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2023-08-17 06:42谢洁华李成青李沛园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集群产业链广东

谢洁华 李成青 姜 珊 李沛园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总结分析广东制造业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强力支撑,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产业基础不扎实和产业链不坚固问题仍比较突出,且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低端。为此,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制造业当家战略,将“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制造业当家作为广东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路径之一”。为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分析总结广东制造业发展特征,更好地谋划支持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举措。

二、广东制造业发展情况

广东靠制造业起家,从改革开放的“三来一补”1“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起步,到成为中国制造业“排头兵”,广东已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列入全国统计的41 个大类工业中,广东有40 个。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 万家,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8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了华为、广汽、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广东制造业总体呈现出规模大、集聚化、活力强等特点,总体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

(一)产业规模大,保持总体优势

广东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四成,近年来增长速度保持持续向上,整体带动广东经济发展。2022年广东GDP 达到12.91 万亿元(连续34 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9%,其中工业增加值5.28 万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 万亿元、同比增长1.6%。从行业看,支柱行业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汽车制造业增长20.8%;锂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

市场主体持续增加,且结构持续优化。广东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共有1600 万市场主体,其中中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是广东成为制造业大省、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的根基所在。2022 年,广东制造业单项冠军132 家,8 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世界500 强,24 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500 强。

(二)集聚效应强,压舱石作用凸显

广东有高新区、经开区、省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共161 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6 万亿元;已建成100 多个不同特色的规模产业集群,形成8 个超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共有7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数量全国前列。2022年前三季度,广东重点培育的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37513 亿元,同比增长4.3%,增加值约占GDP40%。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集聚发展明显,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广佛汽车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较强。产业集聚已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增强活力

广东已初步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制造业协同发展格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动能持续释放活力,2022 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5.1%。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全国领先,5G 产业和数字经济规模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达7.0 万台(套),约占全国29%,成为国内重要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均居全国第一梯队。广东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6 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27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7 家(全国第二)。发明专利有效量接近44 万件,PCT 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2.6 万件,创新驱动发展增强。

广东深入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帮助中小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降本提质增效,累计推动1.5 万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50 万家企业“上线用云”,引进培育370 多家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加快构建可控的产业链,增强链条韧性和竞争力

产业链供应链关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广东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基础好,关联性、耦合度强,近年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出产业的强劲韧性。广东建立“链长制”,政府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推动化解“缺芯”等困难,以“链长+链主制”培育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重要牵引,促进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筑起广东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防波堤。并推进实施“核心软件攻关”“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在补链强链控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批国产替代技术和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2021 年广东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3%、56.5%。

2022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地,共达成合作项目853 个、投资总额达2.5 万亿元,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大健康等产业领域,其中制造业占比超七成,有助于广东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广东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迈进,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广东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制造业增速有所下降

虽然广东的GDP 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但近年广东制造业增速有所下降,其GDP 在全国占比已下降。2022 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5 万亿元,同比增长1.6%,低于全国增速3.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低于广东工业增速,也低于全国制造业增速3.0%。2021 年广东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回升至33.3%,止住过去十年过快下降趋势,但2022 年又下降至30%左右,略高于全国的27.7%。

(二)广东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存在较大短板

我国工业生产长期倚重下游消费品组装制造及其应用研究,中下游占比高达79%;广东也是如此,目前广东的电子信息业独大,前三大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占比达42.9%,且以电子产品、终端消费品等下游产品为主,在本轮疫情反复冲击、贸易摩擦中均受到较大影响;整体上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不利于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在外部冲击下,制造业产业链缺链、断链问题突出,工业抗风险能力偏弱,特别是在受终端市场激烈竞争和上游关键部件“卡脖子”双重挤压的环境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自主可控、围绕全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升级挖掘增长动能有极大挑战。

(三)欧美大国重返制造业趋势影响广东制造业发展

近十年来广东外贸依存度从2013 年的107%,下降到2022 年的65%,不利于制造业长期健康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产业链竞争发展出现新格局,发达国家再次重视制造业发展,加快产业链高端领域的投入,全球产业链竞争格局向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我国不单在中高端领域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的竞争,在中低端领域也与新兴经济体存在激烈竞争的局面,而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首当其冲,特别是核心技术、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制约广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广东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广东的制造业发展痛点,虽然广东的深圳和广州位列2022 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三,但山东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达14 个城市(山东共16 个城市,占比87.5%),其次为江苏13 个地市全部入围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广东为珠三角9 市和汕头共10 个城市(广东共21 个城市,占比47.62%),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差距未能有效缩小。根据民建广东省委会统计,广东区域工业经济差异系数从2011年的1.22 扩大至2020 年的1.34,而江苏则从0.8 缩小至0.7,广东制造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显著。

(五)广东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

从外部因素来说,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日欧等经济体进一步强化了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控制权,大力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回流,保障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端地位;同时,不断通过对我国“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相关出口制裁措施,阻碍技术的全球转移,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从内部因素来说,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发达的外向型经济,许多产业在发展的惯性中形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型贸易格局,产业基础水平不够高,产业链薄弱环节较多,在产业价值链中,仅占有中低端环节,企业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较为薄弱,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不畅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较为显著。此外,创新研发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还未形成,科研院所对接市场的意愿不强、系统性不足,社会各方资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尚未完善,科研和经济社会长期以来“两张皮”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制约广东战略性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

(六)“数据鸿沟”现象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我国数字化经济不断加速发展,2022 年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为6.41 万亿元,增长8.6%,但制造业整体链条的数字化融合能力和渗透力仍未能有效提升,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水平和程度相对较低。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具有推行数字化的意愿,但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尤其是在制造端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引入先进信息系统等方面。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的“数据鸿沟”仍存在较大阻力,目前制造业供应链上企业经营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较弱,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对实体利益的占有上,也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分配上。核心企业不愿意将供应链全部经营数据与中小企业进行实时交互和传递,同时税收、社保、工商、海关等公共数据的共享程度一般、交叉验证机制弱,银行存在难以摸清供应链配套企业真实情况,导致融资未能及时发放以及后续信用风险的产生。

四、广东制造业发展规划情况及展望

近年来,广东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复杂变化的形势考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同时广东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也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端挤压”,亟需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此,广东加强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广东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广东制造业发展规划情况

1.广东制造业发展主要目标

广东紧抓产业项目、工业投资、产业平台三大抓手,加快产业体系的升级发展,聚力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加快广东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

在产业方面,提质壮大现有的8 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集群,再打造若干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培育4 个以上五千亿元级新增长引擎。在平台方面,高标准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加快提升省产业园承载能力。在项目方面,把制造业重大项目和工业投资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在企业方面,“十四五”期间,力争培育1 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9000 家工业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改,推动7000 家以上企业“小升规”,推动50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1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在环境方面,把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作为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的重要抓手,实施制造业人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保障。

2.广东制造业发展规划方向

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省委、省政府“1+20”产业集群规划,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提升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规划到2025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3%。

一是行业布局:十大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制造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入融合。

二是空间布局:一核一带一区加快发展。一核即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引导珠三角地区外溢产业或环节优先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建设“飞地园区”。一带即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其中东翼主要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轻工纺织、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配套产业链;西翼主要发展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配套产业链;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带动粤东片区制造业产业发展机遇。一区即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或配套产业链;重点将推动工业集中进园。

三是强链工程: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推动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瞄准重点产业链,加快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保障重点产业链稳定安全,建立重点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布局。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支持平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开展工业设计、系统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加快对制造环节的数字赋能。

根据规划情况,广东也相应明确了各区域在“十四五”期间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协同,特别对金融机构下一步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二)广东制造业发展展望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新问题、新矛盾交织,新风险、新机遇叠加,制造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新的发展阶段,广东更须聚焦广东制造业当家发展要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及广东制造业“十四五”规划,深化制造业信贷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实化发展措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才能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全力打造具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广东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集中全省力量和资源打造10 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根据集群发展需要一群一策、一项目一策,打造广东的先进产业集群,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同时须加强20个产业集群间的相互协作推动,加快构建产业的梯次布局,聚力推动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海洋牧场等产业,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做好相关配套;在此情况下,随着先进制造业形成集聚效应,广东制造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将更加显著。广东也须有效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以更加灵活创新的机制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瞄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谋划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2.以科技创新支撑广东制造业做强做优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做强做优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下企业的发展、品牌优势和未来的竞争力。可以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出台广东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及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同时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及能力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凝聚好内外部科技研发力量,建设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创新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3.优化制造业分工布局

广东为制造业大省,整体的产业基础较实、经济韧性较强,工业基础、产业链、产业配套体系完备,但广东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区域协同能力较弱、产业分布、区域强弱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广东仍需要统筹计划,增强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把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区域分工,做好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个产业链布局合理的区域生产体系。在2022 年11月,广东再次部署新一轮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也能够推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省级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通过有序的产业拓展转移和转移格局,有效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4.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广东很多制造业企业使用的信息化系统软硬件仍为海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广东制造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一方面制造业企业自身有数字化转型需求;另一方面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应用场景又成为检验数字化成效的最好实践场。为此,广东仍须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高标准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应用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聚焦制造业关键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行业指南,带动上下游企业,将数字化能力外溢到各行各业,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群体性突破。

5.创新金融服务广东制造业

金融机构是要素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广东制造业整体金融需求规模大,对金融机构的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及产品服务创新性要求均有所提高,制造业发展也给金融机构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政府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围绕本地区的重点产业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效能和水平,加强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和产品创新,强化金融资源对重点领域的保障服务。

猜你喜欢
集群产业链广东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产业链春之奏鸣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广东舆情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