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言,王莉芳,赵一卓,朱亚楠
(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面向所有学生开展具有专业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培育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形成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国防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与国防科技工业息息相关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为行业人才输送、科学研究和行业发展建设发挥基础性作用[1]。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国防特色高校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逐渐形成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国防特色高校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抓手[2]。
进入新时代,尤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特色高校教育既要面向行业、坚持特色,又要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回归大学之道,探索转型发展之路[3]。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国防特色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值得深入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关注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逻辑和发展规律,对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关注不足。造成上述研究局限的主要原因是:(1)对国防特色高校的国防特质认识不够系统、深刻。(2)未明确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差异。(3)未揭示高校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鉴于此,本文紧密围绕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剖析表征国防特色的重要维度,挖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特征及国防特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独特性,探究高校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深度交互的螺旋上升关系,以期为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1.1 国防特色育人维度
(1)学科专业。国防特色学科专业是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军用电子、核科学与技术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建设的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学科专业[4]。国防特色高校拥有特色明显、实力雄厚的国防优势学科,在学科专业发展实践中不断强化传统学科专业的优势,推动传统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探索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兴发展,以此确立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在整体专业布局中的优势。
(2)教育教学。国防特色高校逐渐形成国防特色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将国防军工教育融入全校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国防军工类必修课程,加强全校学生的国防通识教育,丰富学生国防知识。学校将国防军工领域的优秀人物事迹和典型事件适时引入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国防军工领域的各类素材,加强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依托学校国防军工背景及相关资源,邀请国防军工行业专家走进校园,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国防科技、工程应用的融合。
(3)科研项目。国防特色高校是国防军工领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以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需求为牵引,国防特色高校凭借国防军工科研项目为行业提供科技成果,不断推动国防军工领域的原始创新。国防特色高校基于科研和项目的平台优势,在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引领下,能够不断扩大国防军工相关科研项目的数量规模,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和科研水平,取得科研项目转化的社会成效。
(4)毕业生就业。国防特色高校长期以来为国防和军工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为民用部门输送从事各类军民融合专业的人才[5]。国防特色高校积极引导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鼓励毕业生赴国防军工相关单位就业,为国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到其他行业领域就业相比,国防特色高校毕业生到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以及军民融合相关部门就业的比例更高、意愿更强、满意度更高。
1.1.2 国防特色校内环境维度
(1)理念认同。国防特色高校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与国防科技工业息息相关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肩负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国防特色高校师生通过深入了解校史校情、校风校训和办学使命,更坚定了传承国防军工基因、践行国防军工精神、服务国防军工事业的决心,提升了对国防特色办学理念的认同感。
(2)文化构建。高校特色文化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情操,发扬特色文化传统。国防特色高校具有深厚的国防军工文化底蕴,拥有丰富的国防军工文化素材,可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校园国防科技展览馆、军工文化墙、标志性建筑、特色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彰显校园国防特色氛围。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新时代军工精神。
(3)高校支持。国防特色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学校对国防军工相关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国防特色高校注重从顶层设计方面加强国防军工领域的战略布局和系统规划,推动高校国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顶层设计,在落地实施过程中,国防特色高校通常会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向国防军工领域适当倾斜。同时,国防特色高校注重人、财、物等资源向国防军工领域优先配置。
1.1.3 国防特色校外环境维度
(1)政策支持。国防特色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不仅与学校本身相关,也得到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2]。国防特色高校与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为国防特色高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国防特色高校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支持国防特色高校强化学科专业平台建设,优化教育教学体系,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2)产学研合作。国防特色高校在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项目方面与国防军工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国防特色高校通过聚合产、学、研三方优势,不断完善学科体系,邀请产、研方共建学科专业。此外,国防特色高校联合产、研方共同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并获取及时反馈,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国防特色高校与国防科研院所在研究领域优势互补,并与国防军工企业的工程应用场景相融合,实现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工程化、产业化的转化,在破解企业关键技术难题的同时,促进国防特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3)校友反哺。国防军工相关行业优秀校友毕业后反哺母校,为国防特色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源支持[6]。国防军工相关行业的校友可以受聘成为母校“实践导师”,参与实践性人才培养活动,助力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捐赠、赞助财物等方式回馈母校,增强母校办学力量;还可以借助个人及所在企业的社会影响和声誉,扩大母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促进社会各界加强对母校的支持。
在高校国防特色的三大维度中,国防特色育人是核心维度,国防特色高校围绕这一核心维度建设校内、校外环境,以促进国防特色育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在国防特色育人维度中,高校在国防特色学科专业的引领下,通过国防特色教育教学和国防特色科研项目两方面齐头并进,最终向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以及军民融合相关部门输送大量的高水平毕业生。在国防特色校内环境维度中,通过国防特色文化构建夯实“软实力”,通过国防特色高校支持加强“硬支撑”。“软实力”和“硬支撑”是师生对国防特色理念认同的两条路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优秀校友是与国防特色高校联系最紧密的外部社会主体。国防特色高校通过与这三方主体交流互动,形成国防特色政策支持、国防特色产学研合作和国防特色校友反哺,共同构成国防特色校外环境维度。国防特色各维度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高校国防特色维度及其关系
自1998 年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7],经过25 年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1)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价值塑造是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向好发展的先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根本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
知识传授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扎实发展的基础。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全校通识教育公共课。部分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双创”类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构建覆盖全校学生、层次分明且衔接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创新创业理论、方法和工具等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同时,不断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类型,邀请企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注重创新创业前沿专题和实践知识的分享。近年来,高校越来越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8],旨在加强各专业领域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能力培养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创新创业能力是目标设计、行动筹划、路径抉择、沟通合作、机会把握、风险防范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9],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和积累。高校通常以多元化的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竞赛;以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训提供支撑;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在真实的商业化环境中加强学生过程性体验和收获。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发现自身的创新创业潜能,逐渐形成融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融入日常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从“知”向“行”的转变。
国防特色高校经过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既具有“军”的印记,又在单位属性和隶属关系上属民口普通高校[10]。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下,国防特色高校致力于军民通用人才培养和军民两用成果供给,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发展。因此,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遵循一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在充分融入国防特色精神、课程和项目后突出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性,如图2 所示。
图2 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及特性
(1)国防特色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精神激发。
在创新创业精神中融入国防特色精神,为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确定方向。国防特色精神是一种在国家安全和防务方面所形成的特有的精神状态,融合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11]。学生能够从国防特色高校的历史沿革、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和榜样故事中感受国防特色精神,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家国情怀。国防特色精神作为一种高尚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精神根基,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领国防特色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2)国防特色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学习。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国防特色课程,为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筑牢基石。国防特色高校可以依托学校背景,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国防军工领域科技趋势及政策法规,有利于提升学生基本国防科技素养、开阔学生创新创业视野。也可以国防特色学科专业遴选一些通识类国防特色课程,引入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或邀请国防军工相关领域优秀校友进入创新创业课堂,基于自身工作经历分享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这不仅能丰富创新创业教学素材,还能拓展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知识范畴,从而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新思路。此外,将国防特色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学习是探索“双创”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学科交叉和文理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
(3)国防特色项目融入创新创业项目实训。
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训中融入国防特色项目,为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增添动力。高校国防特色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企业合作项目数量和经费较多,项目技术含量较高,项目团队实力较强,可以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训。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防特色高校鼓励将军民两用科技研发、装备研制项目等纳入创新创业实训中,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项目资源和充足的实训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创新创业实训深入理解国防特色项目从突破性创意生成、科技成果开发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在完成国防特色项目的同时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国防特色高校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训方面具有优势,国防特色项目的有机融入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国防特色需求牵引创新创业教育。
国防特色育人是国防特色高校的根本任务。国防特色高校每年向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及军民融合相关部门输送大量的高水平毕业生,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国防特色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培养作风扎实、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这些国防特色需求是新时代国防特色高校育人的新目标。在国防特色需求的牵引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应全力服务国防特色需求,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助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
(2)国防特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国防特色文化是国防特色高校经过长期实践,在国防军工领域积淀形成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观念的集合体。国防特色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一致性。国防特色文化会影响国防特色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认知及行为实践,国防特色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厚植创新创业情怀,塑造学生迎难克艰的创新创业品质,使学生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理念、精益求精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国防特色资源供给创新创业教育。
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离不开高校自身、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与科研院所、校友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资源供给。国防特色高校注重国防特色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和科研项目等领域的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内部保障。在高校外部,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引导、保障、激励等举措,为国防特色高校的国防特色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和科研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基于国防军工企业的产业化优势及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优势,产学研合作网络能为国防特色高校提供互补性资源;国防军工相关行业的优秀校友能够为母校提供智力、财力和声誉资源,反哺国防特色高校的发展。
(1)突出国防特色高校传统领域的优势强项。
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常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推动行业和地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力量[12]。国防特色高校以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为抓手,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基于深厚的行业底蕴和学科积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成果,使得传统的优势特色领域不断积累和迭代,增强办学实力。可以说,国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在强化国防特色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促进国防特色高校多领域的交叉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不断拓展,越来越注重学科交叉性和知识融合性[13]。与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国防特色高校虽然具有突出的特性,但仍然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的基本规律,鼓励学生跨界学习和协同合作。尤其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如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军工电子等)的同时,更需要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支撑学科(计算机、材料、能源动力等)及社会学科(如管理、经济、法学等)相关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的辅助和整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国防特色高校形成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
(3)探索国防特色高校新兴领域的前沿动态。
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国防特色高校不仅需要深耕固本、更好地服务行业需求,还需适应新时代要求,通过探索求新引领行业发展、推动工业体系科技创新[14]。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训为支撑,引导学生主动贴合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和属性特点,了解前沿热点、追踪动态发展、思考创新性解决方案、产出原创性成果。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与时俱进、勇于突破的开拓型人才,助力国防特色学校布局新兴领域,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拓展新的学科增长点。
国防特色高校凭借自身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联动,构成了相互促进的螺旋式上升关系。一方面,以国防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为牵引,以国防特色文化构建为基础,以国防特色高校支持、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校友反哺相结合为资源供给,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突出国防特色高校传统领域的优势强项,促进多领域的交叉融合,探索新兴领域的前沿动态,不断加强高校国防特色。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互动关系,最终服务于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图3 所示。
图3 高校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模型
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首先,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为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其次,国防特色高校瞄准国防科技工业乃至整个大工业体系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紧密围绕国防领域和军民融合领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训,引导科研队伍开展引领性、前瞻性、原创性科学研究。最后,国防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有利于向产业孵化和转移,成果的落地实施和推广应用将有利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行业和地区发展。
通过厘清国防特色高校的国防特色维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及特性,深入探讨高校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构建了高校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模型,对国防特色高校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一方面,国防特色高校要厚植特色优势,依托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具有国防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国防特色高校面向行业人才需求,受国防特色文化滋养和国防特色资源支持,开展融入国防特色精神、国防特色课程和国防特色项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国防特色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夯实和拓展国防特色。进入新发展阶段,基于国防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强化传统特色向“一流学科”努力迈进的同时,也有利于国防特色高校顺应时代要求,推动交叉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国防特色高校应利用国防特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