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它的主阵地在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以情激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的,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之眼观察现实世界。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这一知识点时,在上课伊始,我拿出了三个不同包装的盒子摇一摇说:“同学们,这是老师送给你们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巧克力。这里有三个不同包装的巧克力,你们想选哪一个包装的呢?”学生们纷纷选择那个看起来最大的包装。我微笑着把三个包装依次拆开,原来三个包装里面都是三盒同样大小的巧克力,我因势利导:“三盒同样大小的巧克力,为什么看起来却不一样呢?你能找出原因吗?”学生都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找到答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把问题交给学生,既可以提高情境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和潜力。
二、营造氛围,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掌握知识。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而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形成一种人人参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观看实验——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推导整理”的学习方式。先通过三个比较活动,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紧接着再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在表格中记录有关数据。在实验前,先让学生知道了实验的要求,并且要通过实验解决问题: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根据什么推导出来的?带着明确的实验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动手、动脑、实验、归纳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这种非“拿来主义”的学习,学生学得开心,记得牢固,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操作题。在上完新课后,我带着学生们来到学校操场,指着教学大楼问:“你们知道这座教学大楼有多高吗?”学生们都做出了大胆估测:“15米,25米……”这时,我又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估测,而这座大楼真实的高度是多少呢?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教学大楼的高度呀?”有学生提出:“用一卷尺从上往下量。”有学生建议:“一层楼一层楼地量,最后再加起来。”但这些方法都被学生们一一否定了,因为太麻烦而且不切实际。最后经过学生们激烈的讨论后,发现运用“同一时间里,物体高度與阴影长度呈正比例”能计算出教学楼的实际高度。突然一个学生说道:“我们刚刚学了比例的有关知识。看,让我们在这里使用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科学评价,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建立多元评价目标、多样评价方式的科学评价体系,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每一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都会采用形式各异的评价方式来对这节课进行评价:或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或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或学生自我评价等,一节课就在这样和谐、自然的氛围中结束。这些评价方式激活了课堂、激活了学生,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线老师,应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更应该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