要思想指引。
3.3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廉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本色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廉洁文化是我国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古代开始流传至今,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如今,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一个称职的领导集体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古今中外,许多政权都因缺少廉洁而腐败,因腐败而最终走向灭亡;许多国家也因为缺少廉洁而社会风气败坏,最终走向衰败,因此,廉洁文化为社会稳定发展和良好运转提供了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展现出继承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在新时代,廉洁文化逐渐显现出其新的时代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反复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持续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将廉洁文化贯彻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淑贤,郭瑾.中国共产党廉洁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内容和显著特征[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2,(05):1012.
[2]宋重军.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内涵、特征及功能新探[J].大学教育,2020,(01):128130.
[3]唐贤秋.中国共产党廉洁政治百年探索:动力、历程与启示[J].唐都学刊,2021,37(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