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中飞,王君琴,赵爱民,常忠莲,杨宏伟,豆小妮,翟文静(.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北京 00043;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00050)
西医院校本科教育开设的《中医学》与中医药院校不同,该课程有着自身的教学背景与特点。该课程教学时间短,但一个学期内需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及临床课程,如何在短时间内把课程思政融入到中医专业课程之中,为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中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保留中医学专业本身的特色,以优秀传统经典文化为背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思想政治路线,巧妙地融合思政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本研究也为国内西医高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借鉴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来源和根基之一。无论是中医药大学还是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无疑是高校中医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强调思政课程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讲授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强调实用性,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临床,但思政元素未被挖掘,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源泉被遗忘或者被忽略。
如何做到中医基础理论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这需要授课老师做到熟练掌握中医学课程所有的知识点。授课前,小组讨论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知识点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穿插融合,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方针路线、临床实践、参考国内和国际上医学科研的重大发现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讲教材,也不宜照本宣科地灌输,而要结合最新科研动态,联合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多角度采用发散式思维授课,既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启动他们内心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信息来源,这样可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
我国历代名医名家均倡导“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的医德教育理念。仁心仁术与职业道德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如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理念,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1]对医者的职业操守、行为规范提出了要求。
中国外科之父、肝胆外科和移植外科医学泰斗裘法祖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明代裴一中《言医·序》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时至今日,医护人员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以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为初心,近3年来,全国医护人员不分昼夜,不辞劳苦,随叫随到,不计报酬,共同担负起了保护人民健康的重大责任,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彰显责任担当。如清代嘉善名医唐介庵,他心怀苍生,仁心仁术,性情厚道。出诊时,几里地之内,步行而去。他给穷人治病,还经常自带纸墨笔砚和一些钱,诊完病人,写出药方,给予患者提供方便,甚者给其钱物,帮助患者度过难关[2]。唐先生为人治病,任劳任怨,心细如发,还能慷慨解囊,舍药舍钱,雪中送炭,救济贫苦病人,尽显仁者之德,的确是医德高尚的典范。如今,在笔者单位的临床上,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但是这些医者不愿彰显自己。
从公元4世纪医学家葛洪首次记录天花,我国先贤首创人痘术,到东汉张仲景举世名著《伤寒杂病论》,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解决抗疟难题,到中医药全力抗击近3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再一次展示了中医药的生机和活力。明代医家吴有性于1642年著成《温疫论》,创立了“疠气”学说,明确了疠气是物质性的,疠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引发疫情,具有大流行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致病有地域性与季节性的不同情况,疠气的种类不同,所致疾病不同,侵犯脏腑部位也不同。吴氏“疠气”学说是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二百年的之前问世的,吴氏对疫病病因及特点能有如此见解,确实是中医病因学上的一大发展[3]。
通过古今中外现实中鲜活事例的对比讲解、讨论、分析,既活跃了专业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专业的热情。中医药是我们祖先与疾病斗争积累的经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天文、地理和人文),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我们挖掘到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思政元素还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青山绿水的和谐关系。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等均是我国先贤总结的朴素唯物主义。“阴阳平衡”、“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结合近3年以来的全国医务人员抗击新冠及我们的抗疫体会,启发学生们“普救含灵之苦”的高尚医德。深度挖掘阴阳学说——阴阳互生、互根、转化、物极必反等唯物主义常识;五行学说——五行互生互长、互根互利、互相制约等观点对现代我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们祖先的一项重大发明。皇甫谧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阐释了针灸可治疗病症200余种,针灸处方800多个[4]。现代研究发现针灸适宜病症有523种,覆盖了16个临床科室,其中针灸疗效肯定并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81种,有一定疗效的病症216种[5]。2002年WHO发布的《针灸临床研究报告的回顾与分析》将针灸适应证增至91种,另有16种值得使用针灸的疾病[6]。WHO发布的《2020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指出,2016年,估计有41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占据总死亡人数的71%),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7]。上述疾病都可以用针灸疗法进行干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指出:“人类常见的疾病有4000多种,90%以上是没有好药可治的。而针灸能够治疗500多种疾病,恰与药物相媲美。”[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日内瓦期间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的承载着中医文化智慧的针灸铜人,说明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世界针灸。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9]。针灸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专业自信心,坚定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念,树立发扬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信心[10]。
除针灸外,中医离不开中药。从《神农本草经》中药学著作记载以来,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理论体系,中药在防病治病、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宣肺败毒颗粒”、“清肺排毒汤”及各地区制定的中药协定方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该指导思想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从古代中药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到现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扬光大的使命感。中医学也包含了我国文化自信来源,如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等中药学的巨大发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魅力,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学巨大价值。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基之一,只有与时俱进、坚持守正、传承精华、注重中医药原创思维,才能促进中药发展和创新,将优秀中医药文化惠及全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州胡庆余堂等国字号中药制药企业在药物处理过程中,均要求以大国工匠精神炮制、收购、采集药物,在药物制作过程中,精工细作、讲究工序、严格控制质量,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这些教会学生们做事要有严谨、求是的思想,此外,也要有济世养生的高尚医药道德与情怀,如中药铺常挂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
此外,中药学的思政元素还有:中药治疗疾病谱的发现、从中药里提取化合物有效成分——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是中医药文化自信;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打造工匠精神;艾叶、远志、仙鹤草、益母草、当归、焦三仙、车前草、甘草、人参等每一味中医都有其寓言故事,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甘草调和诸药的功能,隐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中草药种植、水牛角替代犀牛角等,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等。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组方原理、药物配伍规律及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方剂学的学习目的是学习古籍文献组方之精神,并能根据现代患者的临证需要,随机应变地掌握方剂变化之精妙。在讲授方剂学之前,课题小组进行深入讨论,并向其他跨专业老师讨教,深入挖掘方剂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方剂学专业与思政理论点深入融合,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方剂学和思政课的机械叠加、牵强附会等情况发生。
如方剂学中著名论点——“用药如用兵论”。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方剂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如配合恰当,对于患者来说,犹如一支装备精良的突击队,直达病所,效如桴鼓,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邪去正安”。脾胃乃为人之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来源,可视为粮草、谷仓之地。军中常言:“人马未到,粮草先行”,善医者,必先视患者胃气情况,然后决定用药是补是泻。如姜维九伐中原,粮食不继,出师未捷。临床用药需兼顾脾胃之气,古人云:“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正如军中无粮必困,药物非胃气不行。如人体阴阳平和、气血未亏,治愈不难;如遇不善医者,用药或吐、或下杂乱无章,伤津败胃,如同给贼邪带路,如赵括带兵,漫无纪律,导致轻者损兵折将,重者丧国。良医用药与人类战争两军对垒未有不同。
患者病情可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现代疾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在临证中教学生临证思维不可照抄照搬,避免“本本主义”现象发生,针对不同患者亦不可拘泥一方、一法,有时常需数法合用方可奏效。
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兼顾全局谋略,每一位学生如同方剂中的一味中药,各有自己发光发热的亮点,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学生时代团队中的位置,步入社会后在家庭、单位中的作用等,为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有“万方之祖、群芳之冠”之称的桂枝汤,由桂枝(君)、芍药(臣)、生姜(佐)、大枣(佐)、炙甘草(佐史)五味药组成,药虽简,但配伍严谨,缺一不可。全方有发、有补,有散、有收,营卫同治,阴阳并调。临证时应用相当广泛,通过加减配伍,可以治疗现代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
以具体方剂背后故事宣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解重点方剂时,授课教师从具体方剂形成背景故事讲起,大多经典方剂都蕴藏着历史文化知识。如白虎汤、四君子汤、八珍汤、逍遥散、玉女煎、仙方活命饮、小青龙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张秉成《成衣便读》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11]这便是小青龙汤名的来历。
伤寒、温病学派是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经典部分,历经千年至今仍然有效。如治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能有效缓解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喘、咽痛、乏力等症状。彰显中医药人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及守正创新的理念。《人民日报》2020年4月18日发表题为《中医药为抗疫作出突出贡献,清肺排毒汤成为新冠肺炎通治方剂》报道。在课程讲授中应当引导学生不断领悟中医药独特魅力,体会中医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巩固专业思想,增强文化自信[12]。
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13]通过《中医学》思政课程的建设,使广大西医院校学生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学好中医药,自觉弘扬并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瑰宝,增加文化自信,坚守中医道路自信,这在医学生的成长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能提高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新认识,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因此,《中医学》思政课程的建设是对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有益探索,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和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