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

2023-08-20 01:04王婷
文教资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融合

王婷

摘 要: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长三角地区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高校名人档案融合提供了多方保障,本文从名人档案的现存状态和环境需求方面对融合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从实施路径、制度、技术手段等层面分析融合的可行性;并对融合以后的价值体现进行探讨,重点提出了“名人档案数字化中心馆”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校名人档案 融合 必要性 可行性

2023年7月,《中国档案报》刊登了江苏省档案馆和省科协联合开展的为院士建立名人全宗档案的消息,至此,已收集整理10余位院士的4000余份档案。为名人建档,让名人档案承载起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价值转移等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对情操的陶冶,科技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建立名人档案或名人群档案,高校是绕不过的重要一环,院士们的学习、教学、科研等活动构成了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轨迹,而这些时间主要集中在高校。所以,高校档案馆、校史馆、纪念馆、博物馆是名人档案资源最集中、数量最丰富的;而大多数高校在沿革过程中由于战乱、校址迁移、学校合并、拆解和名人流动等诸多原因,馆藏的名人档案往往是片面化和碎片化的存在形式。打破长三角地区各高校档案馆原有的管理理念和体制上的壁垒,将各执一端、各耀于一校的碎片化、断裂化、重复、破损的名人档案或名人群档案进行融合;运用全媒体多技术手段建立起“长三角名人档案数字中心馆”或全网“名人档案数字化展馆”,使名人档案能够完整地、系列性地承载起对名人一生的证据显现与记忆追寻,引发价值升值和社会共鸣,是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的目的。将名人档案资源进行跨馆集中、整合、编研、开放是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的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动平台、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手段,加强“中心馆”的开放和利用功能,通过网络展示、电视纪录片等形式来加大对名人档案的社会宣传力度,把名人完整的一生向全社会公开、让他们的成就和影响服务于全社会,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极大地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是名人档案融合的归宿。

一、高校名人档案的内涵及存在现状

高校名人档案是指在一所高校的创建和发展中有过重要贡献,或者长期在高校学习工作过,对某一学科、领域、行业有过重大贡献,并得到社会和历史承认的知名人物在其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经过筛选和有序化加工处理后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并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集合;包括原始档案资源本身和经过编研加工而形成的名人档案编研成果。

目前,长三角地区高校名人档案保存呈以下状态:① 以各自收集、整理、编研、各家自有的散存状态为主;② 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要求,各家在制订制度和借阅方式时对借阅要求不一,甚至不愿与外界共享;③ 疏于对本校、本馆无关联部分进行收集,致使一些重要的名人手札、信函、签字、照片等散落并消失;④ 档案馆从业人员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编研成果良莠不齐,在编研成果上以一家为重点,无法深入了解和全面知晓系列性完整性的名人档案群,这样的成果不仅受众面狭窄,信息的数据和数量也难以辨别真伪。以扬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藏任中敏档案为例,从中我们可以查找借阅任中敏致唐圭璋的信札,而唐圭璋的回函、任中敏与夏承焘、俞平伯、钱南扬、吴梅等大家的来往信函和交流成果则存于其他高校校史馆,学者们研究时既不知道哪所高校馆藏哪些名人档案,也不方便奔波于各高校之间收集资料,更无法保证编研成果具有完整性,存在极大的不便,对历史和名人群活动难以形成统一的印象。更有甚者,如果名人档案收集过程为非专业人士操作,档案的真实性更难把握。所以,将相关领域的名人档案进行数字化、数据化以后集中于一个“中心馆”存储并聘用该领域专业人士进行编研,不仅减轻了研究人员的负担,也为相近领域名人成果的打通和整合提供方便。“中心馆”的成果展和社会影响扩大以后还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征集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名人档案散存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前身有很多是同宗同源关系,后来经过战乱、搬迁、拆解或者合并形成今天的定局。如扬州大学与南通大学的前身是通州师范,创始人是张謇,首任校长为江谦,在南通大学和扬州大学的校史馆藏里都有关于张謇、江谦的手札、信函等。名人与名人之间、名人与各高校之间形成一张散射的网络,相互牵扯却又各自独立。其二,名人由于自身原因在不同高校间流动,不同时期在不同地方形成的材料,经收集整理编研后形成的档案,常常以断裂化、碎片化的不完整形态存在,这就要求高校打破各自为政的独立形式,将交叉重复有争议的档案进行统一整理编研,形成完整的名人档案全宗序列或名人群档案序列。对高校名人档案进行适度融合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档案信息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研究可以成为高校档案一体化先行先验的试验区,融合过程中的理念与实践将为长三角地区高校档案信息一体化提供示范。

二、长三角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的环境因素

(一)内部环境

1. 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早在2010年,国家就规划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2019年,国家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一举措结束了江、浙、沪、皖长期对峙的竞争态势,对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强化区域联动,推进跨界融合,加强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0年8月和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分赴安徽和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共建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并且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創新以及竞争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长三角三省一市从“好邻居”变身“合伙人”,在一体化发展道路上共享发展红利。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长三角始终起着龙头作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科技靠人才,人才靠培养。高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巨大任务。人才培养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前人的引领和影响,高校名人档案在资政育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科技创新也少不了科技工作者们留下的成果作为基石和借鉴,而这些成果大部分来源于高校,是科学家和院士们带领团队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伟人和先人们呕心沥血创造传承下来的东西都是弥足珍贵的史实资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历史参考价值,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

2. 跨门类资源合作需要

从2018年至2022年间,长三角地区多次召开档案工作座谈会并成立跨区域档案联盟机构。“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合作协议的签署,拉开了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一体化建设的序幕。[1]在民生档案完成 “异地查档、便民服务”的整体协作机制时,2019年《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重点协同项目备忘录》全面签署,这使得档案一体化工作在长三角地区进入全面融合提升阶段。2021年三省一市档案局、馆联合主办了“党建百年 初心如磐——长三角红色档案珍品展”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2022年,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首次联合开展抗战档案项目编研并联合发表编研成果,同时召开档案工作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这些举措和方案加深了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成果的共建共享、服务的多元化和多角度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速了长三角档案一体化工作的全面进程。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各类档案资源开放利用以及嵌入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在文化自信、生态环境、民生医疗、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高质量建设中多次强调跨区域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名人档案融合不仅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也为各大门类资源融合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源和技术手段,它是跨门类信息资源融合不可或缺一部分。

3. 社会散射性公知度需要

名人的科研创新之路、伟人的人格典范作用,以及國家功臣、精英、模范的社会效应和反响越来越强烈,了解名人生平是名人效应普及的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和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信息的日益发展,名人信息被大量挖掘,业绩和贡献被不断传播,名人信息的传播途径已由传统的直线二元传播走向散射性多元传播,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无论是已故历史名人还是现实中的名人,档案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公开馆藏名人档案内容,使其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信息得到完整的连续性表达,达到教育、陶冶、效仿等目的,为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传播家国情怀做出贡献。

(二)外部因素

高校名人档案的融合不是横空出世的,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跨馆融合趋势日渐明显,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文化中心的设立为档案融合提供了借鉴;我国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档案资源开发项目等的筹建,都是通过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这一渠道来实现的。[2]国外档案数字化中心馆的建设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推广运用、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启动,中国档案云数据中心的建立等都为长三角地区高校名人档案融合提供理念和技术上的

借鉴。

三、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的可行性

(一)技术条件成熟,科技创新能力强

长三角地区技术力量雄厚,高校技术人才荟萃,对名人档案从挖掘、收集、整理、融合、传播都有一整套成熟的技术,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源异构的名人档案数据中的记忆实体进行统一识别并抽取,在保证名人档案多元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名人档案所蕴含记忆的发掘与重构。[3]

一方面,“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的揭牌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各个领域的技术支撑。如果说技术是融合的先行条件,人才队伍则是数字资源融合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高校而言,这一现实因素具有天然的可控性,与外部数字资源整合的技术限制状况相比,高校内部已有的人才队伍以及技术环境具备组织难度小、利用成本低、综合效益高等特点。[4]要构建“长三角高校名人档案数字中心馆”或者“高校名人档案数字化展馆”,计算机数据统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多媒体立体成像技术、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3Dmax修图、建模技术以及沉浸式、交互性、科技感的三维虚拟展厅设计技术等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在长三角地区是活水源头,为高校名人档案在技术上的融合提供了保证。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国家双一流高校众多,科研项目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科技创新能力强,可以打破高校档案部门馆藏资源不平衡态势,为资源的平衡化、互补化提供创新路径和项目支持。在数字资源采集、传输、存储、交换、挖掘等过程中,异构数据和其他数字资源进行全面融合,实现数字资源的协同、交互和共享。[5]

(二)制度层面优越 管理理念先进

在实现高校名人档案融合过程中,数字资源是第一要素,档案融合的关键是将是电子化以后的数据进行叠加组合和重新排列,数字资源的利用服务和管理层面的融合是档案融合的关键因子。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以前,各档案馆的资源都以实体形式存在,电子档案是数字化和数据化的衍生品,各高校对本校名人档案的管理也局限于本馆实体资源,对图像、录音、口述史的征集极少,对外界信息量的获取不充分,加之信息渠道不畅通,名人档案的分散性和碎片化现象严重。这种分散性、碎片化的不完整分布,与长三角地区历史久远、名人众多、名人的无规律分散性和流动性活动的状况不谋而合。例如我国著名实业家张謇,一生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包括今天的南京大学、南通大学、扬州大学、东华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等等,这些学校都或多或少保存有张謇先生的手稿、照片、书法、题款等。这些老旧资料在计算机诞生以前都是以分散和碎片形态存在,从管理层面来说,管理者和领导者都希望这些藏品是“独我”,而不能“众他”,加之档案工作者的重视程度有限,所以他们的价值很难被外界挖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层面的整合共享越来越明显。2023年2月,“南京史志馆联盟”成立,这是江苏地方史资源共享的重要标志,包括南京大学等许多高校的校史馆、博物馆都加入了该联盟。长三角地区红色档案、民生档案和养老档案在制度和管理上的融合,为高校名人档案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以政府、权威学界为引领的长三角档案交流、联展、共建活动日益加强。国家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方面出台众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打破了档案融合中的制度壁垒和管理障碍。同时,各高校之间业务上往来和学术交流上的频繁互动,以及管理理念和育人观念上的相似相同,导致师生对与本校有着同宗同源关系的他校校史资料的科研需求增加,这使得长三角地区高校校史档案的利用由过去的单向性变为多向性,利用主体与利用客体之间互为文本需求关系。这些都对管理者和决策者从上层角度对名人档案如何融合提供了参考。

(三)经济实力强 资源互通性好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根据长三角三省一市公布的2022年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三省一市的GDP合计约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總量的1/4。

一方面,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领先地位为科技、文化、教育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档案融合无论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还是选址建馆等方面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长三角在资源互通性上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如上海已建成全市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使各类民生档案实现“全市通办”;浙江建立“一网查档、百馆联动”的服务模式,安徽省已建成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江苏省已实现红色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三省一市在档案建设方面都融入了互联网平台交互圈。纵观各高校档案馆、校史博物馆网页,都有设立科学家、伟人、英才等生平轨迹、字画、手札、事迹介绍等栏目,这些平台资源的开放互通展示,为我们建立“数字化中心馆”“全网数字化展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真实有效的数字

来源。

四、高校名人档案融合后的价值

(一)对名人本身的价值反馈

无论是在各科研领域、国防科技事业以及管理岗位依然发挥作用的名人,还是已故名人,他们光辉的一生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惦念。名人一生的生活、事迹、成就往往不是在一时一地突然形成的,它们是名人一生日积月累的结果。而名人一生的活动轨迹是多维度、多节点的,他们的成就大多数也是多向度、多领域的,把散存于各地各馆室的名人档案进行融合,才能厘清名人一生的轨迹,构建起名人一生完整的价值链,这也是对名人荣誉、功劳、成就的肯定。江苏是全国院士最多的省份,江苏省档案馆做出的“弘扬科学家精神 为院士建档服务”这一项目在长三角地区名人档案的价值呈现方面起到了龙头作用。

(二)对高校教书育人的价值体现

建党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全国各地档案部门以“四好”“两个服务”为目标,积极开展了红色档案征集、编研、联展等活动。长三角地区更是走在前列,红色档案被充分挖掘联展并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名人的思想引领着一个民族的进步,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塑造、意识形态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名人档案中的正能量,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为社会作贡献的远大抱负。名人的科研成果和业绩可以让整个社会受益,让一代又一代学子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事业,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独立精神。所以,把记录名人活动轨迹和成就的档案收集好、编研好、融合好,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和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三)对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助推

长三角高校名人档案的融合推动了本区域历史文化的进步,精神文明直接影响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组织文明等的建设,所以“名人档案数字化中心馆”的建立、开放又将反过来助推长三角地区融入科技圈、经济圈、生态圈等进程的加快,推动国家人才建设、科技创新等高水平发展战略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面拓展。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高校名人档案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从技术手段、制度、经济、人才等角度探讨了融合路径,重点提出了“名人档案数字化中心馆”“全网名人档案数字馆”等概念,对融合后的价值体现进行整体性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红,胡正秋. 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未来可期[J]. 中国档案,2018(11):43-45.

[2] [4] 陈晓楠. 长三角地区省级综合档案馆网上档案展览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22.

[3] 牛力,高晨翔,刘力超,等. 层次与空间:数字记忆视角下名人档案的价值挖掘研究[J]. 档案学研究,2021(5):138-144.

[5] 边媛. 参与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的理论基础、模式与路径探析[J]. 档案学研究,2021(3):90-96.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2020年基金项目(ZGD-ZC-2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