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杰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河南 周口 466000)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鱼,也称垂鱼,是位于建筑物两侧山墙上首、人字形博风板正中的装饰性构件。目前,学界对悬鱼构件进行简要介绍的著述有很多,而刘淑婷的《中国传统建筑悬鱼装饰艺术》是国内唯一一部对悬鱼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该书对悬鱼的由来,使用分布情况,对韩国、日本的影响等作了概述;详细介绍了悬鱼的功能、用材、制作工艺、造型分类等内容;对悬鱼的文化渊源、审美特征、现代启示等进行了分析探讨[1]。全书还配有大量图片。此后,国内关于传统建筑悬鱼构件的研究成果,呈现日趋繁荣之势,且主要集中在悬鱼的起源、传播发展、文化内涵、用材、工艺等研究以及分类研究、区域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
羊续(142—189 年),字兴祖,东汉太山平阳人,出身于泰山羊氏家族,以“忠臣子孙”的身份拜为郎中,后因大将军窦武事被治罪,又因党锢之事被长期禁锢在家。党禁解除后重新入仕,先后任庐江太守、南阳太守,后被朝廷征为太常,未上任而病故。他的一生中较为重要的事件有镇压扬州黄巾军;平定江夏赵慈兵变;“悬鱼”拒贿;逐妻儿出府门;拒绝向汉灵帝行贿以出任太尉。总之,在黄巾起义爆发后,羊续的政治、军事活动代表着腐朽的东汉统治阶级中有识之士的立场。他的廉洁奉公表现,成为了后世“廉吏”的典范。
“羊续悬鱼”故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唐代的周昙、明代的于谦等人都写有相关诗作,留下了“鱼悬洁白振清风,禄散亲宾岁自穷”“喜剩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等诗句。吴贤忠[2]《简评羊续》一文提及了羊续悬鱼之事,肯定了历史人物个人品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刘硕伟[15-16]认为,羊续的悬鱼拒贿行为,是采用了既委婉又决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的清廉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形成的牢固信仰,既是对儒家价值的遵守,也是为了矫正时弊。
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鱼构件,起源于“羊续悬鱼”故事。如杨义堂等[3]所著的《新乡贤归来》一书中,就有“羊续:中国古建悬鱼的来历”一节内容。但这种流行的观点并不能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李彦锋[4]认为,悬鱼的“为官清廉”说是一种社会学意义的附会。古建筑悬鱼构件上的云纹,其原始意义应源于龙图腾,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功用性(避免火灾)镇宅符号,进而演化为祥瑞符号,从而形成鱼纹悬鱼饰件。由此看来,“羊续悬鱼”故事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鱼构件的关系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拟从二者的渊源关系、互益传播等角度探讨它们的历时关系,并探讨二者关联的现实意义。
“羊续悬鱼”故事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鱼构件是否存在渊源关系,这种关系如果存在,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溯源的方式入手。
关于“羊续悬鱼”故事较早的文献资料,主要见诸于《后汉书》。据《后汉书》[5]卷三十一《羊续传》记载:羊续任南阳太守时,“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据《八家后汉书辑注》[6]记载:“羊续为南阳太守,好啖生鱼。府丞焦俭以三月望饷鲤鱼一尾,续不违意,受而悬之于庭,少有皮骨。明年三月,俭复馈一鱼。续出昔枯鱼以示俭,以杜其意,遂终身不复食。”
比较两则材料可知,第二则材料较第一则材料在细节上有较多丰富、细腻之处:①好吃生鱼原是羊续的爱好之一;②送鱼的府丞名焦俭;③焦俭第一次送鱼的时间在三月望日;④焦俭所送的鱼是鲤鱼,而且“少有皮骨”;⑤焦俭第二次送鱼的时间是次年三月;⑥羊续为了拒绝焦俭的送鱼行为,此后不再吃鱼。关于府丞所送鱼的悬挂位置,两则材料表述一致,都指出这条鱼悬于“庭”。
府丞,即郡丞,是郡守的副贰,佐郡守掌众事。刘隆有[7]《我国古代的县丞》一文指出,冗官过多是我国古代官场一大积弊,但“副职极少,却也令人惊讶!”秦至唐,郡丞仅一员,刺史无副职。东晋成帝还曾“省诸郡臣”。南朝宋文帝才恢复旧制。所以,府丞在处理一郡公务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应是比较忙的。“羊续悬鱼”故事在流传中,一些说法表明,羊续的府丞似乎隔三差五就要给羊续送鱼,这恐怕是不准确的。羊续的府丞应该是只在一年的三月某日送一次鱼,这可能是他个人向上司示好的一种形式,算不上是频繁的行贿行为。但羊续为了矫正时弊,做到了防微杜渐,为此甚至放弃了自己吃生鱼的爱好。
汉代居宅中的“庭”,是高级居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庭为开放式,正面不设墙体门窗。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厨房、车库、牛马圈、仓库等都围绕庭来修筑。庭为住宅的中心[8]。邹水杰[9]指出,穿过汉代县衙寺门,遇到的一道屏风叫罘罳。绕过罘罳,进入庭中,庭中最重要、最显赫的建筑物是县令长办公的正堂。县衙的正堂,很多时候也被直呼为廷。郡县主官的院落,其门称闺閤,院内有“庭”“堂”“内”之分。“一道閤门,阻挡了一般小吏进入令长的房舍和花园,只有亲近吏才能出入闺閤。这与中央朝廷的中外朝又颇为相似。”
由此可知,羊续悬鱼的庭应是闺閤内的庭,不是办公场所的庭。因此,他才会“出”前所悬者以杜府丞之意。至于羊续悬鱼更具体的位置,过去这一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有“悬于门”“挂在屋外的柱子上”“挂在房檐下边”“悬挂在庭院中”“挂在庭檐下”等多种说法。依笔者推测,羊续把鱼挂在庭院周边房屋的檐下是较有可能的。
传统建筑中开始使用悬鱼构件的时间,主要有周代说、汉代说、唐代说三种观点。周代说较早见于孙华的《悬鱼与振容》一文[10]。该文的研究对象为周代棺饰制度,认为古建筑悬鱼制度最迟可以追溯到周代,但其位置与汉代以后不同。周人棺饰中的悬鱼和振容应是仿照了当时宫室建筑的做法,与后世建筑的悬鱼和惹草有着渊源关系。高国栋[11]认同此说,还举出了云南晋宁出土的石寨山铜房子为例证。
悬鱼的汉代起源说主要依据的即“羊续悬鱼”故事,而其唐代起源说则为一种保守、谨慎的观点。孟刚、罗军[12]认为,悬鱼最初为唐代宫廷礼制建筑的规范内容。米满宁等[13]认为,传统建筑中使用悬鱼构件是始于唐代。悬鱼的最初出现是出于功能需要,是为了封盖博风板合角处的缝隙,以达到保护合角,使之不被雨水侵蚀的目的。另外也有加固搏风板并遮盖檩条端头的作用。李彦锋[4]认为汉代出土的明器及画像砖石上都看不到建筑上有悬鱼构件。唐代建筑中才出现了悬鱼饰件。但刘锦芳写有《汉代画像石中的“屋顶悬鱼图”研究》[14]一文,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李文的论证基础。
笔者倾向于认为,我国的传统建筑悬鱼构件可以溯源到周代以前。甚至可以如此猜想:在较早的渔猎经济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在干栏式的建筑上悬挂鱼干了。原始建筑物的屋檐下,悬挂大量鱼干,是富有的象征,可能也有生殖崇拜的意蕴,也可能很早就有了朴素的“水克火”观念。古代建筑中出现悬鱼构件,不但不是起源于“羊续悬鱼”的故事,而且可能刺激了羊续采取“悬鱼”的行动。至于悬鱼的唐代起源说,可能是学界过于拘泥于地表达建筑遗存的缺失了。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悬鱼构件并不起源于“羊续悬鱼”故事。相反,羊续的“悬鱼”行为,可能是受到了建筑物上悬鱼构件的启发。在一处西汉的墓葬画像中,“画面中部为一双重檐楼阁,中央楼顶立有一只鸟,下层楼的檐角下各坠一条鱼”。而在一处东汉中晚期墓室的画像中,画面中间是一个四开间的双重檐建筑,中间有一斗拱支撑建筑,右拴一马,马后为一御者。“左侧房内挂一个铎……铎的右边挂一条大鱼。”两幅画像都是双重檐庑殿式建筑,而且鱼所悬的位置都是屋顶[14]。这些汉画像一方面说明汉代建筑物上的悬鱼构件同后世建筑悬鱼构件的悬设位置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早在羊续“悬鱼”之前,建筑物上已经大量使用悬鱼构件了。汉画像中的屋顶悬鱼,形体肥大夸张,其内涵自然十分丰富,引人注目。由此断言,羊续的“悬鱼”行为可能是受到了建筑物上悬鱼构件的启发,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说法。
承前节所论,不是传统建筑悬鱼构件起源于“羊续悬鱼”故事,反而可能是羊续的“悬鱼”行为受到了建筑物上悬鱼构件的启发。传统建筑悬鱼构件和“羊续悬鱼”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互益传播的关系,并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悬鱼构件在传统建筑物上的使用,使得人们总是由此联想到“羊续悬鱼”这一故事,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廉政观念的传播。以周口关帝庙的悬鱼构件为例,普通民众初次见到此建筑构件,都会感到很陌生。对此,负责讲解工作的职工一般都会提及“羊续悬鱼”这一典故故事。虽然传统建筑悬鱼构件并不起源于“羊续悬鱼”故事,但实际的宣传教育工作某种程度上就主要是在讲悬鱼构件起源于“羊续悬鱼”故事。这固然有利于故事所蕴含的廉政观念的传播,但如果将其纳入到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过程中,这种讲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另一方面,“羊续悬鱼”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廉政文化观念,会附着在人们对建筑物悬鱼构件的认识上,由此增加了悬鱼构件的文化内涵,从而推动了悬鱼构件在建筑物上的进一步使用。这种情况,一般会出现在维修古建筑或修建仿古建筑过程中。
传统建筑悬鱼构件与“羊续悬鱼”故事关联的现实意义如下:
①在学术探讨过程中,传统建筑悬鱼构件与“羊续悬鱼”故事的渊源关系还需进一步寻找证据进行分析,不能人云亦云;
②在面向社会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时,文物、博物馆单位职工一方面应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方能更好地为社会各阶层提供经得起检验的精神食粮;
③在古建筑维修和仿古建筑修建过程中,悬鱼构件也应得到充分重视。建筑工匠应充分调查研究传统建筑悬鱼构件的制作工艺,从而使得古建筑维修和仿古建筑修建工作能够因为此项工作的精益求精而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