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主持人语言优势之管见

2023-08-17 02:13姜立安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内容为王专业性播音主持

姜立安

【摘   要】进入自媒体传播时代,具有专业背景的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范儿不仅没有过时,更应当在新的语境下,强化使命意识,调整传播身份;研究受众,明确表达目的;升级传播能力,摒弃职业化腔调,彰显专业化优势,让出色的语言能力成为转战融媒体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播音主持;自媒体;专业性;内容为王;语言表达

曾几何时有声语言的专业范儿是令人称羡的,有好声音的人一张口就有人称赞“像播音员一样”!规范的播音主持一出声就具有吸引人、感染人的语言魅力。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突然之间,彷佛人人都能做播音主持了,就像当年卡拉OK的流行,人人都可以手持麦克风像歌唱家一样登场高歌一曲。自媒体让很多没有语言专业学习背景的人成为传播者,甚至成为受追捧的网络“大V”,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广播和电视——曾经的传媒主力,现在成了被贴上“传统”标签的老式媒体,收听率和收视率刹不住车地一路下行,几乎所有媒体都处在向互联网转型升级的突围战中。如何打赢这场战斗?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专业范儿过时了吗

一次某知名音频分享平台的朋友让笔者推荐优质主播,临了特别提醒“不一定要学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声演员郭德纲在一次表演中也说:“大家为什么喜欢听德云社的相声?因为我们最不像说相声的!”,这一切难道都在说播音主持在语言上的专业特长现在反而成了我们的劣势吗?这个时代,受众不再看重专业性了吗?其实,我们分析互联网上一些成功的话语类“大V”不难发现,“内容为王”在自媒体传播领域是不二法则,他们凭着各具特色的内容获得万人瞩目,而且他们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表达目的清晰明了,交流状态亲和自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语言,不难听出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是却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力。在和一些自媒体人的接触中笔者了解到,其实他们也希望自己音色可人、口齿伶俐,在设计自媒体传播前这是他们首先要掂量审视的自我能力。但练就这些能力却非一日之功,为迅速“出圈”,他们只能把打造的重心放在了内容上。在千军万马的自媒体赛场上,有很多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虽学富五车却难以开口;也有一些内容强大的“大V”因为语言表达的短板逐渐被逐出赛场。可见受众现在排斥的不是好听的声音,专业的表达,而是更看重表达的内容和状态。不可否认,人的审美有时代性特征,但是也一定会遵循客观的审美心理,一时的猎奇难以长久,短视频传播中一些刻意的“破锣嗓”“洋腔怪调”等常常昙花一现。随着受众海量浏览见多识广,随着受众审美和精神需求的提升,如果有趣的灵魂,配上好看的皮囊就更加精彩更受青睐。由此看来,播音员的专业出身可能不是失去的专业优势,而是自身专业不扎实,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缺乏内在素质的修炼。

二、什么是真正的专业

其实,对真正专业本领的呼唤并不是互联网传播时代才开始。张颂先生2002年在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建立40 周年时写下的纪念文章中,说到播音教育的六大特色时就提到:“播音学科、播音专业从来都不是单一性、封闭性的学科专业,因为这个学科这个专业只要一封闭、一凝固,就会立即死亡。它必须以哲学美学、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为支柱,广泛吸纳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信息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前沿成果,在学科共享中实现学科共建。播音教育,实质上是‘天人合一的教育,是‘经验历史的教育。”可见播音学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学科的教育上为播音员主持人明确了培养方向。一个真正优秀的传播者应该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架构,应该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只有内在强大,我们的语言优势才会有竞争力。

一位当下拥有千万粉丝的短视频大V“意公子”,她之前是福建厦门台的广播电视主持人,有着近十年职业履历,在她转身互联网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学为己任后,除了内容的精彩,我们能感受到她特别流畅自然又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抖音上介绍流行乐的“梁大官人”也曾是天津音乐台一位资深音乐节目主持人,他的语言简洁生动交流感十足,给他的短视频增色添彩;安徽卫视主持人王小川是一位综合能力突出的电视新闻主播,当他把出色的语言能力融入热点话题、敏捷的判断、犀利的思考时,真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所以我们该感叹的不是受众不接受我们太专业了,而是我们不能只剩下这点专业,而不具备传播者的全面素养。

三、如何彰显专业优势

(一)明确身份,强化使命

职业播音员主持人所从事的是党的新闻传播事业,这是一项负有职责使命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社会活动,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这项工作,只有明确播音主持职业的社会属性和职业使命,才能有正确的态度和主动的作为。2023年,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播音主持史研究基地编印了一部近百万字的《中国广播播音百年百人文集》,集纳了1923年中国广播诞生以来100多位广播职业和广播事业的开拓者、耕耘者的论述,让人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生中感受中国播音从一项工作发展到一个职业,从一个职业演进为一个专业,从一个专业提升为一个学科,又从一个学科融汇为一项伟大传播事业的生动过程,尤其是人民广播中一个个为了党和国家的宣传事业身负使命心怀梦想的先辈们的事迹令人难忘。如果从业者仅仅把播音主持当成谋生的职业,当成完成任务或工作量不得不去做的事,那一定会缺乏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动力,尤其在日复一日的语言表达上极易形成固定表达方式,久而久之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工匠”。所以,无论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还是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中,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们首要具备的状态。

(二)研究受众,用心说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决定媒体传播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在当下稀缺的不是话筒和荧屏,而是受众的耳朵和眼睛!当下我们已置身自媒体传播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当我们的媒体播音员主持人转战互联网时,也要同时以自媒体传播者的身份去考虑问题,确定自己在这样的身份和语境下如何去做——说什么,怎么说?谁会看,谁会听?呈现的作品谁会需要?在信息传播的赛道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受众是价值的评判人!做媒体历来重视研究受众,而自媒体传播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入研究受众的口味。在受众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时,他不会因為你是官媒就一定收听收看,他的手指和眼睛、耳朵只会为能吸引他的内容停留。这要求传播者更加具体地研究传播的目标、研究表达的方式:每一句话都扣人心弦,每一个节点都恰到好处,掐准受众的心理节奏,绝不旁逸斜出。这才可能避免被手指“划过去”的命运,才可能有点赞、关注和获得最终的流量。

但是现状比较遗憾,不少媒体人缺乏生存的危机感,依然按部就班地做着一份目前还比较稳定的工作。纵然也已经感受到了自媒体的冲击,但是依然没有背水一战的紧迫感。有不少媒体人还是习惯性地从自我出发,只关心自己想做什么、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有的媒体确实也已经融入互联网,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甚至有了自己的APP,但关注度极低,依然我行我素——爱看不看,爱听不听。有人揶揄一些媒体报道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一些媒体推送的内容的点击量甚至不超过个位数!一次笔者和某媒体的自媒体公众号主持人探讨,为什么每次一定要在短视频的开头详细介绍自己的身份呢?如:大家好,我是某电台某节目的主持人,今天……掐了一下时间,大概在8—10秒之间,我说你知道这几秒钟足以让看手机的人把你“划过去”吗?或许我们以为转战互联网只是传播阵地的变化,我们的习惯思维没有改变,也没有真正细致入微地从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切身利益来设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在互联网上,你是谁可能不那么重要,你传播什么才重要;你的传播得到了重视你才变得重要,受众才可能反过来主动关注甚至搜索你是谁。同时也可以想象,这种不考虑受众感受下的播音主持语言往往也会出现例行公事、自说自话的语言状态:或端着架子提气扬声,或有气无力平铺直叙,或自说自话目中无人……要改变这种语言状态,根源在于对赢得关注度的渴望,对传播力的追求!当你在乎如何抢夺当下稀缺的“眼睛”“耳朵”,才会时时处处为受众着想,分析受众需求,了解受众喜好,发现传播的着力点,找到有效的传播方式,才会考虑如何形成富有交流感和吸引力的语言表达。

再者是“你以什么身份”来传播。进入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基本是个性化的,身份感的界定非常关键。受众更愿意接受平等的、有人际交流感的、真实自然生动的交流。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的主持人任良韵说她曾困惑主持人究竟是做什么的?她主持的超级新闻场节目大量涉及社会民生,常常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一次参加全国主持人大赛的经历让她重新审视自我审视传播,她感受到这些小事背后的酸甜苦辣和百姓痛痒,通过探索和思考她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讲故事的人”,对如何为受众讲好故事她用了心,动了情,常常和被访谈者做朋友,故事讲得生动走心引人入胜,无论在传统电视节目还是互联网传播中,她以可知可感真实可亲的个性化形象受到受众喜爱。的确,一些在互联网转型成功的主播,往往平视着镜头,仿佛与挚友面对面,词语是通俗的、态度是关切的、语气是交流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你能不能听下去。一个用心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静下心来找一找这种状态,相信你的语言也随之会产生变化。

(三)摆脱专业桎梏,彰显专业优势

训练有素的专业播音员主持人,令人羡慕的是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口齿伶俐、表达流畅,令人反感的是那种不带情感、公事公办式的有口无心,是千人一面的职业面孔、职业腔调。职业主持人的语言如果一出口就让人感受到一种职业化的刻板僵化,就无形中形成了与受众的交流屏障,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就可能被“划过去”。语言的腔调化对于职业主持人来说是个挺微妙的状态。腔调,说起来是一个中性词,从正向理解上说,它可能是一种规范,一种韵味,是某种职业的标准。但是从反向上来理解,它也可能意味着一种固定的味道,一种僵化的形式,一种让人容易走神的乏味感。语言的腔调一方面来源于心理认定,觉得自己和受众距离很远,说话提着气、拿着劲,不能沉下气来心平气和地说话;另一方面源于在长期的语言工作中形成了不良习惯,语言脱离内容的需要,在停连、轻重、快慢、长短等技巧上存在一个固定的格式、单一的节奏,循环往复,总之不能自然而正常地说话,更不要说准确生动了。

职业播音员主持人容易滑入腔调化,一方面与我们表达时走心的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专业水平的综合实战能力有关。大多数职业主持人有专业学习的背景,大多经历过3年或4年的理论学习和训练。早期的专业教育对艺术专业主持人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有不少是低分录入,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学生存在找饭碗的学习心态,有不少把语言当做一门单一的技能甚至手艺来学习。几年中大量的精力花在发声训练、吐字训练、音色美化等非常技术层面的事情上,有的甚至从心理上不太分得清日后从事的新闻传播工作的性质,甚至与演艺界身份相混淆。几年学习下来,在内在积累上非常缺乏,到工作岗位往往是上手快、进步慢、瓶颈多,有的很多年下来也没有什么进步。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类主持人或许还生存无忧,一旦信息传播市场放开首先就会被受众淘汰。还有一些语言专业出身的主持人,很多年都没有摆脱专业学习的基础训练状态,在播音中只管追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气息通畅,却对整体作品要表达什么不明了、不重视,真的把自己当“播”音工具,语言就只能见字出声。时代从来都没有停止变化,有声语言的传播也一直在时代的变化中革新,我们从广播媒体多年来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的脉动。今天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自媒体传播中,我们的媒体传播更是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戰,我们失去了传播上的独占优势,确实需要及时检视我们还有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实效?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的传播行业,各行各业都在面临新需求、新挑战。从传播语言的角度,一个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主持人要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应该具备自媒体时代表达状态和表达方式的革新能力,要根据自己在特定传播语境中的角色定位、传播目的、受众特点,来决定传播方式、语言表达方式。

当然,针对在长期工作中已经形成固定语言腔调的从业者或爱好者,建议多进行返璞归真的“讲话”练习——把文字变为意思,说意思而不要播文字;“复述”练习——读懂文字,提炼主旨,用自己的语言脱稿复述;“提纲式”即兴表达——厘清表达内容的逻辑关系,形成表达提纲,即兴主持;“关键词串联”——设计关键词,明确表达重点,进行关键词串联式表达。

总之,放下职业的架子,直面语言传播的现状,让专业能力成为我们深藏不露的筋骨;强壮我们作为传播者的内在能量,让主流媒体成为我们强大的背书,我们就更有资本有理由成为互联网传播时代的王者。只有学好专业,丰富专业知识,内外兼修,传承创新,我们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彰显专业的优势和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内容为王专业性播音主持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中调协下发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登记通知
中宇银太陨石鉴定有限责任公司:专业性陨石鉴定机构
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