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博物馆从事文物馆藏工作的管理不足:文物管理体系不完整、部门联合不紧密、现代文物管理不充分、文物征集无目标;探索了增加文物保护、提高馆藏制度完整性的措施:补充文物管理细节、设定专门的管理组织、发展现代文物管理体系、明确文物征集方向;尝试引入扫描、VR/AR等先进技术,创建智慧馆藏格局,以智能技术赋能文物管理,改变博物馆的运作形式,以科技助力文物管理发展。
【关键词】文物;资产;智慧技术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254—03
引言
莒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09年,每年入馆参观人次不少于10万人,共收藏文物200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17余件/套,有十二个展厅,新馆的展览陈列以莒地出土的文物和博物馆的历年收藏为基本素材,吸收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莒县特色的现代化展陈。新馆展陈由基本陈列、馆藏精品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组成,共七个文物专题陈列,分为“革命专题厅”“历史石刻厅”“莒州春秋厅”“当代书画厅”等。文物展示厅面积不少于5000m2,用于传承莒文化的文物达到2500余件/套,以充分表达莒文化内涵。在文物管理实践中,尚存管理不善问题,对其加以分析,制定有效对策,具有研究意义。
一、博物馆从事文物馆藏工作的管理不足
(一)文物管理体系不完整
当前,莒州博物馆从事文物馆藏各项工作时,主要参考文物保护的各项规定,保证文物馆藏安全,防止文物受损。然而,众多博物馆实践中,尚未关注文物自身特点,采取的文物管理方案较为相似,缺失管理方法的差異性,无法顺应各类文物的馆藏需求,极易出现文物保存不当、保养不及时等问题。文物是博物馆内较为关键的资产类型,运行的资产管理平台,与其他类型的资产表现出一致性,缺失管理特色,管理工作仅能从“文物数量”“文物价值”“文物名称”各方面,建立文物信息档案。而针对名称相近的各组文物,并未说明其历史价值的差别。当前文物管理实践中,尚未关注文物蕴藏的文化思想,仅采取文物保存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展现出文物馆藏价值[1]。
(二)部门联合不紧密
博物馆内设定的管理组织,主要承担文物资产管理的责任。各博物馆均设定了馆藏文物的具体细则。文物管理组织,需要妥善保管文物,建立相应的馆藏台账,给予周期性文物保护。财务部门会建立资产台账,记录各类文物资源。参照此种管理机制,逐步开展文物管理活动,会出现馆藏与财务对接不善、台账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尚未形成文物信息共享互联体系,会增加文物管理的混乱性。
(三)现代文物管理不充分
当前博物馆逐步引入了信息技术,加强馆内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尚有不足。文物管理平台的功能不完善,仅能管理文物,并未开发文物数据分析库。文物管理平台内的文物信息,采取计算机录入形式,能够控制信息录入成本,具有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性,无法及时获取文物库存数量,难以依据文物特点、文化思想等内容给出分类,文物管理现代感较差。
(四)文物征集无目标
莒州博物馆设定了7个文物专题,文物征集仍然存在问题。文物征集支出的资金,属于项目费用,当年内文物资金并未达到预算门槛时,次年博物馆可获得的文物征集资金会减少。由此引起博物馆无目标地征集文物,以此达到预算门槛。而匆忙状态下征集的文物,缺失一定的文物价值,与展厅主题存在出入,或放置于库房,无法展示,由此增加了文物征集资金的浪费量,削弱了文物展示功能。
二、增加文物保护、提高馆藏制度完整性的措施
(一)补充文物管理细节
文物管理工作包括“资产核算”“购置成本”等项目,并未融合资产实物管理项目。文物资产价值包含“购置成本”“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博物馆需制定相应的文物资产管理方法,使文物与其他资产相互区别。配合绩效考评方法,评价文物管理效果,防止文物征集不当行为,从文物展示时长、文物展示次数各方面,综合给出考评结果。在考评文物管理成效期间,应增加文物预算进度的考评项目,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判断文物与展厅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当前,博物馆内文物的展示时间,与文物预算资金的使用进度,尚未建立关联关系。博物馆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履行文物征集,按照前期预算资金目标,完成文物征集的任务。在现实市场中,市面的产品具有批量生产特点,依据产品类型、规格等差别,给出差异性的市价方案。文物并不具有批量生产特点,具有珍稀性,难以市场估价。博物馆无法给出文物价格,时常无法在规范时间内,完成考核资金任务的文物采买任务,由此弱化了文物预算考核力度,致使出现文物征集无目标的现象。为此,文物管理,配合文物征集考核机制,以此全面考察文物征集进度,获取预算资金的花费情况,考核征集文物的历史价值,完善文物管理体系,给出各项文物活动指导[2]。
(二)加强各部门联动
当前信息技术融合于各个行业,文物管理期间,博物馆需展现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的管理潜能,增加各部门联动力,协同落实文物管理工作。当前,博物馆积存一定量的文物信息,无法全面整合文物数据,各部门无法协同联动,削弱了文物管理能力。博物馆需建立文物平台,使各部门信息交流顺畅,及时获取文物动态情况。一,建立完整的文物业务体系。从采集文物信息、制定文物管理规范各个方面,出具全面的管理方案。设定文物发票管理任务,审核入库单据的信息,判断文物来源可信性,查验文物信息的全面性。文物信息建档时,每个文物均配置唯一编码,防止档案重名问题。二,建立协同机制。借助信息共享平台,清晰设计各部门、各岗位的文物管理任务,使文物信息有效对接,动态变更文物实况信息。平台内整合文物信息,发展业财融合,在系统内可获取文物展示的实际情况,整理成文物信息报表,共享至各部门。
(三)发展现代文物管理体系
(1)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展现文物育人功能。博物馆可开展文物展会、文化宣传等活动,扩大文物的宣传力度,增加文物思想的覆盖区域。展览文物期间,可整理文物名称、外观图片、相关的历史故事等,以短文、短视频的作品形式,分享至多媒体,便于人们线上学习文物知识,拓宽文物文化内容的社会服务范围。(2)建立线上博物馆。动态更新馆内文物信息,便于人们登录线上博物馆,线上查看文物的图片、文化资源,发展现代博物馆,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方案。管理人员可利用线上信息,查看各文物的展示时间,获取未展示的文物数量,结合各展厅的主题内容,适当增加文物展示数量,替换展示的文物,更新展示厅的文物。(3)培养现代文物管理人才。培养学术能力优异、文物管理专业突出的人才,有计划地、有计划地进行学术学习。文物管理者应明确博物馆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多项文物管理方案,动态掌握文物征集情况。文物管理者需持续学习,掌握文物管理的专业内容,持续补充文物管理的相关知识,自觉参与文物管理的学习活动。
(四)明确文物征集方向
在文物管理期间,管理者需明确文物征集方向,参照各展厅主题,有目标地征集文物,以突出展厅的文化传播主题,更好地表达文物功能。征集文物时,需明确文物的历史时期、文物的相关典故、文物的名称等信息,分析文物与馆内展厅的贴合性,做出文物征集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征集文物的基础信息、展厅补充此款文物的必要性、征集文物的文化价值、后续文物展示活动畅想等。报告中的畅想部分,是发挥文物价值的路径。
(五)其他措施
依据GB/T 23863的相关要求,博物馆在展示各类文物时,需规范照明设计。(1)如果文物对光线较为敏感,比如织绣品、绘画等,需参照文物的实际展示高度,光照度不可大于50lx,年内展品曝光量应控制在50000lx·h/a以内。(2)如果文物对光线的敏感性一般,比如油画、银制品、竹木制品等,依据展示高度调节照度,光照度最大值应小于150lx,1年内展品曝光量不可大于360000lx·h/a。(3)如果文物對光无敏感表现,可参照文物展示高度自由调整光照度,光照度限值为300lx,年内展品曝光量无限制。由此发现:文物管理期间,需关注博物馆内的环境情况,给出必要的预防管理措施。
文物清洁。文物入馆前,需清洁文物,给出必要的消毒处理。为此,在文物入馆前,需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以保证文物馆藏安全。在实际消杀期间,选用具有环保性的植物熏蒸剂,有效消杀病菌、害虫,以此创建清洁安全的文物存储环境。
温湿度管理。文物存储环境,需加强温湿度调节。如果文物存储于高湿、高温的环境中,会增加文物受损的可能性,比如霉变、变形等。为此,文物管理时,需将其存储于洁净性、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在文物库房安装温湿度调节装置,有效控制温湿度,使文库存储仓内温度大于18℃、且不超过23℃,顺应文物的存储需求,减少文物质变、形变的可能性,提高文物存储管理的有效性。
光辐射管理。文物光照管理时,需进行避光处理,以此减少光辐射带来的文物质变问题。依照文物光照规定,合理布设光照强度,引入LED智能灯具,据实调节照明亮度,联合感应系统,建立自动照明机制,发挥自动照明的节电优势,同时以智慧技术控制文物曝光时间[3]。
三、科技赋能的博物馆文物馆藏发展之路
(一)立体扫描技术,智慧整编文物信息
智慧技术引入文物管理体系,创新文物信息的采集形式,确保文物信息采集的全面性,确保文物智慧管理质量。文物管理者可从采集技术、采集流程各方面,有序推进数字采集工作,开创智慧采集格局。选择立体扫描技术,动态获取馆藏文献的相关信息。信息采集期间,博物馆管理者可借助高清影像技术,获取全面的、真实的、客观的文物信息,利用立体扫描技术,全方位采集文物信息,此种扫描方式,可真实还原文物样貌,将文物信息与其他结构信息相互关联,便于永久保存文物的数字信息。
(二)智慧资源库,创建数字文化信息平台
博物馆可引入多种智慧技术,比如SOA架构、物联网、通信等,创建立体智慧资源库,从立体图像、多角度文物短视频、文物讲解音频、文字描述等多个层面,开发文物资源,妥善保存文物信息。依照存储方式的差异性,合理划分文物类别,便于人们查找文物,以此提高文物资源的共享力。智慧平台可创建管理模块,深层优化文物业务体系,改进文物管理不足,以数字技术推动馆藏工作发展。
(三)线上管理,增强文物服务的智慧性
第一,馆内日常管理。利用智慧技术,从文物日常办公、人们参观等视角,创建智慧管理体系,列出“馆内环境管理”“行政管理”“文物展示”“智能导航”等功能模块,便于开创智慧型文物管理体系。
第二,文物智慧管理。使用多样性智慧技术,获取文物的各项信息,比如光照值、存储室的温度值等,给出自动调节方案,设定预警值。每间隔2小时,由专人核实,对比系统数字与馆内实际环境的差异,及时排查系统读数异常,加强环境管理的有效性[4]。
(四)VR/AR技术,建立智慧型文物保护体系
VR技术是整合了多种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处理音频、视频、立体图像各项资源,引入了智能技术,支持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的技术基础,是依托于虚拟环境,带给人们优质、真实的环境沉浸感。AR技术是借助现实场景的信息,补充虚拟场景的数据,使虚拟场景融合于真实环境中,增强虚拟环境的真实性,使人们有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VR与AR两种技术,融合于文物管理体系,可提高文物管理的智慧性。比如,使用VR技术获取文物的关键信息,创建文物模型,建立文物虚拟结构,以更为细节的视角,向人们展现文物特征。而AR技术,可提取现实场景的特征信息,将其融合于文物虚拟场景,以增强人们文物观赏的视觉体验。比如,使用AR技术获取文物的周边场景信息,以全息影像形式,叠合于VR的虚拟物象,提高人们文物观赏的感官体验,展现出智慧技术的文物展示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作为国内极具文化思想的实物,需给予有效地管理与防护,使其持续传承优秀文化,发挥其孕化后人思想的功能。博物馆实际落实文物管理工作时,需深层分析自身管理不足,给出相应的整改对策,积极引入多种先进技术,比如扫描技术、VR/AR等,建立全新的文物管理格局,以智慧科技赋能文物管理,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使其助力博物馆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程燕.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管理研究[J].文化产业,2022(33).
[2]胡树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的研究[J].兰台内外,2022(26).
[3]田晓东.浅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J].中国民族博览,2022(9).
[4]孔志刚.预防性保护视角下的博物馆文物管理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8).
作者简介:何绪军(1977—),男,汉族,山东莒县人,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