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导师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六教”路径

2023-08-20 23:31方创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选题导师研究生

方创琳

导师论坛

新时代导师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六教”路径

方创琳

通过20多年培养研究生的经历,总结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六教”路径,即:尊生重教、严管督教、以奖促教、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和互学互教。认为导师应把研究生视为良师,视育才高于一切;坚信严师出高徒;实现科研与回报双赢;用情感化每一个人;把研究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筑牢师生命运共同体。

研究生教育;导师职责;“六教”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一批肩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2],是肩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锐力量,更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支撑与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3],研究生教育对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挥着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不仅要承担起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担当起培养研究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做出贡献。笔者从2001年到2022年共培养出50多位博士、硕士,总结出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的“六教”路径,即:尊生重教、严管督教、以奖促教、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互学互教。

一、尊生重教:把研究生当良师,视育才高于一切

1.把学会做人摆在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位置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提出导师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高尚的师德师风和精湛的业务素质,导师的职责除了指导研究生完成学术科研方面的业绩外,更应当承担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会研究生如何做人。导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做到: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一个业务能力很强但品质低下的研究生不是一个优秀的研究生;相反,一个品质良好而业务能力较弱的研究生可能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研究生。这就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开拓进取、助人为乐、刻苦钻研,主动承担导师或单位分配的各项科研任务及其他社会工作。导师应有意识地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高尚的品德和精神情操,遇事要立场坚定,不能人云亦云,坚决不做损害集体、损害团队的事,绝不能干违法乱纪的事情。

2.把研究生教育放在同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

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国家和地方委托的各项科研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导师往往把完成科研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对研究生的潜心培养。因此,把研究生教育放在同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需要导师不要把研究生只看作“打工仔”,导师变相地成为研究生的“老板”,一定要尊重研究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看成是最重要的工作,要学会把研究生培养摆在至少跟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要花费至少等量的时间、等量的精力和等量的投入去培养研究生,这会增加导师的成就感。

导师要学会尊重研究生,把研究生当知心朋友,包括尊重研究生的选课权、选题权、自由发展权和隐私权等,与研究生拉家常,多交流多谈心,让每一位研究生尽快融入全新的大家庭中,轻松地做科研,愉快地生活,逐渐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3.视研究生为良师益友,要像爱护自己亲人一样爱护研究生

导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研究生,一视同仁地善待每一位研究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挺身而出维护研究生的声誉和利益,允许研究生犯错误,但最重要的是传授给研究生纠正错误、改过自新的方式方法。研究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基础和基本功差别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一定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研究生,要积极开导他们,鼓励他们,在科研工作、生活照顾、心理干预等方面多关照自我感觉不佳的研究生。

把研究生作为导师真正的研究助理,要按单位的规定聘请研究生为研究助理,并按高限发放助理津贴。同时创造机会让研究生深度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财务工作、社会活动,让研究生在与导师的共事中,逐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形成自强、自立和自信的人格。

二、严管督教:坚信严师出高徒

《礼记•学记》提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导师对研究生慈是爱,严更是爱,要坚信严师出高徒。

1.严把招生关

好的生源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研究生面试工作,这是研究生和导师相互选择的过程,必须从品质修养、鉴别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制图能力、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从源头提升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为日后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严把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盲审和答辩六道关

一旦决定招收研究生,研究生就与导师之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就成了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若因种种原因无法毕业,导师负有相应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从一开始就要对研究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求研究生必须按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全过程,保障研究生顺利通过这六道关。导师在帮助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时,一定要给予研究生充分的自主权,研究生可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自主选题,也可以结合导师的研究领域和课题选题,但导师不可替研究生选题并强制研究生开展相关研究,这样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一旦研究生确定了选题,明确了研究方向,导师就要督促研究生一步一步地坚持研究钻研下去,直到通过六道关。由于这些措施得力,执行严格,笔者毕业的50多位研究生中,硕士学位论文盲审优秀率达到90%左右,博士学位论文盲审优秀率达到85%左右。

3.严把学术论文写作与知识产权关

长期以来,研究生都被要求在国际或国内刊物上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这也是提升研究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学术素养集中体现在其撰写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上。为此,笔者要求研究生入学以后和导师合作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这篇学术论文由导师选题出题,导师与研究生深入研讨,由导师列出详细的写作大纲和研究思路,由研究生完成数据整理和计算等,目的是教会研究生如何选题、如何写论文、怎样构思、怎样查阅文献、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怎样运用数学模型等。第一篇论文写作完成后,研究生基本上都能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之后就可放手由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和研究方向独立撰写学术论文了。在论文写作中,导师应明确告知研究生,当需要引用别人观点时,必须注明,严禁抄袭,绝不能侵犯知识产权。要使得每位研究生从一开始做研究时起就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

三、以奖促教:让研究生多劳多得,实现科研与回报双赢

1.确保每位研究生“空手而来,满载而归”

研究生入学后,如果导师不下功夫精心培养,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更严重的后果是误人子弟、误人前程。导师需要采取全过程培育模式,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按照培养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指导研究生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工作。为了鼓励研究生早日成为有用人才,成为科研战线上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确保每位研究生“空手而来,满载而归”,需要改变过去对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生发放等量补助的做法,而是采取通过对发表高质量论文进行奖励的做法,这样大大激发了研究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研究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鼓励研究生多发学术论文,鼓励研究生多参加科研项目,目的就是激励他们早日成才。笔者多年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激励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鼓励研究生申报各类奖学金和奖励基金

通过奖励形式鼓励研究生多发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同时,为他们进一步申报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和奖励基金奠定了基础。笔者目前已有30%左右的研究生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10%左右的研究生获评中国科学院三好研究生标兵,35%左右的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2位研究生的论文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位研究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同时,笔者积极鼓励研究生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如“城市中国研究计划”设立的基金项目、林肯基金项目、王宽城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设立的基金项目,笔者30%左右的研究生先后成功申请到各类奖励基金,大大提升了他们撰写基金项目申请书的能力。笔者90%以上的研究生毕业后都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地区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四、言传身教:用情感化每一人

1.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研究生

导师是与研究生接触最多的教育主体,在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研能力提升、治学育人态度、为人处事原则、社会奉献精神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指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重要,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导师的立德修身、严谨治学对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模范作用。因此,导师一定要秉持科学精神,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带头维护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研究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每一位研究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科研历程影响研究生的人生。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出现师德师风失范问题,都会对研究生造成不良影响[4]。导师应从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关心集体、学风培养、论文写作等等方面去影响每一位研究生,让每位研究生轮流跟导师出差,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导师要用鼓励和赏识的态度影响每一位研究生。针对研究生中多为独生子女且普遍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现状,导师要以鼓励研究生为主,研究生做对了事情要大加褒奖,做错了事情忌讳过度批评,而要不断地鼓励研究生在自信中成长,导师要学会用赏识的眼光对待自己的研究生,尤其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更要百般照顾,避免发生极端事件。

2.通过研究生例会“检阅”研究生科研、生活状态

笔者每两周举行一次例会,每位研究生要汇报两周以来的科研工作情况、论文写作情况、生活情况等,导师根据交流情况分配之后两周的科研任务,确保每位研究生都有事做,有张有弛。这种例会制度有可能在单位内部,也有可能在出差的途中,还有可能在田野里和工厂车间。有意识地带领研究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基层,让他们客观认识国情,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多年实践证明,严格的研究生例会制度是“检阅”研究生科研状态、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的重要手段,更是保障每位研究生成功成才成长的重要举措。通过与导师和其他研究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能达到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和团队凝聚力的目的。

3.通过野外实践活动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结合地理学的实践性特点以及在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中的特殊作用,强调研究生多调研、多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同样没有写作权。一切创新源于野外考察实践,整天呆在办公室很难做出创新性成果。结合承担的各种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笔者经常带研究生出差,把教研课堂摆在城市的繁华街面上,把规划图纸铺展在广阔的田野里,把遥感技术、GIS技术、CAD制图技术、大数据技术工具搬到露天场地,鼓励研究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于地方的高质量发展,突出论文成果的可用性和实践价值。

五、因材施教:把研究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1.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与因材施教方案

研究生因为数量少且与导师朝夕相处,这就为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与因材施教方案提供了可能。因材施教的前提在于充分了解每一位研究生,《论语•为政》所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指要熟悉研究生的特点和个性。导师要基本了解每一位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受教育水平、研究基础、智商情商、性格特点、思想境界、家庭状况、人品心理、职业目标甚至恋爱动态,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个性化的研究目标和差异化的培养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把优势放大到最大,把潜力发挥到极致,为课题研究做出贡献,为其他研究生和导师拓展知识面和研究视角发挥重要作用。

鼓励研究基础较好的研究生从小问题切入,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勤写论文。多写学术论文不仅能够促使研究生不断寻找新的学术兴趣点,还能增加研究生在研究领域的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考虑到研究生的学术经历、人生阅历和理论水平还有限,最好不要选择太理论化、思辨性太强、抽象性过高的论文选题。

2.帮助每一位研究生选择人生道路和就业渠道

根据每位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帮助研究生进行人生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把学位论文选题写作和求职择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导师的人脉和社会资源,推荐研究生到相关单位就业,实现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有效联系,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帮助研究生寻求理想的工作岗位。目前,笔者培养的研究生先后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等国内知名单位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率达到100%。充分体现出论文选题与就业有机结合带来的好处。

六、互学互教:筑牢师生命运共同体

研究生和导师形成的关系既是一种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缘分。既然有缘相聚,就要深思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结成师生命运共同体。师生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指学术共同体,导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研究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导师和研究生在同一个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了知识授受的学术共同体。其次还包括发展共同体、互帮互学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等等。在师生命运共同体内,导师源源不断地从研究生身上汲取对自身和学科发展有益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研究生可源源不断地从导师身上学到高深的经典理论和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师生互帮互学,导师也提升了,研究生也成长了,这样就形成了相互汲取营养、师生共赢的命运共同体,研究生顺利毕业是对导师最大的帮助和莫大的安慰。可见,筑牢师生命运共同体是师生不懈探索知识、追求真理、铸塑文化、创设价值的重要路径。

导师从方方面面帮助每一位遇到家庭困难、经济困难、恋爱困难、心理困难、交流困难、发表论文困难等的研究生,确保每一个研究生都不掉队。教会研究生坚定自信,轻易不要说“不”,要告诫研究生学会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域,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激发研究生的创作灵感和自由探索空间。导师不要对研究生轻易做出否定性判断,说研究生干不了这个、干不了那个,只要导师确定的总体方向明确,研究生会采用新生代的手段做出导师意想不到的作品。

导师同时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面临着学业、择业、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导师要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研究生加强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健康指导。定期和研究生谈心,听取研究生关于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及时察觉他们的异常心理情况,积极疏导。要及时查看新生心理健康测试报告,详细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日常教育工作。

师生命运共同体建设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培养的研究生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三好研究生标兵等,导师也因培养德才兼备研究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佩优秀教师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振翅奖章等。

[1] 习近平.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 求是, 2021(24).

[2]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3] 王战军, 李旖旎.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博士生教育发展新定位新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1): 55-63.

[4] 姚琳琳. 研究生导师职责的探讨[J]. 高教探索, 2018(2): 84-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编号:42121001)

10.16750/j.adge.2023.07.001

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 10010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选题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