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菁 左 慧
(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2020年疫情暴发后,我校就开始了网络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三年来,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效,受到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一致好评,许许多多的年轻老师从这种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成为骨干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新课标的公布后,一线教师们明显发现学生对于“学”的方式需求更大。同样地,老师的教学方式要求也更高了。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的重任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然而在小学校园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每个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多则两三人,少则仅有一人,因此开展教研活动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更是有诸多限制,一方面是年轻教师亟须成长,中年教师仍有许多困惑且需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苦于校园内的同学科教师太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更是难得。而信息技术教师又是学校中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多的一群人,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更高效、便捷的方式,解决了上述的种种问题。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环境下,通过备学情、备教材,制订详细的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也可以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交流,解析教学中碰到的一类问题或是个别问题,想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疑学生之所疑。
以前,教师自己备自己的课,每一个环节往往都要考虑一遍,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擅长的领域各有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各有差异。现在集体备课,可以每人备一个环节,或者轮流主备,其他人可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往往可以节省财力、劳力及时间。同时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让课堂更灵动。
集体备课作为常规教研活动,助力教学工作全程优化,使教师的教学思想、认知方面、行为落实方面更合理、更科学。通过长期集体研讨、自我打磨、分工主备、教后优化的过程,让教师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迭代。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有时对于一堂课该如何处理还不够清楚,许多环节可能还不够成熟,重难点的处理还不够自如,集体备课这种形式打通了年轻教师向老教师请教的通道,快速推动年轻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消除年轻教师“单打独斗”的不足和茫然,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在集体备课中成为受益者,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
集体备课往往也是一个难得的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谈心的机会。平时,虽然许多老师也常见面,但却因各种原因,很难有机会坐在一起,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互帮互助,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学术氛围更浓厚,凝聚力更强。老师们有了经常在一起的机会,不仅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感情和联系。
网络集体备课除了具有上述集体备课的种种好处之外,还具有更多独有的优势。
传统模式下的集体备课一般是指在校内,同学科教研组以开会或者座谈的方式,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即使不是同校的教师,一般也是近距离的学校之间才方便开展这种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即使这样,每位老师也必须空出较多的时间才能去参加这样的教研和集体备课活动,给教师平时的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而网络集体备课打破了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只要是同学科的教师,无论地域上多远,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教研和集体备课。大家通过各种平台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在网上交流,这些交流的资料还能更方便地被保存起来,供当时没实时交流的老师学习。
传统集体备课需要备课组成员集体在一个时间点进行集中探讨,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去参加,集体教学活动也必须亲自到场才能学习和观摩。但现实中往往有诸多的不便,大家不能都在固定的时间点去参加活动。这种局限性就使得许多老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而网络集体备课的研讨不需要固定时间,老师们只要在相应的时间段就可以在平台中和其他老师探讨各种教学问题,同样自己的问题也会被更多的老师看到。在集体备课展示活动中,还特别实现了网络直播,就是让没有条件的老师也能够在家中看到更多精彩的展示课,并实现实时互动,和现场的老师交流听课体会等。
年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需要得到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一个教研组中如果有一批愿意分享的骨干教师,那么年轻教师肯定会更快地成长。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人数较少,骨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年轻教师如果不能走出去,就很难得到骨干教师的引领。网络集体备课将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统筹分配到每个教研组,使得每个教研组都有两到三位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他们一对一、一对几地倾力帮助年轻教师,为之排疑解惑,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骨干教师也在这种教研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网络集体备课,避免了“近亲繁殖”带来的越来越同质的低层次现象。为了增加参与教师的新鲜感、重视度,一般采取跨校“杂交”形式,互换主备人。因主备人在外校主备发言,肯定会积极准备,展示本校较高的水平。同时,因为有了新的主备人、新的期待、新的方向,教师的投入度也会增加。在这种联动模式下,名家课堂实录的研讨也是常见形式,各校分派不同的教师进行网络交流,思考名师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将名家思想吸收,融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也就是学思想;另外,还要让教师学技术,即把教学理念还原成教学设计,将名家的思想转换成自己的思想,把名家的方法技巧融合吸收后,再还原成课堂实录,进行网络同课异构。通过网络研讨、二次上课,最后比较两种设计异同,借鉴吸收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各位老师说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地交流讨论,最终形成群策群力的高质量的课堂实录。
网络集体备课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网上教学问题的探究,网上教学设计的探讨,网络直播教学等。现以目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集体备课实施情况为例,阐释一下一网络备课组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在全区小学信息学科教师中,以授课年级为单位,将全区的信息技术教师分为三、四、五年级三个集体备课组。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一人带多个年级,所以在人员分配中,同时兼顾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比例,建立专门的工作联系群。每组选一名教师作为组长统筹分配各小组成员工作和任务,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备课组成立后,由各组组长分配每位教师的主备课题,并确定两节课为展示课,面向全区教师开展示课,其余课题作为副备课题,确定开展示课的教师和大致时间。
对于副备课题,各小组成员在相应的时间节点主备自己的一课课题,并将教学设计上传到相应的评课网络资源平台。小组内其他成员查看本组内其他成员的教学设计,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小组内在集体备课群中讨论这些出现的问题。主备人查看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二次上传。本小组内其他成员根据主备人上传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并给出反馈。主备人根据大家的反馈再次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对于展示课,由主备人先发起一次备课,并上传教学设计与课件至相应资源平台,其他组员查看教学设计,并提出建议。主备人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接着由组长统筹小组内现场磨课,各组员到场听课,并探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集思广益。主备人根据磨课出现的问题和大家提出的修改建议,第三次修改教学设计及课件并上传,各组员再次进行探讨,必要时还可能进行二次现场磨课。
集体备课展示活动由教研员和备课组长统筹安排,面向全区的信息技术教师开放。展示课安排现场录像、拍照。为了满足不能到现场的教师的学习需要,开通网络直播,老师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观看到课堂的现场情况,并进行实时互动。课后,新教师谈观课的感受和收获,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由骨干教师进行集中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每学期都会有六节甚至更多的集体备课精品课被大家所看到,有很多的年轻教师都愿意主动承担这种公开课。研讨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记录,后期进行及时的新闻报道等。
每学期由备课组长统一将本组内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展示课视频资料等收集整理,形成资料库。这样的工作让我们在短短三年内,收集到大量的优秀教学案例,供更多的老师学习与参考;也为老师们的备课节约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网络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更方便、高效的教研形式,已经被大家所熟悉和认可。信息技术教师利用网络集体备课,更有自己的优势与必要性。同时我们也需要更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网络直播课堂的效果与现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如何提高直播的质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在今后的网上集体备课中,是否可以尝试针对一个教学环节或者一个重难点、一个游戏等开展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直播教研活动?但网络集体备课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知道,集体备课面对的往往是共性的学生,普遍解决的也是共性问题,但对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不能随时随地交流,网络交流的“独特”和“高效”体现得并不明显,所以线下二次备课也显得格外重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更要有创新的思想,走出适合自己教学的路。网络集体备课,可以起到跨地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但也容易抹杀教师的“个性”,使教师的水平逐步趋同,从长远来说,这是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所以,我们可以参加集体备课这样的活动,但不可在“集体”中丧失了自我。
总之,教师们利用线上平台,积极研讨交流、立足学生、大胆发言、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教师们在查阅中提炼做法,在深思后发表见解,在讨论中升华方法,在整合后慎思笃行,真正实现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多层面的资源共享,切实有效地发挥了网络“集体备课”的最优效果。但我们也同样应警惕网络集体备课的副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集体备课做得更好,让它真正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离不开的一种教研方式。也希望更多的年轻教师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成长,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