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池瑜
中国是农业大国,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耕耘与收获,形成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作出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对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加重,城市化加快。治理工业社会带来的弊端,就是要建设生态社会,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换,工业文明同生态文明同步发展。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乡村建设与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壮丽的前景。为了用视觉艺术形象展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在国家文化部和有关三省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中国国家画院,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三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喜迎二十大 壮美新画卷——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主题美术作品展”于2022 年7 月13 日在湖北省美术馆隆重开幕。本展由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单位承办,受到广大观众和美术界广泛好评,开创由国家级画院和三省画院围绕特定主题,举行美术作品联展的成功范例。
本次展览以“喜迎二十大”为主线,聚焦“乡村振兴”新时代的新主题,用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雕塑、漆画、综合材料绘画等造型艺术形式,以视觉形象方式,展示国家画院及鄂、湘、赣三省艺术家精心创作的259 件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视角反映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展示我国新农村的乡村风貌,塑造了乡村建设中的新的典型人物,以生动的形象和特定的场景,表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成就。本次展览是我国艺术界表现乡村振兴主题创作的重要收获和崭新成果。
2022 年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 周年,毛主席在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长期地无条件地到人民群众中去生活、去观察,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014 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国家画院和鄂、湘、赣三省的艺术家们,遵循毛主席和习总书记有关艺术创作与生活、与人民的关系的思想精神,深入到三省及其他省市乡村,观察体验生活,采访村民,捕捉乡村建设者的形象,观察了解乡村建设与农业生产新的气象、新的场景、新的面貌,以绚烂的色彩、独特的笔墨、生动的造型与形式,揭示农业农村崭新的面貌,颂扬乡村建设者的创造精神,塑造新时代乡村新的人物形象,拓展了农村题材的表现范围,深化了乡村建设的主题内涵,是我国当代乡村主题和农村题材创作的重要收获。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美丽乡村”,展出作品主要表现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正在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其二为“美好生活”,讴歌党的十九大以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乡村振兴方案实施后,农业农村所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展出作品展现新时代农业、农村的新气象,描绘农民实现基本小康后的美好生活景象。其三为“壮美画卷”,展出作品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展现这一过程中的典型感人故事和乡村建设的精神风采,铺展艰苦奋斗绘成的壮美画卷。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交织出乡村振兴的全景图,锦绣河山美丽乡村跃然画上。
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新中国成立后,国画在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塑造农村新人形象方面曾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代表作有姜燕《考考妈妈》、汤文选《婆媳上冬学》、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姚有多《新队长》、单应桂《当代英雄》和刘文西《祖孙四代》等,成为表现当代农村生活的典范。本次展览,展出的国画作品数量较多,无论是水墨写意,还是工笔重彩,均有创新优秀之作。
这次国家画院参展51 件作品,国画占了大头,一批著名画家的创作,使本次展览增色不少。其中,表现农村丰收场景和农村新面貌的山水画尤为突出,如吴迅《喜丰年》、邢少臣《金色十月》、乔宜男《荷韵》、杨晓阳《丝路生活之二》、卢禹舜《大道不孤》、何加林《古寨清岚》、赵卫《蒲洼西行》、方向《巴吉农机村》、舒建新《怒江边上的美丽公路》、陈风新《迢递嵩高下》、王永亮《风清五月》、李爱国《秋阳》、陈鹏《泽园双依》、郭子良《顺德美丽乡村:杏坛北水村》、刘建《乡愁》、顾平《歌响十八洞》、林容生《阳光的影子》、胡应康《百节乡记》、张桐瑀《绿水青山带笑容》、王平《青海长云暗雪山》、王跃奎《京郊春晖》、常欣《山乡新貌》、袁学君《乡村新境》、付振宝《绿水青山》、陈平《徂徕望岳》、任赛《齐岳新象》等。画家们深入乡村,体验新农村的生活,感受乡村的巨大变化,足迹遍及西北丝路、青海雪山、怒江岸边,京郊、苗岭等,将新农村的景象描绘出来,或图绘村落建筑,或捕捉丰收场面,或涂抹青山绿水,创新了情景画与山水画。如任赛的《齐岳新象》,运用山水画笔墨形式表现乡村新的时代风貌,远景中的山体上遍布风力发电的风车,在云烟渲染的山腰处,施以高纯度的青绿,表现齐岳山中的山地草场,并将静谧的大水井古村建筑群加以细致刻画,传达出乡村的古朴诗意与自然淡雅之美。作者将对高山中乡村之美同山水自然之美结合,创造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新水墨山水佳作。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国家画院和北京地区的画家们也做出新的探索。于文江的工笔人物《葡萄熟了》,画中正面而立手提满篮葡萄的妇女形象,呈现农业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王辅民的工笔色彩《社火》,表现盛装村民们的风俗节庆,李洋《苗岭熏风》描绘苗族村民新的形象,苗在新《红红火火》,画中村姑抱着大捆红辣椒,寓意新农村火红的日子和丰收的年景。方土《老有所乐》,塑造一组围坐的快乐乡村老人的生活群像,孔紫《阳光下》,刻画农村赶集的人群,再现农村集市的繁荣。这些新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情景,是用国画表现新时代典型形象的可喜成果。
鄂、湘、赣三省的国画创作亦十分突出,一批著名的老画家和实力派画家受到邀请,他们精心创作的参展作品,提高了展览的艺术质量。如周韶华《山色有无中》、鲁慕迅《谁将沃野作缣缃》、陈立言《江村仲夏图》、刘文湛《山里人家》、施江城《幽谷》等。他们以精湛的笔墨,采撷乡村景象的特定对象,创造出山水、花鸟新图像。湖北本次特邀作品77 件,其中展出的国画作品精品迭出,画家们将乡村建筑、公路、农田、村落等新景观纳入构图,巧妙地用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新农村的自然景象。如吴良发《故土情》、张军《峰峦深处》、吕绍福《乡思情述烟雨中》、郝孝飞《美丽乡村》、沈伟《松色浩然》、樊枫《俯视江汉流》、丁竹君《秋雨泉声》、谭崇正《家乡更美丽》、蒋昌忠《家园》、刘杨《井冈颂》、卢小平《振兴之路》、帅安《庐山秋霁》、毛宗泽《南漳春晓》、旷小津《山里人家》、刘云《晚秋树弄影》、陈稳《武陵碧影》等,作者以对乡村深厚的情感,描绘新时代乡村壮美图画。另有画家以山里乡间农田庄稼作物来象征乡村丰收,讴歌美好生活。如董继宁《千年樱花大幕情》、彭志刚《金色的田野》、徐勇民《柏泉·茶山》、魏金修《红高粱》、黎墨《喜秋》。此外,刘文辉《早市》、段岩、赵桂平《科技兴农图》、周华平《王村纪事》、廖卉珏《洞庭牧歌》、付叶《天凉红叶稀》、楚石《罗霄山居图》、戴剑《湘西新瑶》、郭文光《岳麓奇观》、张伯远《美哉张家界》等,展现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湖南、江西的国画家则善于将本省著名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入画中,如罗霄山、洞庭湖、湘西、张家界、井冈山、庐山等,增加作品的本土与地域文化特征,展现新时代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与自然风光的美丽。
塑造乡村建设过程中新的人物形象,国画家们做出了新的探索,他们着力表现乡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脱贫攻坚的顽强毅力,建设家园的雄心壮志,本次展出的工笔色彩和水墨人物画,是新时代人物画创作的可喜成果,推动了国画人物画的创新发展。
谢晓虹的《云上之春》,工写并重,将具象造型和朦胧抽象表现方式相融合,描绘三位采茶女直播春茶采收的场面。作者通过对三位采茶女子直播、收购、搬运劳动场面的刻画,表现乡村振兴中“直播助农”的新模式,展现网络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新风。何波《青春在田野上飞翔》,塑造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集体群像。李乃蔚《三峡人家》、方正《农民》、李峰《新绿》,是湖北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佳作,三位画家曾在全国美展获得过大奖,这次展览又携乡村振兴题材新作而来。《新绿》中两位采茶女收获绿色新茶,人物优雅质朴,传递出新时代采茶女优美形象的新气息。《三峡人家》描绘出江边洗衣女子,背景的楼房寓意三峡人家跨入现代新的生活。《农民》正面凸显手捧收获的老农喜悦的形象,背景是如山的稻堆,呈现农村大丰收的景象。水墨人物有梁岩《云南行组画》、孙恩道《土家绣娘》,表现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江中湖《大地的脊梁》,刻画一位手握铁锹挖土的上身赤膊男子正在劳作的背影,这些农民形象是对新时代劳动者的礼赞。周玲子《山村新事多》,借鉴传统年画的构图特点,将众多人物按情节分割成多个场面,用丰富的构图,表现山村多彩变化与新的人物事件。谢日升《瑶岭红》,描绘身穿民族服装的五位女子和睦亲切的幸福群像。马杰《建设家园》、柳秀林《晨曦》、林松《奏响新时代》、王丹《幸福路上》、陈雪亮《最是橙黄橘绿时》、冯弘《岁末锣声》、蔡超《路边民工》、陈罡《集》、陈一文《春之声》、方李《岜沙记事》、冯杰《岜沙兄弟之一》等,各有特色,这些作品从多角度反映乡村振兴新的景象,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本次展览,美术门类较为齐全,除国画外,油画、版画、水彩画、漆画及雕塑,亦有众多优秀作品参展,多方面展现三省一院的美术创作成果,是乡村振兴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一次盛会,带给观众丰富的视觉体验。
油画虽然是外来画种,经过对油画民族化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重要形式,并产生了董希文《春到西藏》、潘世勋《我们走在大路上》、朱乃正《金色季节》等代表作品。本次展览,油画亦是重头戏,著名油画家唐小禾亦有表现西藏高原的新作参展,为青年油画家起到示范作用。肖丰、吴青的《青春——马良镇青茶育苗精准扶贫项目纪实》,塑造一位在育苗大棚里双手端着青茶苗种的扶贫青年技术人员的典型形象,记录乡村振兴计划中精准扶贫的一个动人细节。胡朝阳的作品以写实方法表现广水县农村家园与菜地,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农村风景油画。魏光庆、徐文涛、张杰、黄汉成、刘春冰等均有佳作展出,王心耀《中国风》,将水墨形式用于油画意境的创造,是油画创作中的中西融合方法的新探索。孔奇《土家风情》再现土家族村民们的风采。赵家安《美丽农村之我家》、陈绍林《人勤春早》,描绘鄂州江边停放的船只和江汉平原的春耕劳作,孙才靖《高山蔬菜》、杨明清《网红打卡之三》,以作者在宜昌山区和农村观察到的高山农田蔬菜丰收和庄稼丰产为题材,再现美丽农村的靓丽片段。黄礼攸《春风》、贾文广《醉乡》、朱政东《凤凰古寨》等,描绘湖南自然与人文景观,春花盛开,旷野中如画的农田,湘西古寨建筑,别开生面,美不胜收。江西参展的油画,注重形式与风格的个性表达,在构图、色彩、造型上都有新的探索。喻昌农的《晒青稞》,运用几何性色块造型,描绘青稞丰收后村民忙碌晒青稞的劳动场面。龚安的《美丽乡村》用橘黄作为画面主色调,并用抽象方法,表现新农村整齐漂亮的新建筑,富有现代形式美感。刘俊华《时光·筑梦》、王勇《南疆的记忆》、蓝威《山·荷之二》、罗坚《曲系列》、肖炜《红柏》与徐东林《桃花源》亦特色鲜明,用各自独特的油画语言,表现乡村新貌,抒发对乡村振兴的赞美之情。湖北省文化与旅游厅还举办了本次展览乡村振兴主题青年艺术培训班,挑选出参展作品,并征集作品参展。这些作品紧密围绕主题,生活气息浓厚,作品形式和语言富有探索性,其中油画作品如黄海蓉《十里春风》、欧阳志《最后一公里·绿舟》、金晖《乡村纪实》、韩雄《远方》、艾麟《丰收养殖户》、徐谦《三峡四月天》、陈波《美丽乡村》、李子芹《家乡的街》、彭苑《时代匠心》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创造,运用油画色彩谱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水彩画在本次展览中引人注目。如著名水彩画家、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黄铁山精心创作的《精准扶贫——十八洞村》,用写实手法,将十八洞村全景纳入画中,背景是起伏的山脉,实属当代水彩风景画的上乘佳品。湖北是水彩画的重镇,魏正起、金家齐、华韧秋、白统绪、陈少平、刘寿祥等著名水彩画家,开创湖北水彩画创作的成功之路,湖北美术学院还创建全国高校第一个水彩画系,培养水彩画创作人才。本次展出湖北省美术院和湖北美院、武汉美术馆等单位水彩画实力派画家均有新作呈现,显示出湖北水彩画创作队伍的整体实力。老画家麦柏森的《高原草甸》,画面广阔,意境深远。张漫的《共享阳光——光伏发电点亮生活》,用灿烂的色彩,描绘山区光伏发电新事物。陈勇劲的《边地》表现山区边地乡间风貌。冯松涛《雾云山村·蕲春》、陈军《湿地上的红瓦房》、涂咏红《茶园春色》、袁诚《平郊极目冬耕篇》、李宁《丰收》、许海刚《美丽乡村在鄂西》等,表现出共同特点,即画家们用水彩语言将乡村建设新的面貌、农村新的事物,同对农村的自然风貌的描绘紧密切合,融合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水彩风景画,为水彩画创新注入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与风格,推进水彩画的当代发展。
本次展览还展出部分版画和漆画作品,这两个画种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版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20 世纪20至30 年代,在鲁迅先生倡导下,新兴木刻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与艺术教育作用,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版画家与优秀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方面,得到新的拓展。本次展出的版画有木刻、丝网版画、铜版画等形式,由于制作程序上的复杂,版画家们都是精雕细刻,创作态度认真,以版画特殊的语言与形式,来再现乡村振兴主题,对版画表现内容和形式进行新的探索。
北京版画家唐雷、杨越的丝网版画《繁星点点》《雍凉行》,沙水汇、罗贵荣的木刻作品《北斗》《荷之语》,形式感强,富有木刻和丝网版画语言特有的审美表现力。江西版画家程国亮的《稻·念》,用黑白对比方法,将稻穗交错排列,构成画面的秩序感。于子亮的《乡村纪事》,以丝网语言,表现乡村车站新景象。湖北著名版画家张广慧的《山地之六》,大块面黑色山体横跨画面,黄色作为背景,块面分割鲜明,前景以草木枝条加以点缀,具有现代构成形式特征。张炼的《春临江南》,以绿色作为基调,绿色草丛、树木,呈现一片春意盎然的诗意境界。许奋《瑶里·南瓜叶》,用紫色和绿色南瓜叶及南瓜组成画面,刻出鲜活滋润的植物叶片,具有彩墨画的效果。魏谦《白桦林》、李雅婷与侯云汉《人间四月天》,湖南刘京《阳光》精细刻画出村民形象,生活气息浓烈。邹宏伟《丰年》,借鉴木版年画形式,在两侧门神形象中间刻出“丰”字,“丰”字下面挂着包谷,象征丰收之年,赋予木版年画新的内涵。青年版画家万计《高铁进山》、顾秀华《上下观古今》,表现高铁进山区、机械收稻谷的农村景象。朱健翔和李楠的作品,描绘出高山上的春天,记录兴山县新农村建设隧道施工现场。此外,赵书弘《最美乡村》、李芳《丰收的乐章》、吴文竹《春风舞到楚》、黄新霞《天空的景致》,或在形式构图方面,或者色彩表现方面,或在人物刻画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上述作品,都是年轻版画家们在主题性版画创作中的新收获,表明青年版画家正在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漆画漆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内容,楚国漆器是战国时期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目前,漆画成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样式之一并得到创新发展,已和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画并列,成为一个画种,湖北、湖南、江西都有楚文化的优良传统,更有条件推进当代漆画的创作发展。本次展出的漆画作品虽然不多,但质量较高。湖北省美术院著名漆画家张汉荣与魏明,运用漆画与综合材料,创作了《归》和《山花浪漫之四》。前者塑造了一群青年女子形象,个个头顶陶罐,橘色衣裙迎风飘扬,喜气洋洋行走在回家的道路上,暖色调衬托出人物的幸福与自豪,作品充满阳光和浪漫诗意。后者描绘一位头戴草帽侧身端立的中年妇女劳动者的形象,人物逼真生动,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方兆华的《美丽家园建设者》在深色背景中,凸显在钢铁架上正在施工的三位农民工形象,以脚手架刚直线条,组成画面的几何形式,是漆画表现劳动场面的成功之作。辛立刚是漆画创作的后起之秀,其《马灯的故事》《秋实》分别参加了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他本次参展的漆画《美丽乡村》,采用传统大漆、蛋壳、金银箔等材料和工艺,画面语言丰富,表现乡村脱贫、安居乐业美好生活景象。
作为立体造型艺术的雕塑在本次展览中格外显眼,木雕、石雕、玻璃钢、不锈钢、陶瓷等材料创作的雕塑,以立体的形式表现了乡村振兴的主题,取得了新的创作成果。
郭雪、唐珣的浮雕《美丽·乡村·振兴》,叙述乡村振兴的人物故事。安维秋的《大国脊梁》,塑造工程院院士、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头像,李三汉的《农耕文明的回眸——榨油坊》,用写实手法,再现榨油坊工作场面,是纪实情景雕塑的典范。王昇的《金山计划》、陈育村的《牧童》,运用圆形团块精心构思,前者将复杂的金山计划包罗其间,后者塑造出稚拙的牧童形象。夏学兵与余峰的《瑶湖渔歌》,材料为不锈钢板喷漆,将船只竖立,以吊挂方式组成笋尖状白色雕塑,具有明亮简洁和抽象结构构成之美。杨铁男的《铁男梯田泰坦》,巧妙地将山区梯田的线形造型和侧身对卧的意象人体形象融为一体,象征性地展示梯田营造的艺术主题。项金国的《家园》在圆球形的上半部雕刻出整齐的树林,扛着农具的农民、水牛、小狗,出工行走在树荫下的乡间小道上,呈现出剪影般田园诗意效果。张松涛的作品,塑造了一位形神兼备的拉祜族少女形象。傅中望《鸡的王国》将养鸡女同几只鸡的形象融为一个圆形的造型,抽象、夸张、概括的形象,富有跃动的现代形式感和农家生活情趣。蔡增杰《幸福生活》,运用写实手法,塑造平凡朴素的三口农民之家,颂扬普通劳动者的幸福生活。李鹏程《乡村振兴三重奏》,以三具独立雕像组合成一组群雕,中间为骑摩托车的中年男子,左边是站立的手握工具的妇女,右边是挂着时尚小包,正在接手机电话的青年女子,他们似乎为了乡村振兴某项计划正在忙碌着各自的工作。
由于雕塑的材料和三度空间造型的限制,雕塑家们在个体形象塑造上有其优势,但用雕塑表现情景和进行叙事,则有很大难度,并不像绘画在平面上布局展开那么随意。而本次展览的题材往往带有叙事性,这就给雕塑创作带来困难。我们高兴地看到,参展的雕塑家们巧妙地解决雕塑叙事的难题,以各自独特的雕塑语言,通过独立形象、群雕、组合雕塑,运用写实、抽象和象征方法,从不同角度来再现和反映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主题内容,积累了雕塑表现当代重大主题的新的经验,创造出一系列优秀雕塑作品。
本次展览旨在运用绘画与雕塑、平面与立体的视觉形式,再现与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壮举。三省一院的艺术家们经过不懈努力和辛勤创作,展示了二百多件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颂扬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人物和新事物,在表现当代重大主题方面取得崭新的美术创作成果。同时本次展览以地域相连、文化传统相近的鄂、湘、赣三省联合展览,并邀请国家画院画家们共同参与,也是展览的一种新范式,对三省的艺术交流与借鉴,北京与地方艺术家互动联络,推进地域画派的形成,促进地域艺术创作发展,均有积极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