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戚婷婷
幼儿园课程是儿童成长的保障,生活与自然是儿童发展的前提。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认为,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并努力落实,是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途径。自然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实际,来源于幼儿兴趣,反映幼儿与教师之间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探索过程。那么,如何在生活化、自然化的环境中,将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并发挥其能动性?本文以班级“填满秋天——银杏树下”自然课程故事为例,阐述以儿童成长为基础的幼儿园自然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根据儿童成长规律,幼儿阶段对客观世界依然处于懵懂状态,对一切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欣喜。因此,教师应该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切入点,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设置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学习热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的天性中对大自然有基因依赖,天生喜欢亲近自然。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对自然的喜爱,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环境展开教学活动。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热爱的自然环境活动,能够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激发内在能动性。
在“填满秋天——银杏树下”活动之初,各种各样的叶子形状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多多说:“这片叶子是扇形的,真漂亮。”熙熙说:“咦!好像一只小蝴蝶在飞。”佳禾说:“我觉得有点像小鸭子的脚,小鸭子的脚也是黄色的。”于是,幼儿开始了一场与银杏的“对话”……银杏树在哪里?在教师带领下,他们走出幼儿园来到社区,发现了一大片银杏树林。
自然教育的特点是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真实的事物,体验真实的情感。教师要立足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将幼儿放在自然教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认真观察世界、探究世界。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教师应该以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热情,让幼儿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得以持续。
幼儿园实施自然教育课程,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自然世界,在自然环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思考。一方面,幼儿能够在真实世界中感受事物的完整性。自然万物中,每一个事物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形态、颜色、味道、功能,这些特点只能在实际接触中才能发现。如果教师在教室中开展自然教育,幼儿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激发幼儿想象,通过对常见事物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
在“填满秋天——银杏树下”活动中,幼儿通过对银杏树的观察,先知道银杏树是什么、长什么样,进而产生兴趣并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幼儿知道银杏树的果实之所以是“臭臭的”,是因为银杏外种皮有脂肪酸,会散发食物腐败味道。另外,银杏树中含有淀粉、粗蛋白等物质,可以作为食疗用品。至此,幼儿由对银杏树“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形成了自然、完整的逻辑。幼儿由银杏树果实味道这个“点”,了解到银杏树食疗作用的“面”,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
儿童成长周期具有深刻的自然逻辑,都具备从小到大、以点见面、由无到有的过程。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幼儿先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再由一个细微切入点,分析事物出现的原因,思考事物具有哪些作用和影响。因此,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幼儿既可以深入体验生活,参与生活的点点滴滴,还能促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可能发展水平,即在教师、家长等后天教育和成人帮助下可以实现的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的是幼儿已经具备的经验,在现有经验基础上设置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对自然进行思考和探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运用已有经验参加活动时,自信心和表现力会得到提升。
在“填满秋天——银杏树下”活动后期,教师采取了游戏式教学方法,设计并组织各种游戏活动。首先,在“小精灵之舞”活动中,幼儿轮流“洒雨”“接雨”。随着银杏树叶子纷纷下落,幼儿的情绪达到高潮,创作欲望也随之提升。此时,教师鼓励幼儿利用自然资源,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自由创作。而教师则以观众身份,欣赏幼儿的创作。有的幼儿制作皇冠,有的幼儿制作手环,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中体验大自然的奥秘。虽然教师全程没有参与活动,采取的是游戏教学模式,但是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通过观察其他人的制作过程,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得到综合提升。其次,教师采取团队合作形式组织活动。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幼儿喜欢自己安安静静地画画,有的幼儿喜欢“指挥”别人,有的幼儿喜欢配合别人。无论哪一种情况,幼儿都要融入集体之中,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大自然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然教育的价值,组织幼儿开展团队协作活动。例如,在“我给大树贴五官”活动中,幼儿不由自主地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作品。此时,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幼儿,鼓励幼儿互相帮助。最后,提高学习难度,激发幼儿挑战欲望。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行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水平。例如,在“我和图形宝宝”活动中,幼儿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形状的叶子,拼接成各种可爱的形状。此时,教师利用经验差异,增强图形拼接的难度,在完成简单图形后,追问幼儿是否可以拼接更加复杂的图形。在幼儿对拼接活动失去兴趣前,教师及时指导幼儿在图形内部填充树叶,完成大图套小图的镶嵌作品。既激发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又在幼儿学习情绪下降时,直接引发另一个思考高潮。
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推动幼儿可持续发展。自然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在帮助幼儿体验自然世界的同时,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活动的安排应该贴近幼儿生活,拓展幼儿经验。教师要在关注幼儿现有认知水平基础上,适当“拔高”活动内容,延伸相关的知识体系,选择稍高于幼儿理解能力的内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挑战欲,促使幼儿调动现有经验、向着预期发展的目标努力。
幼儿园自然教育对幼儿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幼儿与自然生活紧密相连,自然中蕴含生活智慧,生活中探索自然奥秘。因此,儿童成长视角下自然教育课程应该以激发幼儿兴趣、符合自然规律、推动幼儿发展为主,课程内容要遵循自然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与自然相融互动、共生共长中,收获宝贵的学习经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实现自然教育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