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冲,姜冰珊,陈海峰
(1.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2.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通识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具有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特点[1]。通识教育的“通”为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人才能够交流合作,具有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等多方面意义。但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高校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2],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为通识课程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了新思路。在运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和获取知识,将授课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发挥学习自主性,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习的信心,即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3]。对于学生而言,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个体内在因素[4]。Gist[5]认为,个体的内控倾向、内在动机、期望等会随着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增强,从而对学生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PBL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可以使学生提升自我肯定感[6],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激发更多的学习行为,从而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自我效能感在学生学习质量[7]、教师工作满意度[8]、教师组织承诺[9]方面的中介作用,且多数集中于教师自我效能感[8,10]和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11-12]两方面。但是,如何改革教学模式,有效增强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将PBL 教学模式应用于通识课程,检验PBL 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证实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为通识教育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形式的转变提供借鉴与参考,推动高校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
为探究PBL 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选修同一通识课程的两个平行教学班为实验研究对象,两个班课时、教材、教师、教学环境均相同,并将其随机定义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以控制个体差异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采用问卷方式,分别对实验班(PBL 教学模式)和对照班(传统教师讲授模式)进行调研,以问卷数据结果为基础,分析PBL 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以某“双一流”高校2020—2021 春季学期全校范围内选修某一通识课程的176 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平均年龄为21 周岁,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基本情况
为科学有效测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前测和后测均采用Pintrich 等[13]编制,梁宇颂[14]修订研究结果并改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共22 个条目。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在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研究随机选择50 名学生进行问卷前测和调整,保证问卷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4.1 实验前测
对照班以传统教师讲授模式进行教学:由教师提出并分析问题,学生听课并接受知识,随后对存在疑惑的地方进行提问,由教师解答。实验班以PBL 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实施方案如图1 所示。在授课前分别测量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并记录。随后对前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确保两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图1 PBL 教学实施方案流程
1.4.2 实验过程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实验持续8 周,每周4 课时,合计32 课时。在授课前,教师围绕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核心问题。在前导课,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即课程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并在实验班介绍PBL 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与流程。授课教师将实验班学生随机分为12 小组,每组人数为6~8 人。
课前准备阶段:授课教师确定课程核心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引导其自主研究核心问题。随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理解、分析、讨论问题,包括资料检索筛选、信息深入分析、方案总结优化等步骤。
课中展示阶段:经历3 周的合作研讨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成果展示方式,如图表制作、讲演汇报、幻灯片演示等,展示内容包括分析过程、解决方案以及最终结论。此阶段,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在各组分享结束后针对其研究存在欠缺或者错误的地方进行提问,引发小组成员深入思考;同时小组成员互动,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阶段:教师作为反馈者,点评各组分享结果,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前后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巩固薄弱点。随后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1.4.3 实验后测
经过8 周的课程教学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测量问卷与前测相同,前后测使用相同工具,后测结果可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共回收有效问卷352 份,运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配对样本T 检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 Cronbach’ s α 系数为0.921,效度为0.928。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前后测的总体得分情况如表2 所示。对比可见,在教学实验实施前,两班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差别较小,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T = 0.121,P> 0.05)。而实验班的后测得分大幅度提高,与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的对照班产生了0.79 分的均值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 = -6.817,P< 0.05)。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得分的前后测对比
如表3 所示,实验班在PBL 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T = -12.673,P< 0.05);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相较于前测,分别提升0.98 分和0.67 分,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对照班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均值由先前的4.77 分提升到了4.79 分,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T = -0.36,P> 0.05),但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一结果说明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在传统讲授模式下学习,知识讲授、习题练习、作业提交等综合因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表3 PBL 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
在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初始情况相近的条件下,实验班学生经过PBL 教学模式实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能力、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取得了较大提升,后测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班,如表4 所示。在学习能力维度,实验班的得分均值为5.87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的5.00分(T = -6.678,P< 0.05);在学习行为维度,实验班的得分均值为5.29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的4.57 分(T =-5.75,P< 0.05)。这说明PBL 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较大的正向影响效果,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表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前后测得分对比
通过对比对照班和实验班前后测实验数据,发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无显著变化,实验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以及两个细分维度的得分均显著提升。通过PBL 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问题设定目标及行动计划,确定和评估此计划中使用的学习资源,课后整合学习成果,并对展示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3.2.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PBL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师可将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与相对不活跃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在组内分析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2.2 注重教师的角色培养
在PBL 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统筹全局,发挥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反馈者的作用,通过适当的提问来加强学生对解决问题关键点的把握。教师要对研讨结果及时反馈评价,助力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2.3 加强校企合作,增加优秀教学案例
PBL 教学模式中的问题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且贴近实际情况,但开发这类案例问题对教师教育理念、联系社会需求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能使PBL 教学模式的案例更具有丰富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通过构建教学实验,发放调查问卷,测量学生在传统讲授模式以及PBL 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结果表明:PBL 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师需进一步研究学生对PBL 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促进PBL 教育模式更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