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鲍梦茹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等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活中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作为幼儿发展与成长的引路人,不应把知识局限于书本中,而要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本文以建构区收拾整理活动为例,阐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游戏中的应用。
一天下午,10 名幼儿在建构区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搭建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表现,特别是幼儿收拾整理情况。当教师发出收拾整理的信号后,幼儿纷纷行动起来。元元直接把自己搭建的“饭店”推倒,顷刻间,搭建的作品变成了一片“废墟”。搭建“发电站”的几名幼儿将积木块一块块拿下,送到积木柜里。
汐汐怀里抱着五块木板,吃力地走着。这时,铭铭找来了一个小筐子,把积木放进筐子里,再送到积木柜里。淼淼看到铭铭用筐子装,也找到一个筐子。帆帆的筐子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尝试了几次都搬不动。这时,桐桐见状,和他一起推着筐子向前移动。一时间,之前闲置的很多筐子都被抢空。
收拾整理物品是幼儿生活自理的一项能力,而建构区收拾整理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环节。幼儿听到信号后,能够及时收拾整理材料,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幼儿无法离开材料进行游戏,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游戏中,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材料,不但选择积木进行垒高、架空、平铺,而且借助生活材料进行点缀。例如,他们将花瓶、灶具与积木相结合,把生活中的场景融入建构区,进一步丰富游戏内容。
案例中,幼儿在收拾整理环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汐汐怀里抱着一块又一块的积木,铭铭、桐桐和帆帆用筐子运送材料。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这表明他们具备了分类整理的概念。
在材料柜里,筐子其实是用来放置一些汽车、玩偶等辅助性材料的。这些材料使用完后,铭铭能够及时发现空着的筐子,并用它作为收拾积木的工具。铭铭被材料包围住,能够快速地迁移生活经验。在铭铭的带动下,更多的幼儿学会了分类整理新方法。
德国教育理论家福禄贝尔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在自主游戏中,幼儿非常开心。他们喜欢将积木与生活材料组合,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建构作品。但是,游戏后的收拾整理往往是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案例中,幼儿能够将收拾整理环节自发地演变成一场游戏,让枯燥的收拾整理活动变得有趣。
多样性游戏需要多种材料的支持。教师要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投放各种材料,并及时更新。那么,材料从哪里来呢?教师可以带幼儿在大自然、生活中寻找。鹅卵石、松果、落叶这些低结构生活材料,都会成为建构区里受欢迎的“朋友”。生活中,随处都是材料,都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们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以此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游戏后的讨论分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与同伴解决问题,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游戏中。教师加以引导,幼儿在行动中获得“活”的知识。不仅如此,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的新技能、新发现,能够通过游戏后的分享,从一个人的经验成为集体的经验。此外,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也需要师幼讨论和解决。案例中,幼儿探索出收拾整理积木的办法。在讨论分享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以下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收拾整理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这些问题能够发散幼儿思维,使他们在下一次游戏时将想法付诸行动。
生活即教育。良好的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但是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从小班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入园、离园时,学会“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案例中,幼儿能够把玩过的积木送回材料柜,养成了良好的整理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与社会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应该让学校与自然、社会相互连通。教师要让幼儿走出校园,到社会中感受鲜活的、动态的生活。同时,引导幼儿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触摸,让生活成为幼儿动态的课堂。
一日生活皆课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五大领域,将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