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行吧”的研究

2023-08-16 06:06:11刘嘉晨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摘 要】文章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采用BCC语料库语料和笔者身边日常会话语料,考察分析“行吧”的语体分布情况、话语功能以及“行吧”的使用基础。研究发现“行吧”主要分布在对话体和叙事体中,主要话语功能表现为对话语的认同力度、尊卑语气关系、表示不可置否的人際功能,以及加强肯定、结束或转移新话题的关联功能。“行吧”的使用基础包括语言使用人群的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对话遵循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行吧”;语体分布;话语功能;使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218—03

日常交流及网络冲浪语言中有“行吧”这样的表述,例如:(1)你以后能不能不要踏点子来开会,算我求你了,行吧?(2)甲:等解封了我们一起去旅游吧!乙:行吧。(3)我们得在这个家庭里雇个律师,以节省沃尔塔的花销,行吧。

例(1)和(2)出现在日常交流的会话中,例(3)取自于BCC语料库的小说语料中。不少汉语学习者对此种现象表示疑惑:“行”“行了”在一定语境中都容易理解,但“行吧”从句中独立出来到底有什么意义,在整个语句中对句意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行吧”的话语功能是如何体现的?使用“行吧”的群体又有着什么样的语言基础?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做更深一步的思考。

吴慧就语气词“行了”的话语功能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行了”源于完成动词“行”与“了”的组合,其话语功能分为两类:一表“无所谓、不在乎”,一表“厌烦、制止”。这两类功能看似矛盾对立,实际上皆由是否符合“达界”要求衍生而来,由演变环境而决定其话语功能的形成?[1]。李慧敏认为“行了”在具体使用时,言者的语气语调、话语标记的位置、言谈双方的角色地位等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源于言者的交互主观性,“行了”基于非平等关系?[2]。吕菁认为话语标记“行了”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表示否定、让步和劝阻。在语篇功能上,“行了”可以延续话题、切换话题、结束话题和转接话轮。在人际互动功能上,“行了”主要通过提示交际进程、标示情感态度和遵循礼貌原则来促进交际有效开展?[3]。

上述罗列的各类观点可总结概况如下。

(1)“行了”具有应对功能,遵循礼貌原则,有利于交际会话的顺利展开;

(2)“行了”一般不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

(3)“行了”和“行”都具有延续话题,话题衔接的功能。

但由此可观察到,目前并没有对“行吧”的专项研究结果。“行吧”作为日常生活口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一个表达,具有十分巨大的话语价值。除此以外,我们基于BCC语料库及周边语言调查还发现使用“行吧”此类表述的群体多为年轻人。本文将以功能语言学为研究基础,考察其视角下“行吧”的语体分布、话语功能及使用基础。

一、“行吧”的语体分布

语体的定义是什么?大众认可的又有那些类型?在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刘大为认为语体是语言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语言现象既可以被我们静态地观察为一个事物,也可以动态地观察为一个过程,也即言语行为[4]。柳晓辉认为语体学研究对语义的关注、对说话人心理意向、感知体验、交流互动、社会经验的重视和研究有助于其实现与认知语言学之间的理论借鉴,进一步研究或许可以催生认知语体学这一新的交叉性学科[5]。施春宏认为当前语体研究的基本路径概括为修辞语体学和语法语体学,简要阐释了“修辞语体观”“语法语体观”,并将语法语体学进一步区分为描写语体学、功能语体学和形式语体学[6]。尽管学界对语体的划分及定义还存在多种看法,但是据语料库考察,从详实确定的语言事实出发,“行吧”通常出现在“对话体”和“叙事体”中。

(一)对话体

对话体是语体中重要的一类分支,“行吧”在对话体中出现频率很高。据语料库考察发现,“行吧”在此类语体中出现时,既可以出现在陈述句中作为对对方请求或提议的答复,如例(4)(5);也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在句末以反问的语气加强祈使意味,如例(6)。例(4)甲:您能不能再稍等一下,经理马上就来了。乙:行吧。(5)有多少积累,就有多少本事,不能靠蒙的。何飞鹏:闲话一句的承诺回复,行吧。(6)你能不能不要再说了,行吧?

(二)叙事体

此处的叙事体不同于常见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特指作者通过第一人称使用一定自身风格的语言形式来记录自我的体裁,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文字一览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如例(7)和例(8)。

(7)我爱妈妈,妈妈也爱我,但是她不了解我,我想我也不了解她。就让我小小的骄傲一下……就今儿一晚上行吧?

(8)为什么我现在不觉得?也许要受者有感恩之心才行吧。

二、“行吧”的话语功能

据语料的研究得出,“行吧”的话语功能会随着不同语体的改变而变化。在对话体中“行吧”的主要话语功能表现为对话语的认同力度、尊卑语气关系、表示不可置否的人际功能;在叙事体中,“行吧”的主要话语功能表现为在对话中表示加强肯定、结束或转移新话题的关联功能

(一)人际功能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功能是指在通过这一功能,说话者使自己进入到某一个情景语境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推理,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此功能通过语气和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以及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包括交际角色关系。”

1.对话语的认同力度

日程生活交流中,说话一方可以通过运用语气词来表达对对方话语的认同力度,并进行调节,以此来显示说话一方对话语的认同力度的强弱。“行吧”通过运用“行”加“吧”加大了敷衍性特征,侧面隐含了说话一方急于结束对话敷衍了事或迫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认同对方的观点,因此降低了对对方话语的认同力度。

例如:(9)甲:你是想吃火锅还是炒菜,火锅的话我们就要先排队等位,炒菜的话我们……乙:行吧行吧,就火锅,等等就等等。(10)甲:今天所有人必须完成刚刚发的表格,要不然不许下班!乙:行吧,还是明天再去看电影吧。

例(9)和例(10)都是说话一方运用“行吧”来回答对方,虽然对对方的提议都有认同,但更多有无奈而勉强接受的意味,相较于“行”“好的”认同力度有部分减弱,含有不可置否的态度,但还是出于某些原因认同了对方提出的要求,从“行吧”后衔接的语段可以得到印证,(9)和(10)分别用“就火锅,等等就等等”“还是明天再去看电影吧”来对“行吧”进行补充说明。

2.尊卑语气关系

尊卑关系是指双方在交流交际过程中表示出的地位级别的高低。据语料考察得出,“行吧”常见于平级之间、熟人朋友之间,或者是上级对待下级,很少出现在正式场合“以下犯上”晚辈对长辈使用“行吧”的情况。当上级对下级使用“行吧”进行回复和结束对话时,常有无奈或此事就到此为止了的意味。

例如:(11)甲:阿乙,帮帮忙,帮我改一下那份材料,我快不行了。乙:行吧,这次你可要请我吃饭了。(同级之间)(12)明天开会的时候王总说一下,我有事不参加了,如果有人给我办公室打电话就说我出差了,你要实在记不住就写到自己手机上,行吧?(上级对下级)

例(11)用于同级之间,但乙某一方面的能力或工作技能一定是强于甲的,因为在具体语境中是甲向乙求援。例(12)的语境可以视为领导对下级发号布令,但同时又由特定的上下文语境可看出说话一方在此类情形下让“行吧”的运用具有无奈的妥协和到此为止的结束意味。

3.表示不可置否

在对话体中,“行吧”除了表示无可奈何的妥协式弱认同外,还具有表示不可置否,不明确赞同也不反驳的态度。

(二)关联功能

据语料库研究发言,“行吧”可以作为连贯上下文的方式承接连贯语篇的功能,可以让说话一方在长篇叙述中通过“行吧”来加强对会话中已提到的观点进行加强并给说话一方留有停顿的时机,我们将其视为“行吧”的关联功能

1.加强肯定

在日常交流时交际中说话一方时常会使用“行吧”作为填充词,加强对自身观点的肯定同时以此来为思考后续语段留余时间。这类话语功能的判断方法就是去掉“行吧”之后,观察是否影响原句的句法且语句是否通顺,是否影响整个句子的话语表达。

例如:(13)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我都会在这里等你,行吧,别害怕,我又不跑。

例(13)是说话一方在称述自身的观点之后用“行吧”表示对其情感的加强。判断方法是去掉句子中的“行吧”之后语句是否还合乎语法,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受不受影响。

2.结束或转移新话题

“行吧”还可以当作对当前谈论的话题进行终结或转移话题开启新话题的承接词语。这种情况下,“行吧”常常被用作对上一语段进行总结的词语,从而中止当前话题或开启新话题。

例如:(14)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说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行吧,就这样了。(15)裤子我就觉得是黑色的好看,行吧,那你要买什么样的鞋子呢?

例(14)说话一方用“行吧”对前文进行总结,在“行吧”之后又加了“就这样了”结束了对上一话题的讨论。例(15)前半句在讨论裤子的颜色,通过“行吧”确定了自己认定的选择,进而开启了新话题“买什么样的鞋子呢?”。

我们从人际功能和关联功能两个角度对“行吧”的话语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上述对语料库考察的举例不难发现,对“行吧”而言,人际功能与关联功能的体现在于不同语境下其含义的改变,分别以对话体和叙事体为主。

三、“行吧”的使用基础

“行吧”在现今社会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此背后必然有着一定的语言基础。

首先,从心理的角度去看,“行吧”满足了人们“无奈妥协”“折中”的心理。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提到过“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同时,中国人喜儒家思想,中庸又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标杆,教育人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行吧”在此方面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其次,“行吧”在语用学方面很好的符合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项原则是一段交际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行吧”虽然语句简短,但含有丰富的内涵,可被特指的角度多且可塑性较强,在不同的特定语境下能表达不同的语意,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对话氛围进行调节,结束尴尬的局面,从而完成交际。除此之外,“行吧”有勉强接受之意,如果对对方观点或提议并不认可但迫于某种压力只能无奈妥协或敷衍了事,出于礼貌原则,也要对对方有所回应,“行吧”在此处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结语

文章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行吧”的使用情况。通过研究可得,“行吧”主要分布在对话体和叙事体中,主要话语功能表现为对话语的认同力度、尊卑语气关系、表示不可置否的人际功能,以及加强肯定、结束或转移新话题的关联功能。“行吧”的使用基础包括语言使用人群的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对话遵循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综上,通过举例分析,“行吧”这一语言形式多被用于迫于无奈和敷衍了事的语境中,或对一事物作出“那就这样吧”感叹意味的终结。“行吧”这一表达常见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中,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也比较常见,“行吧”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表达无奈妥协的口语需求,也丰富了大众的语言生活。

参考文献:

[1]吴慧.语气词“行了”的话语功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李慧敏.“好了”和“行了”交互主观性对比研究[J].汉语学习,2012(2).

[3]吕菁.话语标记“行了”的语义和功能分析[J].汉字文化,2022(1).

[4]刘大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J].修辞学习,1994(3).

[5]柳晓辉.论语体学的认知语言观[J].外语学刊,2015(4).

[6]施春宏.语体何以作为语法[J].当代修辞学,2019(6).

[7]馮胜利,施春宏.论语体语法的基本原理、单位层级和语体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18(3).

[8]何中清.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学术话语分析范式建构[J].外语学刊,2021(2).

[9]崔希亮.汉语语气词“~嘛”的情态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4).

[10]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在复旦大学“望道论坛”报告述要[J].修辞学习,2006(5).

[11]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语料库语言学,2016(1).

作者简介:刘嘉晨(1999—),男,回族,新疆人,研究生在读,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研究方向为汉维翻译。