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融学”是一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以“五育并举、学教融合、学段融合、学科融合”理念为中心,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样态。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新时期,构建“融学”课堂,成了当代语文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章从“融学”课堂的建设意义入手,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深入研究建设小学语文“融学”课堂的策略,意在提出课堂建设方法,构建课堂教学新样态。
关键词:小学语文;“融学”课堂;课堂建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9-0041-03
良好的教学应以建设课堂为出发点。教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建设“融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助力课程改革发展。小学语文“融学”课堂要求教师在原有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围绕“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四个维度构建课堂,
开创全新教学局面,助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良好成果,实现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融学”课堂建设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构建“融学”课堂,意味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讲解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用全新的学习方式建构知识体系,掌握技能,由此产生学习热情。构建小学语文“融学”课堂,能够深度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模式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比如,教师运用趣味画板展示有关课文的结构知识,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次内容,学习生字生词,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热情,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1]。
(二)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促进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构建“融学”课堂的初衷。小学生正处于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融学”课堂上,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和思考,有助于培养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运用新颖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等方式学习。这既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建设小学语文“融学”课堂的策略
(一)融德于情——唤醒内心深处德性
“融学”课堂要求教师用真情实感影响学生,旨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其深入思考。教师坚持
“融德于情”,可以带领学生解读课文,品鉴表达,感悟情怀,发挥“融学”课堂的育人价值,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性。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雜诗》的相关插图可以作为“融德于情”的出发点。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分析诗人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体悟诗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性[2]。
1.以情激学,解读文化意蕴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利用情感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文化。教师要坚持“融德于情”,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性,讲解三首古诗中蕴含的独特情感,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与联想中,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首先,教师可介绍作三首古诗的三位诗人——陆游、林升、龚自珍,解读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逐句朗诵古诗,借助教材插图和注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解读《示儿》中的文化意蕴,将陆游“悲”的原因与百姓受苦建立起联系。教师可通过分析创作背景的方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德性,让学生立足“诗眼”,理解文化意蕴。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分析《题临安邸》诗句中的“几时休、游人醉、作汴州”,让学生联想诗人林升看到的画面,带着感情多次朗诵古诗,明确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两位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2.以情导行,品鉴情感表达
以情感引导学生学习行为,可以调动学生品鉴文学、表达情感的积极性,由此为“融学”课堂的建设创造契机。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学习三首古诗的基础上,自主进行写作和交流,品鉴诗人身上的德性并学习,真正做到“融德于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己亥杂诗》,分析诗人龚自珍的经历,初步体会全诗情感,引导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然后,教师可通过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创作背景,使之明白“己亥”所指年份,以及诗人将心中对国家没落、百姓受苦的种种情感凝聚成了一个字——“哀”。全诗蕴含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教师以此为引导,让学生分析诗人的期待,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联系新时期国家强盛及世界地位变化等内容进行情感表达,能够发挥“以情导行”的优势,让学生深刻体会情感。最后,教师可以配乐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朗诵节目,拓宽古诗品鉴渠道,让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融学于境——形成深刻学习体验
“融学于境”是指将学习活动融入不同的情境中,打造“融学”课堂,使学生形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深刻认识,促进学生进步。有声有色的学习活动与情境的融合,能够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这也是“融学”课堂的重要标志。例如,《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引导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分析文本、阅读交流、实践探索,能够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淀文学素养,还可以打造“融学”课堂,让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3]。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引用生活中的事物,创设相关情境,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启迪学生学习,构建“融学”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展示不同的桥梁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联想。在引出课文后,教师要从美观和坚固两方面,介绍赵州桥在世界范围获得的美誉,使学生在视听结合下,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其次,教师应坚持“融学于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是导游,你怎么向别人介绍赵州桥呢?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课文四段内容中的论述,尝试介绍赵州桥,由此降低说明文课文的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有关生活桥梁的阅读材料,运用“以读代讲”法,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文章,使之在对比生活中的各类桥梁后,明白赵州桥的设计特点,加深对说明文写作方法的认知。
(三)融思于问——促进思维品质提升
在语文学习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构建“融思于问”的高效语文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大象的耳朵》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動,在指导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敢提问,构建“融学”语文课堂,也可以设计“问学单”,保持张弛有度的提问节奏,以“融思于问”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4]。
1.引发质疑,启迪语文思维
杜威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的思维。合理引发学生的质疑,可以启迪学生的语文思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融思于问”语文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教师要引入有关大象的真实图片和虚拟动画形象,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大象有什么特点?大象的耳朵像什么?”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关注。然后,教师可以抓重点词句设问:“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的评论都是善意的吗?”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能够质疑教师的观点,并通过阅读全文化解自身的认知冲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白“三次对话”中大象不同的心情。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细读课文,根据不同小动物对大象的看法,思考“如果自己是大象,会产生什么想法”,做到“融思于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2.深度对话,培养审辩思维
鼓励学生提问,是建设“融思于问”课堂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围绕“大象的想法”互相提问,
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然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提炼“三次对话”中的核心内容,抓住不同小动物对大象耳朵的评论,设计“问学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大象思想、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围绕“语言的作用”主题进行深度对话,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引发学生的辩论热情,使之通过与教师交流,阐述自我想法,加强学习感悟,做到“融思于问”,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并且能够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评价。
(四)融教于评——助力教评一致实现
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防止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泯除教与学之间的界限,而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二是只管教,忽视学生的兴趣,不注重学生提问的错误倾向。教学与评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科学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教评一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构建“融学”课堂最好的做法莫过于“融教于评”。例如,在教学《丁香结》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前置学习、课堂研究、实践探索等环节融入自评、互评活动,有效实现教评一致,构建高质量“融学”课堂。
1.即时评价,引导反思矫正
即时评价的优势在于警醒学生,使之迅速投入学习状态,有助于引导学生反思和矫正。《丁香结》由诗句开始,写到人生的愁怨,彰显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感悟。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环节,指出学生的不标准发音和错误读法,由此切入生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读音的过程中建构新知。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即时评价指出学生对课文中诗句的理解情况,使之结合作者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理解诗句,从“丁香结”的象征入手理解全文,矫正不良的学习方式。最后,教师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点评,客观说明学生的问题回答、课文总结情况,给出直观评价,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提及丁香花的部分,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到“融教于评”,让学生在“融学”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延时评价,助力总结提升
陶行知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利用延时评价指导学生总结和反思,能够助力教评一致的实现。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成果、课堂表现、课文总结情况,提出延时评价,用奖励“小星星”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运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开展“丁香结课文情感总结”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总结中对自己的课文理解深度做初步评判,根据他人的评价以及“小星星”奖励数量,分析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助力学生总结和反思,实现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提出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综述学生的自评、他评、“小星星奖励”情况,妙用延时评价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吸收情况。学生能够根据延时评价,对丁香花的品格、诗句含义、作者情感等元素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根据教师的评价明确学习重点,助力教评一致实现。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设“融学”课堂,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观察和研究发现,教师坚持“融德于情、融学于境、融思于问、融教于评”,有耐心、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质量。因此,在今后的“融学”课堂构建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实际学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实现各类学习活动的融合,让语文“融学”课堂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李双双.巧用板画构建小学语文适学课堂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17):95-96.
丁雪萍.巧借插图,优化课堂教学:浅谈部编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文插图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J].教师,2020(36):25-26.
王嘉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导入模式[J].教师,2020(21):34-35.
苏群妹.小学语文问学课堂中问学单的设计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9(30):81.
作者简介:陈泉德(1976.5-),男,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西苑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