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意义

2023-08-21 19:06赵晓琴杨肇中
关键词:革命性社会性实践性

赵晓琴,杨肇中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我国近代史是一个激变动荡的时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问题的急剧突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最为迫切的历史任务。爱国志士进行了各种救亡图存的实践,经过反思和对比,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变中国落后社会的思想武器。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传统思想文化成为争论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早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否定,到1943年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的变化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从批判否定到忠诚继承,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认识到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革命性蕴含、实践性蕴含、社会性蕴含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落地生根和中国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研究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蕴含

“由历史延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和制度,对人民的思想行为起着规范作用的观念、价值、和知识的体系,我们将之称做传统文化”。[1]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里,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流传于后世,并产生新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之争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主体的旧文化受到强烈批判,甚至得到全盘否定。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思想文化的胜利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全面失败,相反,传统思想文化在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方面功不可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看似相距甚远,但实际上,二者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融通性。”[3]而这两种来自不同时空的思想所表现出的高度融通性主要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革命性蕴含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革命性思维。回溯中国历史,均具有革命性思维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民族传统意识。自远古时期起,就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的斗争。在奴隶社会,面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奴隶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旧统治从而建立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孟子在《孟子》中表明,一个邦国的国君如果其德行残暴无度则百姓有道德权力对其进行社会革命。他认为这时候此国君已经不符合“正名”的政治主张,此国君就不再是国君,而堕落为“独夫”。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就不算“弑君”,而是杀掉一个不符合道义的人。孟子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P422)即通过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来强调民众“革命权力”的正当性。奴隶社会后,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阶级矛盾则表现为地主和自耕农的对立。中国皇权社会漫长且成熟,但每当地主阶级对自耕农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自发农民反抗斗争,这种同质的农民起义涌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可见在传统思想意识中,革命性思维意识既根深蒂固又有历史渊源,这种革命性思想在近代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外界环境的冲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的阶级对立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而重新衍生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旧民主主义革命系列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湖南农民运动和秋收起义,中国人民在革命运动中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这一系列社会革命行为均充斥着浓重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性民族传统意识。虽然有近代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但中国自古以来主张的“革命权力”也有深远影响。所以,从远古至近代,在阶级斗争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性思维通过直观的官逼民反形式贯穿于中国整个历史长河中。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实践性蕴含 习近平同志曾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意在强调实事求是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蕴含着实践性的实干精神和品格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是一种根植于古代社会,成长于典型农耕生活群体的心理趋向。“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5](P200)章太炎把这种重实践的实干精神视为国人的国民性。他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群体性格。中国人的实践观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中,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关于知行关系的哲学探讨中。

对知行哲学古人最早的认识是意识到“行”的艰难和“知”之意义在于践行,即“非知之艰,行之惟艰”[6](P205)“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7](P1752)荀子对知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认为“行”是完整认识过程之首,始于“行”且终于“行”,强调“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表明了“行”即实践的关键核心地位。湖湘学派的胡宏对知行的认识更加深入,他的知行观开始有辩证思维的渗透,不仅认识到“行”的作用,而且认识到“行”对“知”的指导作用,并分析了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认为“道学须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则不差耳”,[8](P146)且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张栻进一步认识到知行的对立统一性,提出:“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盖致知以达其行,而力行以精其知。”[9](P99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成熟的知行观,即“行”是检验“知”的标准这一创造性观点。注重实践、注重实干是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塑造了中国人的实践思维和实干品格,使中国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被理性选择。近代历史上许多革命者的政治行为正是这种实践思维和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性蕴含 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并在近代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同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其描绘了一个超脱当时现实社会生产力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中,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社会秩序都达到了一个自觉的、古代圣贤都向往的理想状态。虽然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但绘就的比较清晰具体的社会状态则给了文人志士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社会责任感。正因为传统儒家文化中有关于大同社会思想的社会性蕴含,所以中国有识之士自古注重对社会的改造和对民生的改善,那么历史上陆续出现的盛世局面也就不足为奇。可以说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兼济天下情怀的崇尚,对中国人来讲,是自古就有的历史责任传统。

近代以后,民族国家和社会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大同思想曾经被有识之士作为救国的思想武器而进一步阐释和初步实践,以求破解中国发展困局。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根据孔子的大同理想,进一步详细描绘出不存在国家机器、不存在专制君主,也不存在私有财产,更不存在剥削和压迫的一片祥和安泰的大同世界。[10]其后的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毛泽东等则把大同思想渗透在各自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提出的平均地权思想,虽然超越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但是其中的平均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同思想的反映。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早期共产党员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孔子“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延续。不管是早期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选择,还是孔子的大同思想,其理念核心皆是追求人类社会的政通人和、人人平等、社会和谐。中国人民的民本价值取向历史悠久且贯穿至今。在儒家文化的持久浸润下,中国文人仕子大多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因此不管是政治家、文人士子还是军事家都十分注重对国计民生的改善,对万民安居乐业生活的考量。[11]

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加之俄国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践行,更加坚定了有识之士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某些契合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心理和思维方法之间存在着能够相互契合的因子,从而使两者发生价值和方法上的相互认同和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性、革命性、实践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指导,体现了社会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命性蕴含加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认同 马克思主义以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脱颖于各种社会学说,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国道路的指路明灯。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特点,它强调运动、变化、发展,强调对立性和统一性,强调客观存在的螺旋式上升,历经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产生与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有确切的阶级立场,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中国也是一个有着阶级斗争传统的民族,也是一个承认变化,遵循变化规律的民族。中国古籍《易经》,作为一本哲学经典,其核心理念就是“变”,即认为“变”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上至自然,下至人类社会,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且既对立又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蕴含的“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基本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哲学思想贯穿在社会实践中则体现为阶级斗争。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应用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中。五千年历史中的阶级斗争传统,使中国人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破门而入,在传统社会成长起来的中国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显得羸弱不堪,西方资本主义打破了漫长古代社会更迭的相对宁静。尽管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但面对压迫,中国有识之士积极探索,奋力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义无反顾转向资产阶级的对立面,团结广大无产阶级同胞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谋求中国社会的独立进步和人民幸福。所以,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与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革命性蕴含息息相关,正因为中国有阶级斗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思想意识,面对马克思主义充满革命性的学说才能欣然接受且根据自己民族的实际情况为我所用。

(二)传统思想文化的实践性蕴含促使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实践的学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特点。它强调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知行辩证关系。毛泽东在认真分析古代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学说基础上明确指出,“所谓知行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2](P296)关于知行文化,即实践文化,是深刻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的。认真梳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发现远至最早的古籍《尚书》中强调“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知行说,”[6](P205)近至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出的辩证知行观,均谈论了关于实践的问题。可以说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老生常谈的一对范畴,而且中国自古就有注重实干和实事求是的传统。所以,注重实干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历代思想家大多十分注重社会改造和民生改善,他们经常依据社会现实提出新的思想以改进社会。当现实社会又出现新的问题时,认识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螺旋式上升。中国独特的文化和历史文明都是在这种循环中产生的。

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其实践性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蕴含不谋而合,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催化,使两种文化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演化为救国之道。中国人民寻求解放,而马克思主义则正好宣扬通过具体实践获得解放,强调尊重社会规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推动实践的发展,让众多有识之士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实践中。因此,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与中国人注重实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人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选择时,更趋向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三)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性蕴含使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批判、改造社会的学说,它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极具社会性特点。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也蕴含极强的社会性,其侧重点从本质上讲主要集中在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上。通过对比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明显看出中国古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要远超于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且相对落后。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十分注重对社会生活和民生日常的考察。因此,不管是古代社会所传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还是孔子提出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同社会,都寄托了浓重的家国社会情怀,倡导为众生为社会集体谋幸福,而不是追求狭隘精致的利己主义,因此,中国文人志士自古就有较为自觉的民生意识和社会历史使命感。从道德传统角度看,在儒家义理的熏陶下,中国人向来以追求仁义为最高道德准则,强调大公无私,崇尚仁爱和正义。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认为利己为我是应该的,它是被整个社会作为反面的道德行为而否定的,这就进一步造就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性。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转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道路。这固然是与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有关,但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性密切相关。同时,中国人追求仁义的传统道德理念,也与科学共产主义所提倡的大公无私、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共产主义精神有着殊途同归之感。[10]由此,先进人士在对多种社会思潮进行对比与思考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中国大同思想和传统社会仁义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效的科学社会主义。其秉持的理想追求顺应中国人固有的价值习惯,更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当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13]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选择,不仅与面对中国救亡图存努力的失败、中国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还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这些社会客观原因有关,也与我国固有的内在思想文化底蕴有密切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革命性蕴含、实践性蕴含、社会性蕴含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质不谋而合,有极强的相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落地生根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促进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的成立,中国才走上了真正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唤醒中国民众,真正改变中国困境。中国社会开始悄然发生质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始了彻底的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发生深刻改变的良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这剂良药发挥作用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高效地中国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历史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救不了中国,但是贸然割断历史,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照搬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救中国。相反,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发挥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就要与中国的实际和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使二者相互滋养,共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管从现实逻辑还是从历史逻辑来看,都符合我国特殊的国情。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是息息相关和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选择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不仅可以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影响,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此研究对于了解和研究早期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革命性社会性实践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为女装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法国偶像
“这是革命性的”:新的网上书店联手众独立书店抗衡亚马逊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