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颖
【摘 要】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反映优秀融媒作品结合多种新媒体技术来更好为内容服务,为受众传达有价值的新闻内容的特色。本文试从新闻选题与叙事良好结合、秉持创意为先不断创新、利用互动新闻优势缩短与受众距离、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有效利用新媒技术等五个方面对多个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展开评析。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互动;创新;细节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这次改革较为特别的就是为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将原来的“媒体融合”奖项分设为两个专门奖项,一个是融合报道奖项,另一个是应用创新奖项,此举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融合发展创新。其中融合报道奖用以鼓励媒体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应用创新奖则是为了鼓励媒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1]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与应用创新奖获奖作品共计28件,其中融合报道奖获奖作品共22件,应用创新奖获奖作品共6件。本文通过对第32届融合报道及应用创新获奖作品的分析,尝试探寻优秀媒体融合类作品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及新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的新应用。
一、围绕中心:把握时代脉搏,大主题小切口
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奖的22件獲奖作品中,聚焦国家大事、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作品数量占18件。其中部分作品将宏大主题以小切口的叙事角度及时传递给公众,有效强化了新闻报道的价值。一方面,宏大主题的新闻作品作为硬新闻,具有显著性与重要性;另一方面,小切口叙事使得新闻报道内容与受众关联度更高,也更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感。其中,央视新闻客户端在2021年12月21日推出的时政融合创新微视频《为谁辛苦为谁忙》,就是一则主题宏大的融合报道作品。该作品通过一则短视频,回顾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年遍布中华大地的考察足迹,并通过这一切口透视出共产党百年奋斗不忘人民的不变初心这一重大主题。这是一则典型的时政类宏大主题报道,具有重要性与显著性,与此同时用真实的画面与声音摆脱了传统时政报道刻板生硬的宣传模式,实现了宏大主题的软性传播,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接近性。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何将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出新意?《有“棚”自远方来》这则获奖作品就是一个良好范例。该作品将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采用个体视角进行讲述与呈现,其讲述了山东九批援藏干部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成功引入蔬菜种植技术的故事,视角独特。其以讲故事的报道手法,动漫与视频结合的形式让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援藏干部是如何带领藏族群众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实现脱贫致富的。这种将个体生活与脱贫攻坚宏大主题相结合的报道跳出了主题报道说教型报道模式,采用贴合群众实际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更加能够抓住读者的心理,也能让脱贫攻坚故事更具有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独具匠心:坚持创新表达,构建共通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认为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传受双方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二是指人们拥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2]新闻作品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在内容的编辑与呈现等方面尽可能为受众搭建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些优秀新闻作品致力于在报道形式以及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性表达,让报道富有创意与趣味性。其中,川观新闻客户端2021年3月20日发布的融合新闻作品《三星堆国宝大型蹦迪现场!3000年电音乐队太上头!》,就将年轻人喜爱的朋克、电音元素结合三星堆文物原创手绘动画与最新发掘现场视频,改编成了魔性十足的四川方言电音神曲,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电音、朋克这些流行于年轻人群体中的元素看似与考古、文物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严肃主题无法实现良好衔接,但是川观新闻做到了,魔幻动人的神曲相较于刻板的介绍更能凸显三星堆国宝的魅力,歌词琅琅上口且清楚地介绍了著名的三星堆文物的特征,如“凸眼大耳叫我纵目面具”“大鱼飞鸟猜我金杖秘密”,作品既新潮动感又富有教育与科普意义。在移动互联时代,音频的传播更具潜力,这则新闻作品借助音频传播的影响力,魔性的歌曲加上炫彩的动画特效使得这则作品一上线就快速实现“破圈”传播。这种新奇的传播形式赋予严肃类传播主题以趣味性,让古蜀文物与电音、神曲擦出奇妙的火花,让其不仅兼具新闻性与艺术性,也是融合报道语态创新的有益实践。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许多贫困户通过帮扶以及自身的奋斗步入了小康生活。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中也不乏这些相关主题的优秀报道作品,其中新湖南客户端发布的H5作品《H5|手机里的小康生活》就极具创意。不同于单纯用文字或是视频来讲述脱贫户如何迈入小康生活,这则作品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法,从“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之孙朱小红为第一视角出发,让受众透过这一视角真切体会到那些平凡但却不普通的脱贫故事,以及脱贫之后衣食富足的美好图景。作品的创作团队用“手机”作为与用户互动的虚拟载体,作品中设计了“微信”“相册”“支付宝”等8个最常见的APP图标,并将朱小红脱贫之后奔小康的美好生活分割成一个个小视频融入APP中,用户在观看每个视频片段时可以与生活中自己使用的APP产生心理链接。这种新颖的设计能让用户产生高度的代入感与共情感,用户从朱小红一家脱贫奔小康的美好生活的剪影里,就得以窥见沙洲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与幸福生活。[3]
三、沉浸体验:加强互动体验,缩短心理距离
自2018年中国新闻奖设立媒体融合奖项之后,互动新闻大放异彩,成为媒体最青睐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用户在阅读互动新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缩短自身与新闻内容间的心理距离。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互动性强的H5作品,为用户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新华社于2021年1月2日推出的产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就极具互动感,最为典型的环节就是该作品一开始就让用户输入自己的生日并领取编码船票,再跟随画面中的南湖红船沉浸式地感受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百年奋斗历程。作品中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与富有真实感的画面使得用户在阅读这则H5作品时能够更具有沉浸感。除此之外,这则作品强调用户的互动参与,其并不是单纯地向用户展示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程中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而是会在关键事件或节点设置答题环节并让用户作答,在重大事件的科普上会结合用户的出生日期告知用户这一事件与用户的出生相距多少年,让用户更为直观地感受党的奋斗征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有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相关报道一直是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占比较大的主题,这类主题报道如何推陈出新?《雪山下有个“熊猫村”》就是个范例。这则H5产品叙事脉络清晰,以硗碛春夏秋冬四季景观为H5产品设计主线、动物穿梭村落与自然之间的动态为故事动线、藏族人文景观为主要画面内容,为受众全景式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内一个与大自然与动物和谐友好共处的藏族村落[4]。相较于单纯平铺直叙地介绍“熊猫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封面新闻采用互动的形式向受众展示“熊猫村”的动人风景以及四川硗碛藏乡的民俗特色,如硗碛婚礼的礼仪、敬山神祈丰收等。用户点进该H5新闻产品之后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四季中任意一季的风景,跟随画面中可爱的熊猫动画来观看“熊猫村”的人文景观。作品制作精良,雪花、春花、绿叶、落叶这些逼真的特效贯穿四季,有趣的动画故事以及交互形式让受众沉浸式体验一个村庄的生态之美。
四、以人民为中心:关心民众生活,充满人文关怀
“以人民为中心”是媒体与新闻工作人员应该秉持的原则与信念。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中,不乏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产品。以应用创新二等奖产品《新华社“全民拍”》为例,该产品是新华社微信客户端推出的新应用功能板块。群众在消费维权、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领域遇到问题后,可像发“朋友圈”一样便捷地打開新华社“全民拍”应用功能上传线索、反映诉求。该产品针对群众上传的线索采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协同分拣,对于有价值的线索,会由法务团队给出建议或者分发至新华社国内分社协助解决,除此之外,新华社记者还会针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群众线索进行追踪调查并形成深度报道。[5]该产品获得应用创新二等奖,在当下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媒体机构提供了“新闻+服务”的创新模式,为社会公共服务治理提供了互联网时代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推出的《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也是一件充满人文关怀、内容发人深省的优秀新闻产品。该产品主要围绕的主题是关怀特殊群体——“事实孤儿”,让用户了解这些事实孤儿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提供点滴帮助能够为这些事实孤儿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与成长。该产品用一张地图结合Vlog、VR、深度报道等多种呈现形式,用户点进产品之后不仅可以360度立体感受为事实孤儿建造的梦想小屋,还可以了解这些事实孤儿背后的故事。该产品充满人文关怀的一点是设计了“点亮心愿”的交互页面,用户点击“更多助力”就能跳转至公募链接,网友们可以捐款献出爱心,为事实孤儿助力。[6]这件产品充满了对于这些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关怀,报道刊出之后,互动页面“点亮心愿”的参与人数超过238万人次,企业、网友通过H5链接的公募平台捐款近100万元。作为“新闻+公益服务”的创新作品,其充满人文关怀与温度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精益求精:结合新媒体技术,追求细节完美
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中,有许多结合媒体技术对作品中的元素以及环节进行雕琢,让新媒体技术发挥作用。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H5作品《复兴大道100号》为例,这则作品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AI交互等多项网络技术,也利用这些技术创建了丰富多元的场景与细节,其覆盖了300多个历史事件和场景,包括5000多个人物、400余座建筑。[7]在该作品的长图中,大到历史事件,小到墙体上的标语、字体,以及不同时代人物的着装,都做到了有据可查、精益求精。为做到这一点,创作团队在长图绘制过程中多次请教党史专家并参考多部纪录片与历史照片,确保每一处场景都有据可依。无论是各个年代的军旗、队服还是墙上的标语、建筑上的大屏与街上行人的衣着服饰甚至是旁白与同期声都力求真实还原。让受众能够在画面与声音的立体渲染中与百年征程的各个场景同频共振,实现共情式传播。
除此之外,融合报道二等奖作品《稻子熟了》也是技术与内容结合良好,追求呈现细节的作品。H5产品离不开图片的加持,对于有过多图片内容的H5新闻作品,会导致在点开作品时加载时间过长的问题。而《稻子熟了》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作品的H5制作使用了最新的图片“懒加载”技术,对手机和PC端分别做了分辨率与加载适配。[8]“懒加载”技术多应用于多图片的页面,只有当该图片出现在页面视区中,才开始加载,从而有效缩短用户等待时间。这一细节也是部分H5新闻作品值得借鉴的,因为目前仍有部分H5新闻作品会出现页面加载时间过长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观感。只有在细节之处也秉持认真打磨的态度,才能为受众提供更为良好的阅读体验。
六、结语
如今,媒体融合已经步入深水区,媒体融合类新闻产品相较于传统新闻产品所具有的显著优势也随着实践日渐显现。媒体融合类新闻作品相较于传统新闻作品,是技术创新更是内容创新。在创新中要不断寻找宏大主题与软性叙事的良好契合点并拓展新闻内容与受众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与此同时,主流媒体应牢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深入群众生活实际。新闻生产者要不断从中国新闻奖这些优秀媒体融合作品中汲取营养与经验,学习如何不断生产出具有创意的优秀媒体融合作品,将各种新媒体技术与新闻内容结合起来,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内容,努力创作更多更好有温度、有思想、有创新的融媒作品。
注释:
[1]贺涵甫,窦锋昌.中国新闻奖改革的新特点与新思维[J].青年记者,2022(21):46-4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3]中国记协网.H5|手机里的小康生活,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163.htm.(2022-11-01).
[4]中国记协网.雪山下有个“熊猫村”,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9644.htm.(2022-11-01).
[5]中国记协网.新华社“全民拍”,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161.htm.(2022-11-01).
[6]中国记协网.点亮事实孤儿的未来,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8480.htm.(2022-11-01).
[7]中国记协网.复兴大道100号,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990.htm.(2022-11-01).
[8]中国记协网.稻子熟了,http://www.zgjx.cn/2022-11/01/c_1310667168.htm.(2022-11-01).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