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晶淼,巩玉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 12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人生成长,善于发现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因素,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道德素养、职业精神等。“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为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古典园林发展史、园林设计手法以及园林单体与小品设计等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学目标中,将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厚植行业情怀,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科特色深入挖掘育人元素,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何结合学生学习与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设计,将育人过程与教学环节紧密融合,实现“润物于无声”的思政教育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现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建筑学本科课程“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为研究对象,探索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目前高校内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授课教师多是以专业见长的专业课教师,并非专业的思政课教师,所以在思政教育的育人能力上表现出不足,缺少对于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与学习,在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方面不能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将隐性教育价值内化于显性的专业教育之中,让学生自觉感悟家国情怀、文化传统,践行社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等。另一方面,传统的专业课程中教师对于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较差,一直以来,专业课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学生是否掌握课程中的专业概念、专业技能等内容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而对素质与人文方面的价值引领是被忽略的,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老师的任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程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性,造成教师对于专业课程建设的观念错位,挖掘思政元素的方法与深度也存在不足,有流于表面形式的现象。此外,对于年轻教师来讲,一方面需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面对科研成果的压力,许多教师表现出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与改革,因此很难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1]。
一直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在高等教育中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支撑,而忽略了育人教育是所有课程所具备的功能,造成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契合度较低,出现“两张皮”现象,使得专业课程建设中知识体系与价值引领两者没有同频共振,其中“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没有被激发出来,以至于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被忽视[2-3]。从课堂教学角度出发,专业课教学仍以单一的讲授式为主导,其虽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具有通俗化和直接性,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其缺点在于教师的主导意识过于强烈、启发性与互动性较差,也会造成思政教学形式与内容生硬,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目前“00”后的学生群体并不完全合适。当前国家大力推动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建设,就是通过多层面激发“隐形课程”育人功能,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去回答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第一环节,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2020 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研究具有针对性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园林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特点是属于理工类课程但其中主要内容倾向于艺术和文化方面,所以在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中,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可以从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几个大方面进行重点深入。为了实现风景园林课程中的知识体系与思政价值、显性育人与隐形育人相融合的教育目的,在挖掘思政课程元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就是思政教学目标,在秉持课程思政目标与思政课程的目标保持一致和具有专业特点的育人目标两个原则基础上,将该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确定为秉承“以美育德”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案例,拓宽视野,认知中国园林中的民族文化和哲匠精神,思考作为设计师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以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厚植行业情怀和国家情怀。其次,最重要的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园林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共分为四章,包括中外园林发展史、园林设计手法、景观单体设计和景观小品设计。如表1 所示,在挖掘过程中将每一章节的知识进行分解与细化,结合之前的教学过程先优化教学内容,找到易进行思政教学的知识点,同时广泛学习与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优秀设计案例、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等内容,同时针对传统的园林案例进行筛选,找到与知识点契合并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内容,形成“点对点”的知识体系。
表1 “园林景观设计原理”部分知识点对应思政元素解析表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运用其喜欢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学院内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样本,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如图1、图2 中基于课堂中可提升学习效率与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统计,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入音乐、视频、电影片段、典型案例故事、拓展类文化背景知识、增加课堂活动内容以及增加实践环节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并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基础上结合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及线上与线下结合等方式进行专业课的授课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枯燥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善课程思政内容生硬、教学手段陈旧与单一的问题。
图1 学生喜欢的课堂授课方式调查
图2 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方式调查
建立具有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检验教师在教学质量与育人目标方面是否能够达成,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一直以来,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以可量化的评价标准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是通过检查教学大纲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学生成绩达成度是否达成的形式开展,对于新纳入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还缺乏一种健全的评价方式。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其评价类似于一个DNA 的双螺旋结构,一条教师的“教”的链,一条学生的“学”的链,两个维度可以各自发挥作用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通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螺旋式递进,推进教学评价有效性和教学实效性[4]。双维度下的评价框架如图3 所示,首先当教师被作为评价主体时,强调“教”的过程,从“教学资料+教学观察+教学效果”的角度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在教学资料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大纲是否具有明确的思政目标,从知识、能力以及态度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是否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是否能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分解,不同知识点对应的思政元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等。在教学观察过程中,学校可建立教学督察组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是否多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活跃、教学方式是否适合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教学效果方面,可以从学生作业、教学反思过程以及学生的获得感与体验感三方面来评价,对于学生的获得感与体验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期和课程教学末期以座谈会的方式邀请学生发表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受,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计划,而教师也能够及时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5]。其次,当学生作为被评价主体时,强调“学”的过程,核心是评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内容的了解和基于专业角度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具体的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从课堂表现中获得,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言语表达、活跃程度等言行可成为价值观判断的依据;另一方面可通过考试内容进行量化,教师通过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对问题“原因”分析理解与认识的程度、对思政内容理解的深刻感悟、思维逻辑能力、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可以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图3 双维度下的评价框架图
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较为喜爱的一种授课方式,适宜的案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结合案例引发思考,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园林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一方面要规范应用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知识点的解读,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活与实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案例的选择,例如传统文化方面的认知、社会热点的关注与解读、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方面的融合等,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关注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课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与定位并结合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从中国传统园林中选择具有历史意义的教学案例,广泛关注行业发展与最新的设计案例等内容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内容,同时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授课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园林意境创造章节季节变化可作为园林意境创造的方法时,教师在备课环节中精心挑选了杭州西湖作为教学案例,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西湖十景与四季的变化进行了剪辑,课堂中教师先以一元人民币的背景图案作为引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播放剪辑后的视频让学生先观看不同季节下园林意境的变化,感受中国园林的意境美,从而进行该知识点的讲述,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思政目标的教育目的;在讲述元明清园林发展史的过程中,学生课前观看圆明园电脑复原影像资料,在课前就有情感的体验,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述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被毁是非常可惜的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以此来增加民族的认同感与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将课堂回归给学生,是学生深入学习与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措施。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将部分课堂留给学生,设计了学生学习成果分享的环节。通过慕课资源和部分园林赏析资料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在课前将教学资源以小组的形式下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PPT 分享资料,课堂中学生会将所学习的内容以内化后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组织教学讨论,学生可自由发表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知识点的补充。例如在讲解园林设计手法过程中,结合了慕课中汤晓敏教授的“景观艺术学”课程和留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颐和园、避暑山庄的园林赏析视频,学生结合案例对其中的园林空间尺度设计、空间对比、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等知识进行了分析,如图4 所示,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前期的自我学习能够对知识点有所掌握并与案例结合进行讲解,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中国江南私家园林设计的精妙之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图4 学生课堂分享讲授内容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应用,本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并以本校校园环境为基础,设置了校园景观设计综合训练环节,学生将根据任务书的内容,对校园内校门、景观道路、景观小品、广场等内容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内容结合课程思政的建设目的,例如,任务书中要求将学校校训和“太阳石”精神等内容结合进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调研学校发展历史将感受到本校的历史文化与一代代人的精神力量。同时在任务书中要求学生设计文化宣传主题广场,内容可结合“四史教育”、优秀人物展等内容进行文化宣传广场的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设计过程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与品质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的教育。如图5,将德育元素与专业课课程设计结合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丰富课程内容的知识性、创新性。与此同时,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研与设计,发现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间沟通与分析共同确定方案,在此过程中会提升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团结与写作的能力,学生学习分析设计资料的过程也是将德育元素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将课程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
图5 部分学生课程设计作品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强调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本文借助“园林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在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挖掘了部分思政元素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丰富优化了教学手段,促使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尽可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作品的呈现,可以体现出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起到了实际的作用。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将会继续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顶层设计、思政内容挖掘、教学手段优化、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