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正面报道的价值观引领功能

2023-08-17 04:57黎娟
新闻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价值观

黎娟

【摘   要】后真相时代,海量信息泥沙俱下易混淆价值认知,情绪化传播易瓦解理性价值情感,舆论环境复杂化易动摇价值信念,群体狂欢易影响价值行为标准。积极应对后真相时代这些传播现象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应全面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观引领功能。正面报道的价值观引领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发挥正面新闻的认知强化功能、情感激发功能、信念塑造功能、典型示范功能;挖掘负面新闻的引导认知功能、疏导维稳功能、激励监督功能、预警震慑功能。

【关键词】后真相;价值观;正面报道;引领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中特理论重点项目“弘扬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和路径研究”(项目号:2018ZDZT08); 重庆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体系和提升措施”(项目号:XJG19246)阶段性研究成果。

进入后真相时代,原有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发布、传播以及消费的门槛降低。以真相为基石的舆论场域在情感的主导下逐渐发生转变。后真相时代价值觀教育面临什么新的挑战,正面报道如何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功能等,深入思考并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一、后真相现象对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后真相时代,传播领域呈现出信息混杂、情绪化表达、舆论频繁反转、网络群体狂欢等特征,对公众的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信念和价值行为产生了影响。

(一)信息混杂,混淆价值认知

价值认知是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真伪、美丑、对错的理性判断和看法。后真相时代,信息数量增加,信息的真实度、精确度明显降低,个人构建正确价值认知的难度提升。

第一,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成倍数增长,受众在各类参差不齐的信息中甄别选择的难度加大。同时,信息终端的普及化,为快速获取实时信息创造了条件。第二,不良言论充斥,影响人们正确价值认知的树立。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数量庞大且有时相对隐晦,受众难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第三,非真相的广泛传播,分化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非真相具有多样性,其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认知,受众容易被各类精心包装的“真相”误导,甚至形成“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情况。

(二)情绪化表达,滋生消极的价值情感体验

价值情感体验是在特定情境中衍生出的情感站位和满足。后真相时代,部分信息的传播具有情绪化的特点,影响人们对主流价值的正向情感,也扩大了传播者自身负面的情感体验。

第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人们也在寻求更多的情感抒发。同时,借助网络空间,受众可以通过发文、评论、转发网络信息等方式抒发情绪,甚至信息本身就是个人情感的具体化。第二,自媒体的跟风转发或评论,助长不良情绪的扩散。第三,情感偏见下的价值绑架,导致价值情绪极化。人是情感性动物,“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2]

(三)舆论反转,动摇价值信念

信念是对某种认识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状态。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频繁,对价值观信念的形成和巩固产生影响。

第一,真相反转频繁,削弱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无反转不新闻”现象以及真相的频繁“翻车”,易催生受众“被戏耍”心理。第二,媒介环境的复杂化,混淆大众对理性价值观念的把握。后真相时代,信息带来的注意力价值成为了稀缺资源。部分自媒体为了牟利,不惜牺牲信息的真实性,编造谣言以吸引流量。第三,次生舆论蕴含媒体消费主义以及娱乐化倾向,部分信息发布主体利用情绪痛点,采取娱乐化甚至戏谑的方式发布一些严肃、涉及群体共识的信息,动摇受众正确的价值信念。

(四)网络狂欢,价值行为标准难以把握

价值行为标准是大众认可或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后真相时代,圈层化、盲从模仿的表达方式赋予了价值行为标准多变的内涵。

第一,圈层化的聚集模式,催生两极化的价值行为标准。后真相时代,有时“真相未出,集体沸腾”,由此会出现不同利益需求与情感导向的个体以圈层化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并衍生出价值异质的两极化行为。第二,盲从模仿的行为方式,形成价值行为标准的“茧房”。后真相时代,处于网络空间的个体,在同质化信息的影响下,有时会表现出盲从行为,由此,将自身置于“信息茧房”中。依托机器算法等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个性化推荐,一些系统会为用户过滤掉相当部分与其立场相左的信息,增加迎合受众兴趣和需求的信息。

二、后真相时代正面报道的价值观引领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3]正面报道是指内容导向上积极、健康的报道,以及能产生积极作用的报道,包括正面新闻的宣传报道和负面新闻内容的正确舆论引导两方面。

(一)彰显主导,大力弘扬正面新闻的正能量

正面新闻是指题材内容健康向上的新闻,要充分彰显正面新闻向上阳光的基调,以积极鼓励的形式应对后真相现象引发的认知和情感困境,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1.认知强化功能: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深入报道,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习近平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4]为此,正面新闻要坚定政治方向,占领住、占领稳、占领好舆论阵地。当前,全球化发展在加强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让国外各种非主流思潮有了涌入我国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依托各种途径试图侵蚀我国社会主流思想阵地,影响我国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正面新闻作为新闻舆论阵地的重要坚守者,要结合现实发展,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给予各种非主流思想坚决反击。因此,正面新闻不仅要注重政治导向,而且要关注宣传实效,即实现日常生活与理论灌输的有机转化和融合。但这一过程本身具有长期复杂性,需要结合现实环境和受众需求不断调整,找准合适的嵌入点和适宜的形式,秉持“三贴近”的原则,从人民群众感兴趣的话题中挖掘信息价值,帮助受众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

2.情感激发功能:真实感人的细节刻画,激发自主向善的价值情感追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能打动受众的是情感,而细节是引起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细节的竞争。尤其在碎片化阅读逐渐普遍的形势下,深入真实的细节刻画有时比泛泛而谈的文本更具影响力。其一,细节本身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借助细节描绘,受众能更加迅速地抓住信息的关键点。正面新闻通过字画声结合的细节展现,可以让整个内容更加立体饱满,让受众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更加自然地接受某些细节,把握内容主旨。其二,细节能唤起受众更深刻的记忆。细节的根本就是“小中见大”,将一些能反映主题或者渲染情绪的细节放大,能更迅速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并唤起受众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其三,细节能让语言更具感染力。感人的细节描绘能快速调动受众原有的储备记忆,感受他人的情绪变化。通过一些有冲击力的细节描绘,受众更能真切地感受语言描绘的现实。

3.信念塑造功能:媒体的持续深度报道,筑牢正确的价值信念

价值信念的筑牢离不开持续深入的真相挖掘。随着微博、抖音等的兴起,更多的受众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信息或者当“吃瓜群众”,他们会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来扩大报道内容的影响力。因此,后真相时代看似五花八门的新闻背后,实际上很多 “新闻搬运工”,甚至是“看图说话”式的随意解读,“深度好文”相对稀缺。不难发现,一些信息的热度一旦散去,受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新的“热点”上。各种“缺头少尾”的报道方式,也让真相的还原更加困难。因此,正面新闻要创新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传播形式,从价值观的层面对事件进行剖析,以优质的深度报道彰显自身的责任感和影响力。一方面,通过叙事角度的选择与优化,推进深度报道的落深落细。叙事视角会对新闻内容的逻辑和结构产生影响,媒体对不同的内容所采取的视角并不相同,如人物报道用外视角,事件报道用全知视角。另一方面,适度灵活把握“主观”在报道中的作用。深度报道不只是对内容的单一阐释,需要根据事件的情况,适度传达作者的观点,帮助受众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4.典型示范功能: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规范行为的价值标准

正面新闻与典型示范是紧密联系的,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尊重、学习、争当榜样的良好风气,离不开正面新闻报道的支撑。不同于灌输式的教育,选树典型榜样,其本质上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能潜移默化地使人产生亲切感和钦佩感,并使受众出现主动效仿的行为。后真相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的冲击,受众易产生对“好人好事”的麻木感。因此,为充分挖掘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一方面,要注重报道对象的选择,在普通群众周围挖掘真实典型人物的事迹,注重真实性,不过度拔高,实现典型从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注重叙事的方式与角度,在本体论的基础上贯彻“诚”的理念。人无完人,即便是优秀典型也有不完美之处,报道时不能将其神化,更不能通过放大另一个人的缺点来凸显典型的优秀,要充分展现典型身上的现实性,实现报道的人文化。

(二)以理服人,挖掘负面新闻的正向价值

负面新闻的定义包含两方面:一指新闻内容本身是负面的;二指所报道的新闻产生了负面结果。对于负面新闻,我们应在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同时,挖掘并利用其正向价值。

1.引导认知功能:严谨科学的内容传达,解疑释惑中普及科学知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现实语境中具有一定合理性。基于负面新闻具有某种缺憾,符合人的猎奇心理等多种原因,有时它比正面新闻更具传播性。若能正确地认识负面新闻,选取恰当的角度、手法和时机,不仅可以降低甚至抵消其消极影响,还能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获得正面传播效果。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作用是降低或者消除不确定因素,负面新闻同样具有这一作用。从获取知识的途径来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相当部分来自媒体的内容输出。因此,借助负面新闻的这一特质,对“伪科学”“谣言”等信息内容进行科学严谨的回应,有利于消除公众的疑惑,普及科学知识。当受众接收了媒体输出的负面信息时,其中折射出的價值导向会引导受众进行价值反思,若对负面新闻能及时进行科学解答,则可以更好地引导受众认清事件原因,培养正确认知。

2.疏导维稳功能:及时客观的真相报道,化解悲愤或猜疑等负面情绪

负面事件无可避免,关键在于疏导化解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尤其在后真相时代,个人情绪容易被放大,社会生活的不公平现象等问题随时都可能成为激化民众负面情绪的定时炸弹。若“群众的情绪能够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缓解,就不至于来个‘总爆发,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稳定。”[5]通过对负面事件的客观报道,不仅能加深大众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促进某些事件脱敏,而且能够帮助受众构建起一道心理防线,疏解不良情绪。其次,谣言止于公开,负面消息散播之初,通常会伴随着大众的议论猜疑,甚至胡编乱造。倘若媒体能及时客观地报道实情,就能帮助受众掌握真相,消除疑虑,防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

3.激励监督功能:强化媒体的舆论监督,筑牢理性价值信念

后真相时代,看似自由的网络空间离不开监督。媒体可以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产品还原事件真相,揭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舆论监督,从而有利于大众捍卫合法权益,筑牢理性价值信念。一方面,负面新闻衍生出的危机紧迫感,可以转化为拼搏向上的积极因素。媒体在传播负面新闻信息时应注重报道的社会影响。例如,对一些刑事案件、灾情等天灾人祸的报道,要及时阐释事情真相,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不但能够有效消除人们心中的恐慌不安,而且更容易唤起大众的团结协作意识,变危机为动员全社会的契机,促进全民协作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负面新闻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可以唤起大众关注,催生更大范围的监督防范。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经媒体的公开报道后,不仅会对相关人员产生震慑作用,更能带动大众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预警震慑功能:负面行为的惨痛教训,实现对价值行为标准的纠偏

正确的价值标准有赖于正确的行为方式,负面行为的惨痛教训更能实现对价值行为标准的纠偏。任何负面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偶然的,而是整个社会法治不完善、道德伦理水平不够高等问题的映射。例如,诸如贪污受贿和暴力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发展的事件,容易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因此,新闻报道的引导就至关重要。通过对此类事件的真实报道,使事件的始末和处理结果曝光于天下,让人们对事件的性质、后果有清晰的认识,起到警示告诫、总结经验的作用。同时,依托当事人主体的现身说法,给受众更直接的感官冲击,从情感上更能唤起受众的同理心与信任感,从而更自觉地纠正错误行为。

注释: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李普曼.公众舆论[M].闫克文,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3.

[5]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N].人民日报,1989-11-25.

(作者:重庆邮电大学2021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和人之间最深的鸿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