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筱宁,单中人,矫非桐
(1.白山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吉林 134300;2.吉林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起病急、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治疗复杂,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脑部疾病[1]。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卒中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式[2],其目标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灌注,减少脑梗死的面积,改善脑部循环,避免患者发生身体瘫痪。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护理工作对整个卒中溶栓救治过程中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以护理人员为团队主要参与者的救治模式。溶栓全程护理人员能够将治疗、护理、健康指导融为一体,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安啟萍等[3]设计了护士在溶栓前对患者进行身体评估及准备的具体实施方案。静脉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详细的综合评估。经过快速、全面的诊断和检查后,准确制定出符合此患者病情的急诊急救方案,并提前准备好急救所需的仪器、器械、药物以及相关医疗物品,及时呼叫诊室以及溶栓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的必要性以及溶栓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4],并着重强调溶栓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优势作用以及预后效果。
周春元等[5]强调:护士在工作中,应该时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可以鼓励患者、增加其对抗疾病的勇气与信心。溶栓前护士应该着重关心患者的情绪波动,同时还需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消除患者对溶栓治疗的担心和忧虑。减少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如保持病室内安静,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同时鼓励患者家属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患者情感依靠。
2.1.1饮食体位
吕敏和许玉平[6]对溶栓后患者的饮食护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者强调选择安全且有利于进食体位的重要性,认为对于能坐起的患者宜采取半坐位,此体位便于患者进食;不能坐起的患者,可辅助其仰卧位,床头摇高30°左右,为了保持患者的舒适,可在其头下垫一软枕,以防止食物逆流进入鼻腔,保证患者的进食安全。
2.1.2食物选择
李娇龙[7]研究证实合理的食物选择可以有效地避免溶栓后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溶栓后24 h内应禁食,待24 h后,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可嘱患者进食少量流食,量逐渐增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宜选择病人喜爱的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材,注意食物的量及温度,尽可能保证进食温和、清淡的食物,以降低患者发生便秘的风险。为防止误吸,便于食物的移送以及吞咽,可选择糊状食物或进半流质饮食。此类食物柔软,易成团,不易粘在口腔及食管的黏膜上,且有利于通过口腔及咽部。如发现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应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采取鼻饲进行肠道内营养支持,维持营养的充足供给。
2.1.3吞咽方式
李加玲和李敏[8]对溶栓后患者进食的吞咽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提出两种有效方式:一是健侧吞咽法,为了防止食物残留在患侧口腔,可在吞咽时使头部尽量偏向健侧肩部,此方法尤其适合偏瘫的病人;二是点头吞咽法,即在吞咽的同时,模仿点头的动作,使下颌尽量靠近胸骨角,此方法可让食物更顺利进入食管,同时也能一定程度的保护气道。
2.1.4防止误吸
徐静等[9]研究显示:患者运动后立即进食增加了食物误吸的风险,研究者建议患者进食前应避免做剧烈的运动;患者在饮水过程中尽量使用杯子饮水,且水量保持在半杯以上,避免过少,切忌使用吸管喝水,以防止用力过度造成误吸或呛咳。进餐时,应避免与患者交流导致患者注意力分散;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舒适。患者一旦发生呛咳,应立即嘱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降低窒息发生和吸入性肺炎的风险。
观察患者的情况是护理人员最基础的工作。溶栓后护理人员需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此时的观察内容包括患者24 h内的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皮肤、口腔、鼻腔黏膜是否有出血情况和神经功能情况等。须重点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肢体运动恢复情况,是否有颅压增高等情况,警惕患者溶栓后出现继发性脑梗死或脑出血[10]。观察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性操作。溶栓治疗结束后24 h内严禁进行中心静脉和动脉穿刺,避免形成出血点、止血困难等出血征象。
2.3.1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因患者溶栓后24 h内需禁食,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需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选择补充液体的量和种类。如患者出现轻度营养缺乏,可给予患者输注肠外营养[11]。同时为防止补液过多造成肾损伤,还需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尤其观察患者尿量以及有无出血情况。
2.3.2静脉输液部位的护理
溶栓过程中输液时间长、输液量大,因此,静脉穿刺应采用上肢静脉,远离关节,妥善固定[12]。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输液部位皮肤情况,若穿刺点周围出现肿胀,则考虑是否出现液体外渗。发现有液体外渗时,应该立即停止输液,抬高外渗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局部肿胀的吸收消退。同时也可用50%硫酸镁湿敷,24 h之后进行热敷,可促进渗液的吸收。
溶栓后后1周为患者的恢复期,此时应着重观察患者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溶栓结束后第7天,患者需要复查颅脑CT,若结果未出现异常且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早期的康复干预。首先,指导患者每日做4次肢体的主动和被动锻炼,每次30 min左右。之后逐渐加强其言语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声母发音练习。在锻炼过程中要增强患者的肌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注意锻炼不可急于求成,应做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尽量辅助患者使其出院时患侧肢体的肌力恢复到Ⅴ级。在患者恢复过程中,从在床上运动做起,可做些简单的自主翻身,或者在床上移动等动作,之后可慢慢训练在床边坐,能保持身体平衡后,可逐渐练习站起和走路[13]。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应嘱其家属尽可能多的和患者交流对话,提高患者的言语清晰度,并积极鼓励患者,使其克服心理障碍,通过反复的练习,逐渐恢复其语言功能。
出院前3 d给患者每日1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4]。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因此,有引起出血的风险,同时也会产生消化道副作用。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皮下出血点,进而出现瘀斑淤青、鼻出血等。护士应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强调观察的意义及注意点,嘱患者及家属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发生更严重的消化道出血、颅脑出血等。
卒中患者出院后身体活动度不能立即恢复,常有自卑、抑郁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积极鼓励,可以告知患者先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做起[15],例如擦桌子、洗碗等,逐渐可增加活动量及活动范围,如浇花、扫地等。每天坚持锻炼,锻炼强度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同时还要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家属配合,让其给予患者情感依靠,稳定患者情绪。但应注意不要让患者家属过度帮助患者,避免患者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
溶栓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且关键的环节,溶栓过程中的有效护理措施对于有效治疗和稳定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护理过程中有的放矢,如:在溶栓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将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情况和患者详细说明,消除其因预后情况产生的焦虑心理;溶栓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状况均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