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天命而用之

2023-08-20 09:25:03苑天舒
环球人物 2023年16期
关键词:天命荀子中华文明

苑天舒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命题。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他认为天很伟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它作为万物储备来取用;服从和颂扬,不如掌握它的规律来加以利用;盼望和等待不如因时制宜为我所用。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大约生于公元前336年。郭沫若称他“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先秦诸子几乎没有一家没有经过他的批判。”

在《天论》中,荀子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意思是星移斗转,日月交替,四季更迭,阴阳变化,风动雨施。在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变化运行中,万物得其“和谐”以生化,得其“滋养”以成长。人们看不见大自然阴阳化生万物的“工作”,却见其成果,就认为这是一种神妙莫测的上帝之作。但是,圣人知道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不会去寻找这个所谓的“上帝”。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说,大自然是有规律的,它不因为尧之英明而存在,也不因为桀之暴虐而灭亡。《天论》中也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冷天而取消冬令,大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地面。人类社会的种种贫病、祸凶也不是出于什么天意,而是由人自己来决定的。

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变化,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毫无关系。他提出“天人相分论”,第一次把天与人、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区分开来,强调人类拥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尚书·西伯戡黎》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武王克商之前,商朝的祖伊曾惊恐地就西伯戡黎这一重大事件向纣王报告,忧虑殷商岌岌可危,而纣王听了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哎呀!我的命不是上帝赐予的吗?)武王克商之后,周朝建立。《尚书·周书》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天命并不固定在哪一个朝代或者哪一个人的身上,天命是伴随王者的“德行”而转移的。人们对“天命”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这喻示着中国社会的划时代变化和中国思想史的重大突破,它突破了天帝本位,迈向了人的本位,并且把“人何以为人”的道德价值显现出来。这个转折很重要,是中华文明此后的发展将不同于西方宗教文明的分水岭,是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发端。

从重鬼神祭祀的殷商发展到重视人文精神的周代,是中国先民摆脱宗教,确立以人为本的时代。孔子也感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的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精神。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已经从所谓的“宗教”(尽管中国古代没有此概念)中解放出来,从此之后,中国文化便以参天地之化育的人文精神为本位,活跃在人类历史舞台上。

荀子思想中没有了前人对天的神化,认为天就是大自然,在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这都与荀子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人们已清晰地感受到了结束列国纷争、实现统一的时代脚步,思考即将到来的统一大帝国究竟该如何治理?思想家们必须直面那个时代社会现实中的重大课题。于是,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建构了关乎“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以至于谭嗣同倡言:“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

治理国家效法天地精神,将治理之道与天道合一,这是中国历朝历代国家政治的理想。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逻辑下的中华民族王道精神。

西方人比较多地探讨“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则更关心“人”与“天”的关系。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回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西汉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際,使之无间。”唐代刘禹锡批评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清楚“天”与“人”的关系。宋代思想家邵雍说得更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若没有讨论天人关系,不能叫学问。

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人性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人的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无法通过后天来改造。但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人们可以学会并跟着去做。社会现实似乎也能证明荀子的说法成立。根据荀子的天道观,人不仅能“制天命而用之”,而且当人类社会因“隆礼”而好起来时,大自然也会得以改善,变得更好。荀子在《礼论》中说:“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天地因为人类社会实行礼制而风调雨顺,日月也更加光辉明亮,四季也秩然有序,星辰则正常运行,江河则顺畅入海,一切事物都将繁荣昌盛。爱憎有节制,喜怒合情理,国家治理上下有序。如果人类的礼制毁坏,则前面所说的一切都将不存在。

这回答了那个著名问题:“世界还会好吗?”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答案是一切全在于人如何做。

猜你喜欢
天命荀子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20 22:54:59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当代陕西(2020年16期)2020-09-11 06:21:30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见证中华文明的甲骨文正在从高冷变得亲近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22
和谐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