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陈祥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南京,210042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既往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自2022年5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收到非猴痘流行地区会员国报告的多例猴痘病例。目前世界上除了非洲国家和美国外,欧亚区域多国也暴发了猴痘,引起广泛关注。现就2022年5月开始的猴痘流行病学现状及其趋势进行综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MPXV耐低温和干燥,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 min或60℃ 10 min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1]。
猴痘于1958年在丹麦血清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中被发现和命名,当时在非洲购买用于研究的猴群中暴发了2次类似痘类的疾病,因此称为猴痘[2]。1970年刚果(金)发现首例人类感染猴痘病例[3]。MPXV存在2个支系:西非支系和刚果盆地(中非)支系,均可发生人际传播。西非支系传播能力和致病力较弱,病死率约为3.6%(95%CI1.7%~6.8%),主要出现在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加纳、塞拉利昂、美国等非洲西部和非洲以外的国家。中非支系传播能力和致病力较强,病死率约为10.6%(95%CI8.4%~13.3%),主要在加蓬、喀麦隆、刚果(金)、刚果(布)及苏丹等非洲国家流行[4]。目前已经公布的非洲以外报告的猴痘病例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本轮猴痘病例均为温和的西非支系,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因MPXV基因组的变化导致了这次暴发[5]。
2.1 传染源 多种动物物种已被确定易感染MPXV,包括绳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及其它物种[6]。猴痘的主要传染源既往为感染MPXV的啮齿类动物。2003年,非洲以外的第一次猴痘疫情发生在美国,与接触感染的宠物草原犬有关[7]。2022年5月7日在英国首次发现猴痘病例以来,欧洲部分国家(西班牙、葡萄牙等)相继出现猴痘确诊病例[8-10]。5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称,与有症状的猴痘病例发生密切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传人现象,反映人也可成为传染源[11]。
2.2 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MPXV的传播途径包括动物传人和人际传播两种方式[12]。MPXV可通过感染动物的体液、血液、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和分泌物传播到人;食用烹饪不当的感染动物或被其咬伤等也可传播到人。一般来说人际传播效率低,可能通过长时间面对面的呼吸道飞沫或通过直接、间接接触患者体液、病变组织传播,也可能通过受污染的污染物传播(如患者皮疹破裂后流出液体沾染的衣物、床单等)[12]。除此之外,MPXV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13]。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明确存在通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的性传播。基于对16个国家的528例感染病例的研究发现,95%的患者传播途径疑似与性行为相关,而且在大部分感染者的精液中可发现MPXV的DNA,显示性传播的可能性。然而,尚不清楚在这些标本中检测到的病毒是否具有复制能力,因此精液是否能够导致感染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14]。
2.3 人群易感性 天花疫苗对猴痘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力,有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有效性约为85%[15],因此,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个体感染猴痘的风险相对较小。此外,疫苗接种后受种者产生的免疫力可大大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16]。但1980年全球消灭天花后普遍终止了天花疫苗接种,导致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群体对猴痘普遍易感[17]。
本轮猴痘疫情始于2022年5月7日英国卫生安全局确诊的1例猴痘患者,该患者确诊前有尼日利亚旅行史,感染可能发生在尼日利亚[18]。之后在全球部分国家的特定人群中发生小范围的暴发流行并向更多的国家扩散[19]。
3.1 地区分布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109个国家报告了77 264例确诊病例和36例死亡病例[20]。65.6%的病例分布在美洲地区,32.7%分布在欧洲地区[20]。全球报告累积病例数最高的10个国家是美国(28 379例)、巴西(9162例)、西班牙(7317例)、法国(4094例)、英国(3698例)、德国(3662例)、哥伦比亚(3298例)、秘鲁(3048例)、墨西哥(2654例)和加拿大(1437例),这10个国家的猴痘病例数占全球猴痘病例总数的86.4%[20]。
3.2 时间分布 全球猴痘疫情在时间上的分布呈现出多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发生病例数持续增多的暴发现象。2022年5月18日,葡萄牙报告5例猴痘确诊病例和15例疑似病例,西班牙报告7例确诊病例[19]。同日,美国报告第1例猴痘确诊病例[21],随后在大洋洲(澳大利亚)、亚洲(以色列)和南美洲(巴西)等地报告了本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22-24]。2022年5月13~26日,23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卫生组织上报了257例猴痘确诊病例和120例疑似病例[25]。之后数月全球报告病例数继续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7月23日宣布猴痘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6]。
在全球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数量增加的同时,那些既往报告病例数相对较多的国家呈现下降的趋势[20]。目前这一趋势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已经发挥一定的作用。
3.3 人群分布 全球非流行国家或地区报告的病例人群特征表现为以年轻男性为主,并且与个体的性取向特征有关。世界卫生组织11月2日基于可提供数据的分析表明[20],猴痘患者以年轻男性居多(96.9%为男性,中位年龄34岁),这进一步说明猴痘倾向于发生在出生后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内,0~17岁的病例占比为1.2%,但这一比例在各区域之间有所不同,美洲地区报告的0~17岁病例占比最大(388/534,73%)[20],这样的年龄分布地区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传播途径有所不同。
到目前为止,全球监测到的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男同性恋和双性恋社区。在具有性取向信息的病例中,87.3%为同性恋、双性恋等有男男性行为者[20]。在所有报告的传播类型中,性行为中的皮肤和黏膜接触传播最为常见,占所有报告的传播事件的71.7%;而在所有可能感染的环境中,最常见的环境是有性接触的派对环境,占所有可能暴露环境的43.4%[20]。
猴痘疫情已经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猴痘的流行及其有效防控给予了高度重视,包括定期更新猴痘流行病学数据,针对猴痘防控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并进行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和评估等。虽然基于目前各国报告的病例数据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猴痘在全球及地区的流行与分布状况,但由于不同国家的病例发现能力(检测和医疗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等)不同,目前的病例报告情况可能还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全球及不同国家的猴痘流行状况。此外,在猴痘流行病学相关领域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明确的传播途径及其传播效率和传播动力学、病毒变异对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流行趋势的预测等。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尚处于猴痘疫情的初始阶段,2022年9月16日在重庆市发现首例输入性确诊病例,说明我国存在病例输入和传播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强猴痘综合监测,包括针对重点地区入境人员和物资的入境监测、针对医疗机构就诊者临床表现的症状监测和针对社区重点人群的人群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在密切关注和追踪国内外猴痘疫情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包括筛查试剂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相关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储备等,从而为可能发生的猴痘疫情防治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