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复是明代中期中原文坛的诗人,在文学、史学、方志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诗作随处着笔,题材广泛;描摹风物,寓情于景;模拟古作,化整为散;运用意象,清幽雅致;使事用典,自然贴切。汪元范称其诗:“古诗有河梁之遗响,下亦不失宝历流风,近体词以兴成,格由骨振,宁律不谐,不使句弱。”
一、赵彦复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赵彦复,字微生,杞县人(今河南开封),著有《梁园风雅》二十七卷。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兼九江关都督。赵彦复高风亮节,勤勉为民,以兴利除害为己责。因赈济灾民有功,民为其立祠树碑。《奖励知县赵彦复敕文》言:“山西平阳府曲沃知县赵彦复,才同游刃,器比连城,简自广轩,试以壮县,而清勤莅事,恺悌宜民……驷徵聿迩,为民之余绪,其竟成之,垂永赖于不忘也。”碑后附有县丞张启善撰写的赞词:“雍丘赵公,莅沃邑且三载矣。政成一方,化洽四境,啧啧口碑,盈道路间,治行称为第一。”
赵彦复善修志,万历三十六年调任曲沃,任满擢户部主事,曾篆修《山西沃史》二十六卷。赵彦复见嘉靖间知县刘鲁生篆修的《曲沃县志》二卷多缺漏,所以重修,分类编撰。增前志为二十六卷,分志、表、考、传四纲,列目若干,名之曰《沃史》。
《梁园风雅》是万历年间编撰的一部选录中州诗人诗作的地方性诗歌总集,共二十七卷。赵彦复选著,汪元范校,今存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宋荦刻本。其中收录了李梦阳、何大复、王廷相、孟洋、薛蕙、高叔嗣、刘绘、张九一、谢榛九家诗。赵彦复在卷一的序中提到了编撰缘由:“空同大复诸君子皆北产……已取诸君子诗读之,低徊二百余年,遂然心开纬真……寻欲并梓之成一国风。”李梦阳、何大复等都是中州诗人,只有谢榛是临清人,以游迹偶至,遂强为流寓。将其编选为一书,书名定为《梁园风雅》,以“梁园”代指当时的中州,可集中体现中州诗人的创作特色。
二、赵彦复诗歌艺术特色
《梁园风雅》是赵彦复创作倾向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等。题材众多,内容繁杂,有游览怀古、寄赠送别、咏物感述等主题,共90首。
(一)随处着笔,题材广泛
赵彦复诗歌具有题材广泛的特点,在他看来,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入诗。宴饮雅集写“高馆逢春数举觞,使君也自爱清狂”(《春夜同李太生饮贾贞复署中》);酬赠友人写“空怀明月酬知己,任是蛾眉不肯怜”(《寄晦伯》);别朋念友写“聚散会有时,云泥畴能测”(《平水别贾贞复明府》);行旅记游写“南山十里余,登涉恣幽赏”(《紫金山》);绘景咏物则写“登陟原平道,高原片月孤”(《原平道中》),“风搅庭梧一叶摧,天涯秋色强登台”(《秋日西园即事》)等;甚至还有记叙极具作者个人色彩的生活琐事的诗作,如“山亭足晚凉,偶憩为疎豁”(《寄又园亭子晚坐》),“短烛烧残腊,盘花试旅筵”(《辛亥除夕》)等;还有诸如《夏日》《拂衣行》《偶成》等难以归类的诗歌创作。从上述诗例看,赵彦复随处着笔,乘物起兴的取材特色鲜明。而赵彦复这一诗歌取材方式,决定了其选材具有平凡和琐细之特点。但是他的诗歌题材中缺乏对现实、民生的关注,更多的是个人情怀的真实袒露。
(二)描摹风物,寓情于景
胡应麟言:“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诗人在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对万物不只是停留在外在纯形式的描述和观赏上,还要从自然景物外在形式进入其内在意蕴和意趣的探究,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在赵彦复的写景诗中,诗人往往带着鲜明强烈的主观情感去亲近大自然,使山水草木都沾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同时,又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如《雨中望南山》:
积雨浸长薄,登楼兴不悭。雾窗春欲暝,风溆晚仍潺。城郭寒烟里,峰峦落照间。南山亦不远,何事罢跻攀。
这是诗人在雨中登楼之作,尽管被雨打湿了长衫,但是登楼的兴致依旧。蒙蒙烟雨笼罩着城郭,峰峦错落有致。南山其实不远,有什么能够阻挡自己去攀爬的脚步呢?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以景结情的目的。
再如《卜居泉上有感》:渚阴石浪静春芜,一苇横塘兴不孤。开径但饶修竹好,为溪得似浣花无。阁云远纳层层岫,苑柳平分面面湖。几载选山与击水,那堪肠断夕阳乌。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赵彦复集客于辉县百泉书院,作此诗。运用了“石”“浪”“苇”“塘”“修竹”“溪”等一系列意象,描写了泉上的环境清幽迷人,引起了诗人泛舟的兴趣,随后将其同“浣花溪”相比。亭阁周围围绕着层层云雾,园囿池旁茂柳的影子倒映在湖面上。尾句以“夕阳乌”自比,尽管名山、秀水再迷人,最令人思念的只有故乡,由此抒发思乡之情。再如《东乌岭》:云霞自茂盘,谷树纷相错。绝巘俯中条,别嶂入雷霍。一水跨石梁,林銮复回薄。烟岫昼氤氲,寒岩晚濩落。此行一何为,吾欲盟五岳。诗歌描绘了云霞翻腾、林深木茂的画面,一副辽阔、疏远的山川画卷徐徐展开,面对这壮丽的景象,诗人不禁要抒发一下内心的豪情,所以在詩的最后一句写道,“此行一何为,吾欲盟五岳”。纵观赵彦复的诗歌,其笔下有“景”,诗中有“情”。由于他的日常生活、游赏历程、诗歌创作都在山西,所以他诗中的景大多是对山西山川风物的描写,诗中的情自然也是他寓居山西的日常体悟。
(三)模拟古作,化整为散
有明一代,文坛的主要倾向是复古。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思潮占主导地位,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赵彦复深受复古运动的影响,在模拟古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谷林曲。绛雪苍苔道路余,跌宕春风芳草绿。芳草如烟璧如月,枉把杨枝绾离别。从题目便可知,其模仿了汉乐府《有所思》,首句“有所思,乃在谷林曲”与“有所思,乃在大海南”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赵诗后面的创作以七言为主。赵彦复模拟古作时,运用了散文笔法,如“男儿生不能发光,倒景飞上天。又不能摧眉折腰马蹄前,空怀明月酬知己”“苦海浮沉未有涯,鸱吓鼠臭吾何有。吁嗟乎,鸱吓鼠臭吾何有,君不见红尘赤日谁挥手”。(《寄晦伯》)
另外,赵彦复的古体诗中常用到“君不见”句式,“君不见”句式首见于南朝鲍照所作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后被广泛用于七言乐府、七言歌行及七言古诗中,由它们引起的杂言句由整变散,句式长于长句且富于变化,丰富了句式的形式。如君不见猿臂生虎头子,一竟封侯一客死(《赠方生兼寄伯芝》),君不见去岁今时祖道旁,河东太守拂衣去(《拂衣行》),上述这类常见套语“君不见”,以之为插入语,参差了句式,打破了古体诗的节奏限制,极大削弱了诗歌的凝练性与跳跃性。
(四)运用意象,清幽雅致
胡应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能够反映出诗人细腻灵动的内心世界。赵彦复诗歌多亲近自然,经诗人闲逸淡然的思想浸润,流露出归隐的思绪,静谧之中伴有活力与生机,所见所闻取向恬淡现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与诗人的创作心境相契合,诗人多选择清新的意象,如月、树、风、松等,在诗歌中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意境。如《园居》:三径蓬蒿静掩门,高眠清昼亦君恩……散发林端风淅沥,?泉松下月黄昏。平生丘壑存骨相,何必重开北海尊。诗中运用了“蓬蒿”“林”“风”“泉”“松”“月”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清幽的居园环境,突出“隐”,表现了作者闲逸淡然、远离喧嚣的生活情致。再如《隐园(其一)》:薙园重结宇,销暑复为檐。所爱身名寂,非关吏隐兼。杂花深掩径,驯鸟静窥簾。不必崇丘壑,从教岁月淹。“杂花掩径”“驯鸟窥簾”,用语淡雅,清韵悠扬,突出了诗题中的“隐”。诗人正是由于追求这样平凡悠长、闲适淡雅的生活,所以才会将客观景物意象与个人主观感受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冲淡幽雅的艺术效果。
另外,赵彦复诗歌中还有一个运用普遍的意象,即“雨”的意象。“雨”是作者文思泉涌的灵感来源,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赵彦复极其喜爱雨,无论是雨中出行,还是赏雨,他都乐在其中。他的笔下描绘了不同时节的雨,如“客子骑冲红雨径,谁家犬吠白云扉”(《春兴寄友人》),“携尊清逼花前月,倚杖绿滋雨后苔”(《秋日西园即事》)。还有不同地点的雨,如“风雨灵石道,秋声入暝繁。断桥寒驻马,孤屿夜啼猿”(《灵石道中》),“凭栏收雨色,逝者竟如斯”(《再游晋祠》),“姑山风雨夕,春色澹岩阿”(《姑山水榭》),同时,他对雨的情感态度也不同,如“林深鸟不啼,雨歇芝初长”(《紫金山》),诗中刻画了一幅深林之中雨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对雨水所带来的蓬勃生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高云不可即,风雨作泥涂”(《雨》),雨中漫行,四处泥沼,令人苦恼。“雨”作为大自然的自然现象,在赵彦复笔下有着不同的形态,他用想象的笔墨将“雨”进行勾勒,呈现在作品中,进而反映出自己的生活状态。
(五)使事用典,自然贴切
用典又称用事,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又将“用典”称为“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即以古人之事证今日之理,或借古人之事抒今日之怀。赵彦复诗歌中有大量用典的地方,多包含古代故事的事典,如《咏史诗(其四)》:环中妙趣自无端,日月寻常尽大丹。不必更寻方外去,屠龙容易屠牛难。诗中连用了“屠龙”与“屠牛”的典故,其中,“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来指虽高超,但没有实用价值的技艺。“屠牛”出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庖丁对牛的全身关节、筋骨了如指掌,眼中已没有不可分割、拆卸的整牛,解牛时刀刃在关节间游动而有余地。后来指对事物认识透彻,处理问题得心应手。诗人借用《庄子》中的典故,想要说明学道容易,真正学会处世的本领难之意。
再如《徐偃王庙》:莫以国由仁义亡,便言天道总微茫。当年八骏今何在,千古南徐祀偃王。这是赵彦复路经徐偃王庙,有感而作。诗中化用徐偃王的典故,怀古伤今之感扑面而来。如《拂衣行》:暝破浮云白破絮,鸿飞不羨鲲鹏翅。仰天大笑归去来,小草入山仍远志。左辅李生亦大豪,自扪头颅还自谇。曾闻揖客大将军,汲黯何人我何辈。杨生贾生尔何意,盱衡击节促征骑。不须远追彭泽踪,但取同把赵郎臂。缄题为达中丞府,却朝与市虎无恙。北山旧草堂,尔自能歌我自舞。昨日中丞致书问,女曹何得轻如许。不然即飞白简霜,纵不裭幋亦解组。葛卿闻风投袂起,抽簪欲命东山履。
这首诗属于赵彦复诗歌中用典最多的一首,诗中接连使用了“鲲鹏”“李生”“揖客”“北山草堂”“白简霜”“投袂而起”“抽簪”一系列典故。“鲲鹏”出自《庄子·逍遥游》,比喻心怀大志,志向不凡。“李生”指李肃,兵败后被吕布斩首示众,诗人认为李肃亦谋略出众。“揖客”化用了汲黯与大将军卫青亢礼的典故。“北山草堂”指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白简霜”出自宋之问的《和姚给事寓直之作》,“白简”或“霜简”喻指弹劾他人的奏章。“投袂而起”出自《左传·宣公十四年》,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抽簪”出自葛洪的《抱朴子·知止》,指脱去冠冕,弃官引退之意。这些典故直白晓畅、形象贴切。寄情于典,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意,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思想感情。
三、结语
明代文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赵彦复在明代中期文坛,算不上出类拔萃的诗人,但是他的詩歌中蕴藉着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能够折射出明代中期文人诗歌创作的主张及对人生选择的思考。研究赵彦复的诗歌,不仅是对明代中州诗人赵彦复身份另一面的拓展,还能够了解明代中期诗坛的创作风气。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撰.蒋冀骋,标点.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明]唐汝询,选释.王振汉,点校.唐诗解[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7]雷涛,孙永和,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曲沃县卷[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11.
[8][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49.
(作者简介:吴京芸,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杜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