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畅宇,葛晓鸣,慕艳娟,张静,周学振*
1. 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宁波 315000);2.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波 31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这一要求的背后,离不开专业的食品人才的支撑。作为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高校,需要不断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食品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是指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打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校企合作则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1]。
在此次探索中,探讨了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和实践,旨在为高校食品类专业的协同育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
国外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较为成熟,具有明确的目标、完善的机制、丰富的形式和广泛的覆盖。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与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奖学金、实习基地、联合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欧洲最大的食品科技中心——英国营养与健康中心(NUH)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共享资源、共建平台、共拓市场等方式,推动了食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国内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具有鲜明的特色、突出的效果、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例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2021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中包含了多个涉及食品类专业领域的项目。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在《科教融合 创新发展 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一文中指出,“复旦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在生命医药领域率先探索实施‘三位一体’(本硕博)综合培养计划,在生物医药工程领域开展‘四位一体’(本硕博+MBA)综合培养计划,在精准医疗领域开展‘五位一体’(本硕博+MBA+MPH)综合培养计划”。
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采取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提高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实用性、交叉性和创新性,促进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协同育人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机制,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行业协同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3]。
(2)协同育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需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享各方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实践资源和服务资源,搭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拓展学生的实践创新空间。
(3)协同育人能力的提升与保障。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工程背景、跨学科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教师的协同意识和能力。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4]。
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地方食品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支撑,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检测、质量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工作;(2)具有较强的工程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等工程能力,能够独立或参与食品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3)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关注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食品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关注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尊重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5)具有较强的沟通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多元化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合作,能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终身学习[5]。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构建符合新工科理念的“三融合”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融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打牢理论基础。基础课程应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英语等通用技能知识。专业课程应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加工原理等专业核心知识,以及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新产品开发等专业拓展知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应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理论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实践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等工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工程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3)融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拓宽教学渠道。校内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校外教学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资源,开展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和水平。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应相互补充,相互激励,形成开放式的教学平台。
食品专业师资队伍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支撑,构建符合新工科理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而言,师资队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结构和质量。加大对具有食品行业背景、工程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师资结构和配置。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师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师资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师资活力和创造力。(2)加强校内外交流和合作,提高师资视野和能力。鼓励和支持师资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师资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鼓励和支持师资到食品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实践锻炼、访问交流、合作研究等产学研活动,提高师资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3)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和水平。鼓励和支持师资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各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育改革项目,提高师资的教育水平和水平。鼓励和支持师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发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提高师资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食品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工程能力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为支撑,构建符合新工科理念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机制。具体而言,校企合作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赢。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校企联合委员会、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等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设立奖学金、捐赠基金、技术转让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实现教育投入、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等的利益共赢。(2)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现教学与生产的融合。通过开展校企联合课程、校企联合设计、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校企联合科研、校企联合开发、校企联合孵化等方式,实现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3)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实现人才与市场的对接。通过开展校企双向交流、校企双向培养、校企双向评价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与行业需求的相互适应,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就业指导、校企就业推荐、校企就业跟踪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相互匹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为了验证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文章选取了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案例,分析了该专业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浙江省一流专业,是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建设专业和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过程中,取得了以下效果:(1)宁波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学院在农、畜、水产品等方面的研究特色和成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知识+科研创新”的教学模式。将培养科研思维融入第一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强化案例教学模式,每门专业课程均建有5~10个案例,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设定场景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不断拓展。(2)通过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等载体拓展学生多样化培养途径。完善奖助机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参与学科竞赛、国际交流、学术节等活动。聘任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校外兼职导师,邀请校外名师、行业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校内中试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动,引导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及产业需求,实现专业课程实践育人。(3)深化校企合作,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与湖北周黑鸭企业、宁波牛奶集团等多家国内食品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聘任数十名校外导师,对标行业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优化地方服务合作,立足系所科研成果,将果蔬保鲜、水产品加工、畜禽精深加工等技术服务周边区域农产品发展需求,实现社会服务实践育人。多维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地方高校食品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高校食品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食品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符合新工科理念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文章对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推动高校食品类专业改革创新提供了参考。但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案例分析不够深入细致,协同育人模式的评价指标不够完善等。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拓展案例范围,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期为高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提供更有价值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